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绝处逢生,亚洲最大慰安所旧址终成“文保”

特约撰稿 智冰沁 澎湃记者 龚菲
2014-06-26 20:45
来源:澎湃新闻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南京市利济巷2号,七幢破落的老房子连起的建筑群。  IC 图

2014年6月25日,南京市“利济巷慰安所旧址”文保单位立碑落成,市民前来参观。  IC 图


        细雨霏霏。南京市利济巷2号,七幢破落的老房子连起的建筑群,围就一个寂寥落寞的大院落。一株株不知名的青翠的树枝,从老房子残破的玻璃窗中钻出,与坍塌倾斜、裸露在外的烧焦的木梁柱缠绕在一起。岁月的霉陈味迎面扑来。
        这里是亚洲现存最大的侵华日军慰安所——利济巷慰安所。在周围高楼耸立的CBD地段,这个低矮的建筑群似乎有些格格不入,它刚刚被批准成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就在十多年前,它一度险些被当地政府当作危旧建筑而强制拆除;6年前,一场神秘的大火又险些将其化为灰烬。

        历经磨难、渡尽劫波的利济巷慰安所,终于迎来了绝处逢生的那一刻。它就像一位历经风雨的沉默老人,不仅见证了百余年来中华民族由衰入盛的那段历史,更目睹了过去10年间围绕着它——这组特殊意义的“老房子”存与废争议的危情时刻。

        在过去的11年间,南京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进行了长达2年的扩建,而这座唯一被指认的慰安所却越加破败,如今更是一片断壁残垣。同样是日军侵华罪证的代表,为何两者却经历了不一样的命运?

        这片地处南京市中心的历史遗迹,不仅面临文物保护与地产开发这一利益博弈,更受到监管部门混乱、巨额的整修费等难题阻挠。回首这段新近发生的“历史”,观察地方政府在对待这座历史建筑上的种种重大决策的转变及背后原因,将成为日后的历史学者们解读并剖析我们当下地方施政的绝佳样本。

逃过被拆命运,慰安所日渐残败

        在南京繁华的大行宫腹地,与民国建筑中央饭店隔街相望的利济巷尾,残破不堪的利济巷慰安所旧址落寞矗立。与周围高耸的写字楼相比,这座二层土黄砖瓦楼的民国风建筑显得格格不入。

        一楼临街的门洞被用水泥填砌,二楼的窗户玻璃早已不知去向,木窗棂也已经腐朽不堪,七零八落。院子里的树长入室内,翠绿的枝叶从好几个窗户中伸出来。房屋后的一大片空地被铁皮板挡住,看不清里面的状况。

        2003年11月,来自朝鲜的八旬老人朴永心曾在中日专家的陪同下,指认利济巷2号就是日军侵华时老人被囚3年,充当慰安妇的地方。这一指认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据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权威学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经盛鸿介绍,利济巷2号的7幢民国老宅,当年被称为“东云慰安所”或“东方旅馆”,是日军侵占南京期间最大的慰安所,慰安妇多为朝鲜女子。

        经盛鸿教授对澎湃记者说,南京曾有过40多个慰安所,存留到现在的建筑只有4间,分别在常府街、文昌巷等地,距离利济巷都不远。而利济巷2号是唯一被慰安妇受害者亲自指认过的地方。目前,仅存的几处慰安所,不是待拆就是被改造成停车场。

        然而,唯一的指认并未带给“利济巷2号”不一样的命运。早在2003年,这里就被纳入南京市土地储备计划,“拆”字被刷上了墙。2004年4月拆迁开始。当年的拆迁通知书写明:拆迁截止日期为2004年7月8日。

        住在对街30多年的韩阿姨还记得当年的情景:“原来这楼保存的挺好的,是国有单位给职工提供的住房,收到搬迁通知后搬得特别快,大家都以为很快就要拆了,结果一直没动静。”2008年春节,这个院子里突然起了一场大火,将房子烧得只剩下框架,但是却一直没人来修。而附近的垃圾堆在院子里,日积月累,到了夏天苍蝇遍地,臭味熏得街坊们都不敢开窗户。

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拆与不拆的利益博弈

        “南京当年是民国的首都,1937年日本在南京大屠杀之后大规模推行慰安所、慰安妇制度,利济巷2号是个典型的代表。”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教授2003年曾参与了由中日韩三国联合组成的调查团,并将朴永心从朝鲜带来了南京。

        昨天,在得知利济巷2号被纳入市文保单位后,苏智良教授对澎湃记者说,南京利济巷2号有文献、有历史照片的记录,有3国调查团的调查和受害者本人的指认,这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韩国早已建成慰安妇纪念馆,而南京这座深受日军摧残的城市完全有能力保护好这个遗址。

        早在2004年4月,南京市召开是否拆迁利济巷2号的专家论证会,尽管论证会结论是“遗迹千万不能拆”,但拆迁的脚步并未停下。官方给出的理由是“利济巷2号目前还不是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条例并不适用”。

        而要成为文保单位,需要有人以“发现者”的身份提交申请书,虽然此前促成朴永心老人来华的日本学者西野瑠美子曾向媒体透露提交了申请书,但文物保护部门却称未收到任何申请。

        文物保护部门的说法是否属于难以确认,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块地背后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

