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北大教师:要不要办校中校,还用英语讲中国学?

澎湃记者 石剑峰
2014-06-29 23:55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6月27日,李零等几十位学者聚集在一起讨论“燕京学堂与大学改革”。 图为燕京学堂网站截图。


        作家查建英新作《弄潮儿》里有一篇关于2003年北大改革的文章《北大,北大》,该文中提到的“北大改革”,主要是指一项针对北大教职员聘用及提拔制度的改革提案。查建英说,“北大在众多中国人心中占据的爱和偶像地位或许就是‘北大改革’之争如此激烈的原因之一。”2003年的北大改革在当时的教职员工引起巨大争议。时隔10年,如今围绕着北大静园改造和“燕京学堂”项目的争议,参与者更多是北大在校学生和校友,学生对北大静园改造和“燕京学堂”项目的关注,更多体现他们对北大“大跃进”式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忧虑。6月27日,北大教授李零等几十位学者聚集在一起讨论“燕京学堂与大学改革”,讨论要不要办“校中校”,要不要在北大这样一个中国最高学府里用英语讲授“中国学”?
 “静园小组”公布“燕京学堂”调查结果        

        5月5日,北京大学宣布正式启动“北京大学燕京学堂”计划(Yenching Academy,Peking University)。根据北大的官方介绍,这是一个独立建制的教学科研实体机构。燕京学堂为住宿式学院,将开设一年制的“中国学”硕士项目,包括“哲学与宗教”、“历史与考古”、“语言、文学与文化”、“经济与管理”、“法律与制度”和“公共政策”六个方面的课程体系,主要以英文讲授。2015年9月,第一届学生即将入校,其中包括六十五名海外学生、三十五名中国大陆学生,所有人都将获得全额奖学金。教师的配置,是从北大现有教师中联合聘任三十人,从国内外招聘“杰出学者”二十人,并邀请“国际顶尖访问教授”二十人。

        燕京学堂的选址是北大的静园六院。近二三十年来,静园六院一直是北大历史系、哲学系、中文系以及其他文科研究机构的大本营。从2013年底开始,这些文科院系先后搬至校园东北部新落成的“人文学苑”,静园六院被逐渐腾空。

        静园六院改造成“燕京学堂”在北大校内引起一场轩然大波。接着一场保卫静园的行动开始了。此前,一张静园改造效果图从北大BBS上流出,该方案包括地上、地下两部分。这一工程的复杂程度为同类建筑中罕见,其对文物保护造成的隐患首先引起一些文物专家的反对。6月5日,北京大学通过官方微博等渠道发表声明称,在静园的改造方案设计过程中,学校考虑了多个备选方案,最终确定了基于一到六院现有建筑内部修缮的方案,将不在静园地下建设教学区域。

        但校方对改造方案的修正并没有回答外界对“燕京学堂”项目的争议。6月8日至19日,北大学生组织的一场“关于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项目的问卷调查”开始进行,该行动的发起者为“静园小组”。据悉,在过去几天中,参与“静园小组”的多位北大学生受到校方领导的约谈。

        根据“静园小组”公布的数据,共有3082人通过微博、BBS等网络平台填写了在线问卷。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对“燕京学堂”项目持支持态度者308人,中立者1341人,反对者1433人;对学堂选址静园持支持态度者83人,中立者270人,反对者2729人。        

燕京学堂匆忙上马可能源于清华竞争

        6月25日,“几名关心学校发展的北大学子”在新浪微博上发了一封名为《就“燕京学堂”项目与校领导的通信三则》的公开信(详见澎湃新闻文化课频道6月28日报道)。信中表示,他们正是发起在线调查的几个学生,公开信表示有近九成的受访者反对燕京学堂选址于静园,因为静园是北大师大“仰望星空的地方”。

        北大学生对静园改造和燕京学堂项目的关注和争论,与北大教师的相对平静形成了某种反差。但就在前天,由“活字文化”组织的“燕京学堂与大学改革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者多为北京大学知名学者,比如李零教授、北大发展研究院教授李玲、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鸣、史地中心教授唐晓峰以及评论家李陀等几十位。他们针对燕京学堂项目的设立,北大改革的现状等问题展开讨论。李零是这场研讨会的主持人,他已经在北京大学任教30年,这三十年他最大的体会是,以前北大没钱,现在钱多到不知道怎么花,现在又在拼命国际化,“我想北京大学或者大学的改革只是全中国改革的一滴水,其实是同步的。”

