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安倍经济学或将引发下一轮“泡沫经济”

奥山忠信/日本国立埼玉大学名誉教授,陈子雷/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2014-07-01 20:40
来源:澎湃新闻
外交学人 >
字号

安倍经济学想要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来使日本摆脱通货紧缩。  IC 图

        安倍经济学其政策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推行“量化宽松”,即通过日本银行的货币发行量翻倍,使日本的物价达到上升2%的目的。其政策理念与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里根经济学”的政策理念似乎很相似,所不同的是,当时里根任职时期必须解决的问题是通胀,因此里根经济学是把抑制货币供给来克服通胀作为政策目标。而安倍经济学的货币政策调控手段与之相反,其目的是想要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来使日本摆脱通货紧缩。

增发货币形成“安倍泡沫”

        在经济学中,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使物价上涨的理论,被称为货币数量学说。这一理论似乎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感受到,而在经济学教科书中也是必定会被介绍的有名学说。

        该学说因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金和银从中南美流入欧洲的同时使欧洲的物价不断上涨而广泛流传。在当时,金和银是当时普遍使用的货币,被称为永恒的财富。尽管如此,被称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还是反驳了这一观点。

        他认为只有需要的货币才能留在市场中成为必要的流通手段。同时,马克思也在《资本论》中对货币数量学说进行了批判。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交易价格决定了货币供给量,并提出货币必要量理论。通俗地讲,就是央行通过增发货币来影响物价,和央行根据物价水平来调整货币供给量,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一种不被流通使用的货币将不会对物价产生任何影响。

        按照古典经济学家米勒的观点,增加的货币如果大量流入股市,非但物价不会上涨,还可能造成股市泡沫。我们看到,在过去的一年里日本的物价仅微弱地上升了0.5%,而股价却不断上扬。其中,造成物价上升的主要因素,是日元贬值引起输入型通货膨胀。由于缺乏实体经济的支撑和美国经济的复苏,进入今年以来,日经平均股价和去年最高价相比已下跌16%,创下发达国家最高跌幅,国债交易也开始出现疲软态势。

        日本从1990年泡沫经济崩溃以来经济长期低迷。但是原来“通货紧缩”并不代表“经济低迷”。一般来说,物价低廉但经济运行良好正是人们所期望的。但是由于长期物价低迷伴随着经济低迷出现,使通货紧缩在日本成为经济低迷的代名词,甚至出现希望制造通货膨胀的想法。安倍经济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的产物。那么,日本的“量化宽松”政策究竟能够带来多大的政策效果呢?

        一般来说,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可以看成央行通过增印钞票来实现。但是,从目前日本央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其所增印的钞票只是一小部分。由于日本国内金融机构在日本央行持有存款帐户,因此日本央行和市场的国债交易通过数字化处理和转账即可,并不需要印刷纸币。根据日本银行公布的资产负债表,实施安倍经济学以来,日本银行持有的国债比例已经从12%上升至18%,换算成金额约55万亿日元,占日本央行量化宽松规模4成多。可以说,日本的量化宽松政策并没有增加货币在实体经济的流通。相反,由于央行增发货币大量收购国债,使金融机构出售国债所的资金不断涌向股市,形成了“安倍泡沫”。因此,目前日本央行大规模增加货币供给量很难具有现实意义。

        大量增发一种不被实体经济使用和流通的货币,不可能期待其产生拉动物价上涨的效果。尽管如此,安倍经济学试图增加比以往任何时候规模都要大得多的货币供给量,来提高日本国民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一旦国民深信即将出现通货膨胀,那么就会让人感觉好像安倍经济学已经成功了。在通货膨胀产生之前就试图让大家产生通货膨胀的预期,不得不说是令人发笑的政策。当然,采取这种政策,媒体的协助将必不可少,这样的政策只能期待通过媒体的吆喝——“经济复苏了”来实现。

        从今年4月开始,日本政府将消费税率由5%上调到8%。增税之前,日本国民的“突击消费”因素拉高了日本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反之,很容易预测进入4月后日本经济将迅速探底回落。为了防止经济的下滑,预期今年下半年日本央行或将进一步扩大量化宽松的规模。这意味着安倍又在酝酿下一个“泡沫经济”。但是,此举对日本实体经济有害无益,安倍只不过是希望通过此举来提高其不断下滑的内阁支持率罢了。

日本经济问题并非货币数量不足

        战后,日本经济一直保持了增长的势头。即使在与美国不断产生贸易摩擦的背景下,日本仍然依靠出口主导型发展模式,相对保持了经济的繁荣发展。但1971年8月15日的“尼克松冲击”却终结了战后日本经济的繁荣。

        1971年8月15正好时逢日本投降日,美国政府突然宣布停止了1盎司黄金与35美元的兑换比率,开始实施浮动汇率制。当时陷入东西冷战和越南战争泥沼的美国,由于难以承受其国内黄金的大量流出,这一措施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众所周知,战时的黄金将成为不可或缺的储备,不能与黄金兑换的纸币将面临“一文不值”的危险。

        一般来说,浮动汇率制就是一种无需国家介入的汇率制度,也是一种不需要外汇储备的制度。与此同时,汇率的风险则可以依靠期货市场价以规避。

        关于浮动汇率制,专家学者虽然在理论上都给与了高度的关注,但是其实施效果却被打上了问号。“尼克松冲击”后的1973年,各国开始相继放弃固定汇率制转而采用浮动汇率制。

        与当初的政策理念相反,各国都不断介入外汇市场,通过增持外汇储备来保护本国货币。而期货市场则逐步蜕变成了国际资本投机的场所,1997年的亚洲货币危机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黄金与美元脱钩以后,美元的价值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如此,美元的霸主地位却丝毫没有动摇。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1985年“广场协议”后的10年里,日元对美元升值约3倍以上。期间,为了应对日元升值所带来生产成本的上升,日本企业开始不得已陆续进军海外,将其生产基地转移到亚洲各国,此举造成了日本国内产业的空心化。

        而在日本国内,为了恢复以前的国际竞争力,企业开始降薪裁员,不断扩大非正式员工的比例。根据日本政府的统计数据,目前日本的就业人口中大约有30%为非正式员工,其工资待遇为正式员工的三分之一左右,并且不知道何时会被解雇。与15年前相比,日本劳动者的整体工资水平下降了约15%以上。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曾经提出过要创造“一亿人口的中产阶级”,但是现在贫富差距却急速扩大。

        可以说,绝大部分国民并没有感受到安倍经济学的好处。相反,近期日本政府要求企业提高员工收入这一不正常事情的发生,已经充分表明了日本政府已经开始意识到,劳动者收入的不断下降才是造成经济低迷的真正原因。

        金融危机发生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为了防止经济持续衰退,相继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其结果是大量的货币涌入全球资本市场,增加了下一轮金融危机发生的风险。从泡沫到泡沫破灭,只不过是经济的周而复始而已。所不同的是,增发的货币越多,泡沫崩溃的程度也就越发严重。

        日本的通货紧缩背后也隐藏着再现恶性通货膨胀的风险。即使安倍经济学能够使物价上涨,也并不意味着其政策目标的成功实现。物价上涨将导致市场利率上升,而利率上升却将导致国债价格下跌和财政预算中国债偿息支出的增加。这可能将成为财政破产的导火索。

        如今日本经济的问题并非在于货币数量的不足,而在于如何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和如何审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