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山西一村庄村民集资修复荒废70年“抗战地道”,要募亿元包装

澎湃记者 邱萧芜 发自山西南庄
2014-06-26 10:27
来源:澎湃新闻
直击现场 >
字号

2014年6月,山西平定县,橱柜最下面是以前南庄地道的入口,现在为了方便游客参观将入口拓宽。  澎湃记者 邱萧芜 图


        还记得那部电影《地道战》吗?那能想起电影中抗日群众从灶台,衣柜,暗门……各种各样的地方钻出来攻击日军的镜头吗?

        今年,山西省平定县巨城镇南庄村动用30万将一段1000余米、沉睡了70余年的抗战地道修复。今后,南庄村拟用百万修复剩下的3000米地道。

        这是近年来,少有的回归世人视线的抗战地道。它到底长啥样?被遗弃、破坏了70余年,为何突然成了村民的宝贝,还拟用百万修复?

探访:错综复杂,陷阱、枪眼儿、还分楼层

一名游客正在穿越地道,身高有1.75米的他只能半勾着身子前进。  澎湃记者 邱萧芜 图

        6月23日上午10点,南庄村迎来了三三两两的游客。

        南庄村党支部书记刘所银说,南庄地道总长4000米,分为东、西、北和中心区四个区域,内设22个进出口、21个通气眼、31个居住窑洞、6个竖井式防毒气战机关和防烟熏战机关。

        刘所银给记者展示南庄地道的示意图,一条经过5户人家,长300米,另一条经过12户人家,长1000米,目前只开通了这两条线路。

        不同于平原地带,南庄村的地道是建在梯田型地表的下面,有的区域地道还分层,最多有5层。

        刘所银把澎湃记者带到了一处长阶梯。长阶梯由砖头砌过,两边插着五星红旗,顺着长阶梯望下去,一片片高低不平的梯田尽收眼底。

        每一片梯田的一侧都有一扇用瓦片和砖头堆砌起来的门,刘所银说那些都是地道的入口,不过有些尚没修复还不能进去。

        长阶梯的左侧有一地道出入口。其实,这个地道口,本来位于村民刘祺祯家的菜窖,但是考虑到菜窖不易用来参观,才将入口挪了个位置。

        打开一道木门,进入地道。泥墙泥地,除通了电灯外,几乎与电影里的一模一样。整个地道偏矮偏窄,身高在170厘米以上的成年男性要弯身前行,体重在100公斤以上的人可能无法在地道内“穿行自如”。

        地道口的泥土有点裂口,但里面的泥土却潮湿松软。抬头还能看见些许地表植物的根茎,刘所银说这不影响地表植物生长。

        顺着地道口继续向内部穿行,来到一处相对较为宽敞的通道。这个通道可以同时容纳5个人,并且也比其他通道高,在通道靠墙处铺了一张看上去已破旧的草席。刘所银说这是以前的休息处。

        继续向前,通过一处水井口,水井底部要比连接在一起的通道低很多。刘所银说,以前人们也会从这个井口下来,这口井的水一般不会超过60公分,以前人们就用一块木板将水盖住,然后顺着水桶的绳子降下来进入地道。

        顺着水井继续向前走了3分钟左右,从长阶梯右侧的一个口子出来了。

        刘所银说这是两条已开通地道中较短的一条,只有不到300米的距离。

        23日下午2点,在村医刘志明的带领下,澎湃记者进入了另外一条地道。这条地道的入口位于一处山壁内,入口用砖头简单砌了一下,用铁门将地道口锁了起来,入口周围还能看见以前砌房子留下的痕迹。

        刘志明说,以前这里是村民刘林寿家的后墙,后来刘林寿搬家后,他们将这个地道入口修复了一下,方便游客进来参观。

        进入后,刘志明指着墙上几处小洞说,这里以前是枪眼儿,村民在这里狙击敌人,可以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

