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陈光标的负面效应

2014-06-29 19:30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过去100多年来,中国人作为一个群体,形象历经变化。先是积贫积弱的“东亚病夫”,形象邋遢,身体素质差且不讲卫生;后来通过李小龙的功夫电影和一些体育赛事,改变了“东亚病夫”印象,但还是面目模糊,常常成为被忽视者。

        犹如一个新晋富人很需要获得世人在文化和价值上的认同,并进而赢得尊重一样,进入新世纪以来,作为正在快速崛起的经济体,中国应该塑造怎样的“国际形象”,成了一个紧迫的课题。中国的“国际形象”越良好,世界接纳和认同中国国际地位的难度越小。

        良好的中国“国际形象”应该是什么?没有现成答案。但可以肯定,一些正在输出的“软实力”,肯定不是建构“国际形象”的正面元素。

        我们在这里要谈一谈陈光标在美国纽约的“慈善秀”。

        在“极左”时代,慈善事业作为资本主义产物,遭到严厉铲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慈善事业重新获得发展,而因此也存在很多认识上的偏差,比如对被救助者施以过多的感恩暗示,以陈光标为首的“慈善家”,就罔顾被救助者脆弱的心理感受,高调曝光他们的身份。此外还存在账目不清,监管不透明等等问题。

        现代慈善有很多理念和方法需要学习,需要起码的耐心和细致,不需要粗暴与颟顸,而陈光标这样一个高调的“慈善家”,向世人展示了怎样的慈善理念呢?以陈光标近日在美国纽约邀穷人吃饭并派送现金一事为例,首先是高调的意识形态表演,把视慈善为寇讎时代的一些符号在国际舞台上四处宣扬;其次是对弱势群体的软性强制,变相强迫被救助者穿上革命服装,既羞辱革命,也羞辱被救助人;再次是浓郁的恩主意识,必须由他本人把“现金”交到受助者手上,获得亲口感谢方罢。

        理论上,陈光标要怎么办,那是他的自由,别人无权干涉,他也没有义务要为中国的国际形象做贡献。但事实上,当“标签化”仍然是世人最简便的族群文化认知方式时,世人难免不是在透过陈光标看待你我。

        慈善本是一个人、一个族群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也最考验其财富观念是否健康。当慈善被涂抹上浓重的意识形态油彩,成为践踏弱势群体的尊严,以及暴富者获得心理按摩的工具时,理当道德形象伟岸的慈善家陈光标,已经卑琐不堪,自我小丑化了。在沦为世人笑柄的同时,也加剧了世人对中国人特别是中国新富群体的负面认知。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