        慰安所遗址位于南京市中心,毗邻繁华的商业区。2002年8月,与利济巷2号一路之隔的利济巷1-117号(单号)的17000多平方米土地,拍出了2.01亿元,相当于每平米12000元,这一价格是当时南京土地出让的“标王”。

        而面积4800余平方米的利济巷2号地块,正与这有“标王”之称的地块相邻,价值相差无几。

        据较早披露此事的《东方早报》当年的报道称,此地块拟建“南京土地矿产资源交易中心”,隶属南京市国土局,而拆迁费用也已经从国土局土地储备中心支出。

        然而,慰安妇遗迹将要被拆的消息,引起了全国多位文化界学者的反对。当时,南京、江苏当地媒体以及《东方早报》、《南方周末》等全国性媒体也对此展开了报道。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终于,2004年6月7日,在据拆迁截止日期还剩一个月时,南京市政府终于召开新闻发布会,宣称“暂停拆迁”,将将在核清史实后再确定保护办法。

        但是否对这组建筑进行“保护”,即便政府部门内部,依然存在不同的声音。一位长期关注利济巷慰安所的人士向澎湃记者透露,当时利济巷2号所属的白下区某位领导曾在私下场合对他发牢骚说:“慰安所这种地方,就类似于卖淫嫖娼的地方,这种地方还需要保护吗?!”

老建筑十年空置,到无人监管

        虽然官方称拆迁暂停,但楼内的近300名住户最终还是都迁了出去,而“保护办法”却迟迟的没有落实。“只迁不拆”让这座闹市区的楼房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空置,当年指认旧址的朴永心老人也已去世。

        2005年,苏沪两地专家开始筹备南京慰安所遗址联合考察,并呼吁建立“慰安妇”纪念馆,但并未有下文。

        2008年春节,利济巷慰安所一场突发的神秘大火也短暂引起人们的讨论,但很快它又被历史遗忘。

        但各路学者呼吁对南京慰安所旧址进行特殊保护的行动一直没有停歇。与之同时,近年来,南京当地政府对文化工程项目重视的意识也开始萌生、抬头。当地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街区、遗址公园、文化场馆等也开始得到修缮和保护。利济巷慰安所也在此背景下,被重新纳入到了政府的视野中。

        2012年,利济巷慰安所旧址曾无限接近新的命运——利济巷所在的白下区出台了《重点文化工程项目计划(2012—2015)》,计划将利济巷慰安所旧址建成“慰安妇历史陈列馆”。官方还邀请南京工业大学教授汪永平带着学生实地测绘拿出整修方案,而建馆的时间也已列出:2012年完成专家论证,2013年完成设计方案,力争2014年建成开放,预计费用约5000万元。

        然而2014年已过去大半,建馆工程毫无进展,原因在于2013年初南京市的行政区进行调整,利济巷所属的白下区被并入秦淮区,整修计划又一次被搁浅。“老秦淮、老白下合并后,这件事情就不了了之,没人问。”汪永平教授说,5000万元的修葺费只是保守价,巨额的费用也是阻碍项目推进的原因。

        直到昨天(6月26日),利济巷慰安所的墙外还挂着“太平南路控制保护建筑利济巷慰安所”的铭牌,而发牌单位则是早已不存在的“白下区政府”。

峰回路转,终于跻身市级文保单位

        但民间学者的努力一直未曾放弃过。2013年11月,南京学者经盛鸿、薛冰、姚远、宋震昊等共同向南京市文物局递交申请,要求把旧址现存的7幢建筑整体认定为文物。他们举例说,常州金坛火巷32号的慰安所旧址2011年被认定为省级文保单位,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的历史和学术价值、建筑规模不在金坛慰安所旧址之下。

        2014年3月12日,新组建的南京市秦淮区政府召集了相关专家,举行了利济巷慰安所旧址的文物认定论证会。与会的,除了多位申请人外,还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规划专家叶菊华、东南大学教授周琦,以及南京市文广新局的相关负责人。规划专家叶菊华说,从历史价值的角度来看,这处慰安所旧址,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都不为过。

        2014年6月7日,位于南京利济巷的侵华日军慰安所旧址终于被正式认定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向当地媒体介绍说,“市级文保单位一般是若干年才公布一批,这次算是为利济巷慰安所旧址特事特办”。

        从“被指认”到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已经过去11年,为何直至今日才突然“特事特办”?地方政府突然转变的行动逻辑的确耐人寻味。

        也许,这一转变与更为高层政府的思路更新大有关系。在今年的6月10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称,中国将为南京大屠杀、日军强征慰安妇的相关文档和文献申报联合国世界记忆名录。

        世界记忆遗产(Memory of the World)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启动的文献保护项目,其目的是对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文献记录,通过国际合作与使用最佳技术手段进行抢救,使人类记忆更加完整。

        而在此之前,2014年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以立法的形式,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南京对我同胞实施了长达40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30多万人惨遭杀戮。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该校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张宪文表示,一旦南京大屠杀、慰安所等档案申报成功、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肯定,意义十分重大。

        而南京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利济巷2号的7栋房屋将全部保留,并进行原真修复,遗址也成为南京大屠杀申报世界记忆遗产的组成部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