        走过枪眼儿后,地面有一大处用钢化玻璃封上的“陷阱”。刘志明说,这是当时日军入侵时用的翻板,陷阱下面全是用竹子削成刀尖的竹刀。

        走过几条过道,来到了一个写着“战地指挥所”的地方,刘志明说这是当年村民开会的“会议所”。这是一间比较简单的会议所,大约能容纳10来人,没有办公桌,没有座椅,只有两张草席,几盏煤油灯。

        刘志明说,从指挥所出去后,还能从别人家里的衣柜走出来。走了一条小道,2分钟后,澎湃记者出现在了一栋没有人住的房子里。

        刘志明指了指被挪到一旁的衣柜说,原来这里的地道口就在衣柜下面,但是考虑到游客来参观时会不方便,于是他们将衣柜挪开,将口子拓宽,现在游客可以直接走进这个地道口。

        这条地道不仅宽,而且还很高。重回指挥所后继续走到一处转角处时,刘志明说,前面有垂直5层地道,需要人员依次顺着楼梯上二层。

        一层与二层之间的距离大约有五六米,接下来几层上下距离相对要小。

        刘所银说,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日军上二楼,就算日军突破了防线,进入了地道,身在二楼的村民们就将一块重达几百公斤的大石块将入口盖住,这样日军就进不来了。

        从第二层进入第三层需走200米,三层到四层的距离也差不多,很少有分岔路,沿途遇到几个茅厕。

        刘志明说,以前为了抵御日军,有时候甚至一整天都不能出来。村民只好在地道里面挖坑,自己提个桶进去“方便”,但出去的时候一定要把桶拿出去。

        三层到四层,四层到五层,每上一层后,地道变得越来越窄,且每一层的格局步调几乎相同,除了统一的休息室和指挥所,剩下的也就是茅厕和通道了。

        到了第五层,澎湃记者167CM、56KG的身材也只能半蹲着前进。走到一处明亮处,刘志明喘了口气说,到了。

        顺着一个铁制的楼梯爬上去,就到了村长刘维祥家的一间小屋。

        总得来说,这边地道的通道比村民刘祺祯那边的地道还要窄,身高180CM以上的游客几乎只能半蹲着前行。

遗憾:被遗弃、破坏了70余年

        探访完地道后,有的游客开始摇头,觉得现实与电影、电视剧大有差距。

        地道沿途经过的一些村民家,由于家里有住户,地道口都被封锁,很难看到电影里面出现的灶台下,衣柜里的“机关暗道”。

        另一遗憾是,本来可以保留的菜窖、爬衣柜等出入口,却为了旅游开发,给挪移、拓宽了,没有了原汁原味的亲身体验。

        部分游客对南庄地道游评价一般:欠发展。

        一位张姓游客说,南庄地道缺乏“趣味儿性”。他说,电影里面看到的地道机关感觉特别神秘,但是看到真实的地道后,神秘感不知为何消失了。

        张先生说:“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欠包装。如果招商引资找个老板来包装一下这个地道,在地道里增设一些如“假鬼子”或者机关暗道之类的,增加一些趣味性。”

        刘所银说,南庄地道本是通往家家户户,但由于每家每户在装新房时,为了建筑安全,就将祖辈们留下的地道给截断了,本来最经典的“机关暗道”,现在几乎都被封死了。

        南庄村的村民们说,当年修地道的村民大多都已辞世,还有一名村民尚在。不过这名村民已年过九旬,前些年搬离南庄,去阳泉市跟随儿女养老去了。

地道由来与抗日“神话”

站在插满红旗的长阶梯上往下看,可以看到大部分南庄地道的入口。  澎湃记者 邱萧芜 图

        村里的老人们说,早在1852年,南庄村就有挖掘地道的传统,当时一些大户人家为了躲避战乱和储存粮食,挖了500米的暗道。这条暗道就是现在的中心区域。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为了跟敌人长期斗争,村里的4个共产党员在1938年号召大家把初期简单的隐蔽单口洞和各户的地窖连接起来,在地道内设计和安装了会议室、陷阱、翻板、地道枪眼儿等设施,最后挖成户户相连,供民兵和群众较长时间在地道内战斗和生活。

