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那志良:1933年故宫文物南迁,好多人都不会打包

野岛刚(日本)
2014-07-01 19:19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1933年故宫为避日军战火南迁文物中的22%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当时转移了13491箱文物,最后为台湾保存的为2972箱,据单霁翔援引那志良《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一书的记载,其中还有许多“毫无价值的东西”。那志良,人称故宫头号“活字典”。他从1925年故宫博物院诞生起,经历了与文物共生死的全部历程。抗战期间,他护送上万箱文物走过大半个中国。曾写下《故宫四十年》、《我与故宫五十年》、《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等著作。

        日本《朝日新闻》资深记者野岛刚在《两个故宫的离合》一书中,记录了这段传奇历史。】

那志良1998年在台湾去世。

        1925年元旦,17岁的那志良去校长家拜访,正好清室善后委员会希望校长推荐人才来整理清朝文物。校长说:“你个性认真,马上要毕业了,这不正是个很适合你的工作吗?”

        这个委员会是溥仪退位后,在紫禁城设立的,是北京政府为了清点清朝皇室留在紫禁城的物品所设的组织,也是故宫博物院的前身。那志良没多想,第三天就到故宫上班了。

        那志良是满族人,满族在清朝是统治阶层,但那家并非富裕之家,这个工作职缺只是个普通的办公人员。

        担任整理文物工作的那志良,当时只是个普通的高中生,对于文物不关心,也一无所知。上班第一天,同事问他:“对古董感兴趣吗?”他回答:“看不出来和我家的茶碗有什么不同,不是都很像吗?”同事们笑他:“你家的茶碗一只三毛,这里的茶碗一只可是数千万元。”

        北京的隆冬,天气十分严寒,因为怕发生火灾,所以放置文物的仓库都没有暖气,在里头工作相当辛苦,手、脚、耳朵都可能冻伤。

        那志良等工作人员的整理清点告一段落以后,故宫博物院在1925年10月10日开放,当天就有两万多人造访。那天场面极为混乱,“想进去展览室的进不去,想出来的出不来”。那志良被分配在紫禁城的养心殿,混乱中喊着:“前面的人往前进,后面还有很多人排队。”一整天下来,嗓子都喊哑了。

        那志良刚开始负责的是图书,后来是古物。只有周一休假,周二到周六整理文物,周日对外开放时,就负责展馆的整理。之后他还负责过玉器,经过钻研,留下了许多玉器方面的专论著作。

        1931年1月,故宫理事陈垣把那志良找去。当时那志良的职位是一等办事员。陈垣对他说:“国亡尚有复国之日,文化一亡则永无补救。”并将疏散文物的准备工作交给他。其中,最先要办理的事项就是将文物装箱。

        文物从来没有离开过紫禁城,故宫里也没有装箱的专家。当时在北京琉璃厂一带有多家古董商经营的店家,那志良他们就向店里的专家寻求帮助。

        有一回,那志良对专家说:“装箱好像没那么难嘛。”专家们就请那志良尝试自己把喝茶的茶碗包起来,再拿起那志良包好的茶碗猛摔,打开包装一看,茶碗碎了。接下来,专家们把自己包好的茶碗猛摔,却毫发无伤——原来专家们是有“绝活”的。

        那志良说,这项技法的要点是“稳”、“准”、“紧”、“隔”(每件文物都要隔开)。以最容易损坏的瓷器为例,一开始要将把手和壶嘴用绳状的棉花缠绕,壶内也要塞紧棉花,整个捆成一个长方形。再用细绳绑紧,裹上棉花,用纸紧捆成包。装箱时,木箱内用稻草把瓷器塞紧,每件瓷器要用棉花紧置隔开,封箱后才可以运送。这是相当有难度的技术。

        不过,后来故宫的职员也一个个成了专家,因为往后的日子里,文物在中国各地迁徙,那志良等人得不断地重复捆扎装箱。

故宫文物在南运途中。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