        北京大学发展研究院教授李玲对“燕京学堂”项目持续关注,在她看来,学生非常活跃,“北大老师现在是一盘散沙。”对于“燕京学堂是北大国际化教育改革的试点“这一表述,她认为夸大了,“(北大)它没有那么远见卓识”。北京大学急切推出“燕京学堂”项目,一个很重要的背景是清华大学不久前推出了苏世民书院,这是一个培养所谓各界领导精英的国际化项目,由清华大学与黑石集团主席苏世民合作建立。苏世民最初找北大校方合作,但遭到北大冷遇。苏世民书院项目的顾问委员会包括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法国前总统萨科齐、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耶鲁大学校长莱文、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和赖斯等人,预计2017年向全世界招生。

        “清华要2017年才招生,北大2015年就招生。这是办学吗?这完全是学校之间的恶性竞争。”李玲说。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鸣同样也认为,在“燕京学堂”事件上北大教师”是一盘散沙“,“可是学生很关心这个事情,我看了很感动。”在他看来“燕京学堂”受到那么大争议,一个原因就是“燕京学堂”动的是北大的核心区域。“现在学校的空间特别紧张,从今年开始很多楼全部翻盖,有一些研究生就要被赶到外面去住。在这种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要把静园那么一大块地单独地圈出来给这么100个学生来使用,所以学生反应很强烈。”       

学者质疑中国学课程、英语教学        

        “燕京学堂”项目的一个最重要内容是建设“中国学”学科、培养“中国学”人才,设置的是1年期的硕士课程。在很多学者看来,“中国学”这个学科定位本身就是有疑问的。北大英语系教师高峰枫和苏薇星两位老师也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都质疑了“燕京学堂”一年制硕士学制的合理性以及“中国学”的学科定位。

        “中国学”诞生于冷战期间,是美国各大学和研究机构在做中国问题研究时产生的一个学科。但在李零教授看来,中国学这个概念是非常有问题的,“西方没有西方学,东方也没有东方学,中国为什么还有中国学?“国学也是这样,我们管外国人的东西叫西学,跟这个西学抗衡的就是我们的国学。”李零教授说:“北大已经是三位一体了,国学是研究自己的,汉学基地是请外国人来讲的,燕京学堂是培养外国学生的。”

        除了对“中国学”设置存有疑问,课程使用英文上课,也被校内师生诟病。“我不是反对用英文上课,如果要是在美国讲中国研究用英文讲,这个很正常。可是在北京大学,在中国最高学府之一来讲中国的学问,却用英文来讲,这是什么道理?”张鸣教授说。        

        计划中的“燕京学堂”也将邀请一大批外国学者。高价请外国学者在中国大学任教,是富起来的中国知名大学常做得事情。唐晓峰教授说,请外国学者来中国大学,希望他们来做什么?“请两个外国人来,之后署名属于北大成果,如果是用这种思路来创建国际一流大学,是很成问题的。”“外国学者怎么和中国学术环境真正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真正需要做的,而不是只需要一两个外国名字,这并不能得到外国人真正尊重。”

        在李玲教授看来,这次北京大学“燕京学堂”成为一个事件,背后是大学定位问题。张鸣说:“学校在改革,而且没有一项不是为改革,但是改革的的结果是北大像一个大市场,没有一点安静的地方,学生被浮躁的气氛哄着,没有一个学生可以安安静静地读书、研究大问题,大家都在往前赶,四年之后泡沫一片,什么都没有留下。所以现在学校的风气对学生的培养是非常之坏的,我现在看到这两个字(改革)就非常地反感,因为任何人都可以拿改革来挂羊头卖狗肉,好像一标榜改革就正确了。” 张鸣教授举了一个北大文科实验班的例子,前任校长提出来的改革方案,完了以后这个校长走了,“另外来一个校长主管的时候就把文科实验班就停了,之后就设元培学院,最后一届文科生的同学,根本就没有人管了。”

        北京大学史地中心教授唐晓峰说,“外国人来了,英语用上了,发表论文也是英语写的了,好像这个就是国际化。燕京学堂是我们熟悉的一种方式,又办了一个班,北大办班办的特别多,燕京学堂就像更大型的班。”评论家李陀则表示,“我不喜欢它(燕京学堂)就是它不像清华那么坦白,清华很单纯就是要给全世界以中国为基地培养世界领导人。”

        据悉,作为对外界争议的回应,7月9日北京大学刘伟常务副校长等校方领导将与参与讨论的师生进行沟通交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