        1941年,南庄地道基本完工。

        刘所银说,当时的平定县政府叫路北政府,根据地就在南庄村。南庄村有游击队员114名,36名爆破员和32名侦查员。

        抗战开始后不久,日本鬼子就侵略到了南庄村。南庄村先后发生过三次战役,一共牺牲战士17名,22名战士受伤。

        刘所银讲了个村里流传着的一个抗战故事,在一次日军扫荡来临之时,一名叫刘千祥的战士指挥村民们躲进地道后,自己却没能来得及进地道。日军将他抓住,在他身上连续刺了7刀,每刺一刀就问:“共产党在哪儿?你们修的地道在哪儿?”

        最后,日军索性将刘千祥整个肚子切开,刘千祥仍宁死不屈。待日军扫荡完毕之后,刘千祥将肚子缝上,抱着倭瓜止血,竟活了83岁。

        真的,假的?这个故事听起来太过神奇。村民们说,祖辈就是这么传的,没史料记载。 

这口水井也是地道的入口。村民在井下垫上木板,就可以顺着绳子进入地道了。   澎湃记者 邱萧芜 图

村经济衰落,欲借老祖宗挖的地道发家致富

        南庄村现有789口人,有300多人外出打工,人均年收入在7000元左右。

        由于村里没有学校,小孩都跟着父母去外地上学,目前村里只剩中老年人。

        村民们说,1960年代,村里有耐火材料厂和砖石厂,村里很多青壮年都在工厂上班,生活还算过得去。

        但2009年,随着对污染工厂的治理,耐火材料厂和砖石厂相继倒闭,尽管2010年村里通过招商引资开设了一间小米加工厂,但仅需100多名劳动力,所以很多年轻人只能外出打工。

        刘所银说,为了维持村里老人们的生计,才选择修复地道,打算依靠这些祖辈们留下来的珍贵的“财产”。

        他说,南庄地道自从抗战后到他提出修复的70年时间里“一直是空白”,没人提到也没人想到过。

        2009年,南庄村召开了村民大会,刘所银动员所有村干部,大家一起“垫付”30万。

        刘所银垫付22万,占总款项的一半多;村长刘贵平垫4万,其他村干部1万、2万,几千的都有,30万全部用于修复地道。今年5月1日,南庄村地道正式向外界免费开放。

        刘富兰等村民告诉澎湃记者,她对于村里修复地道一事非常赞成,“这可是咱村儿的文化遗产啊,当然支持。”

        而梁德正和任六十等多名高龄村民说,自愿成为了修复地道的“义务工”。

        刘所银准备将剩下3000米的地道逐渐修复,将南庄村的“红色旅游”彻底壮大。他说,南庄村地道的历史比冉庄悠久,长度也远超冉庄、焦庄等现有的地道战遗址。

        但目前资金缺口至少百万。刘所银说,他正在向上级申请古村落,若申请成功,可获国家500万元的补助款,“有了这笔钱,我就可以把所有的地道都修复出来了。”

        说到旅游规划,刘所银打算修一条5公里长,8米宽的公路,增开一条旅游巴士线路。在村里修建酒店等娱乐设施,将南庄村打造成一个红色旅游景点。

        刘所银说,按照他的规划,目前的资金缺口高达9000万人民币,需要招商引资。

        南庄,借抗战地道发财梦,能实现吗?

背景:

        地道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冀中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经过不断的发展,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形成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

        地道战,在抗战期间到底发挥了多大作用,社会上尚存在一些争议。

        目前,河北冉庄,北京焦庄、山西西河头是我国保存较完整的地道战遗址。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