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书单|梁小民:6月读的26本书

梁小民
2014-07-06 16:46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5月份读的二三十本书”发表并上网后,受到读者欢迎,并希望我坚持下去。读者的支持就是我的“核动力”,以后无论有多少事,一定要把这件事放在首位,作为我工作的“重中之重”。

        现在再读“5月份读的二三十本书”,感到写得匆忙了一点,还有许多有待改进之处。这个月写的“6月份读的二三十本书”,想作两点改变。一是不按时间排序,而是分类作介绍。图书分类很细,但我大体把所读的书分为四类:经济学及其他社会科学、历史、包括小说及散文论著在内的文学,及不好归入这三类的其他。而且,每月推荐2-3本我认为值得看的书。二是加一些自己读书时的感想,以便与读者有一种心灵上的交流,这种写法好不好还要读者评定。每次写文章不拘于一种形式,也免得格式化、教条化,读者看烦了。

        从读书开始,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这就是该读什么书。记得小时,父亲鼓励我看书,但当看到我读小说时,虽不采用“专政手段”,也要说一句,多看点有用的正经书。言下之意是不看没用的闲书。这种观念在许多人心中根深蒂固。在我一生中,由于读与专业无关的闲书,受到不少长者善意的劝说。记得一次在飞机上读金庸的小说,旁边一位老者知道我是学经济的,就不屑地说,你还看这种书?直至最近,朋友某甲告某乙,梁小民看书不少,某乙很不屑地说,他看的都是小说。言下之意,这不算看书。所以,我读小说之类闲书时颇有点自卑,像是做什么坏事。看闲书的习惯又改不了,于是我就用一种理论来为自己辩解。

        这种理论就是把读书分为投资与消费。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收益(投资回报)。读专业或技能的书,学以致用,增加自己获得收益或应试的能力,这就是投资性读书,人力资本投资。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效用或满足、享受,没有任何用的目的,只读自己喜欢的书就是消费。当然,就读书而言,这两种目的也绝不是非黑即白的。如果你热爱自己的专业,读专业书时兴趣盎然也获得了享受,这投资也就有了消费的作用。读与专业无关的闲书收到对专业有益的启发,产生了成果,消费也就有了投资的作用。但对大多数人而言,功利性的投资读书毕竟是枯燥的,要付出代价,而由兴趣出发的消费性读书,是一种享受过程,快活无比。两类读书还是有差别的。

        无论为什么目的读书都是开卷有益。在人生的某一阶段,如应付高考、在大学或研究生时学习某专业、或工作后研究某一问题,是需要以投资性读书为主的。没有这种读书,就不会有成功的人生,也无法消费性读书。但人的一生总是投资性读书,也未免太累了。读书不能恣意而为,舍弃了许多与专业无关的好书,人生也会有遗憾。我已年逾七十,尽管仍在十余所学校为EMBA讲课,还需要一点投资性读书,但毕竟已到享受人生的阶段,就以消费性读书为主了。在我看来,读专业书还有点“不得不为”的意思,而读与专业无关的闲书太愉快了。既然如此,读闲书何愧只有。别人的看法,完全可以一笑了之。还是马克思的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想明白了这一点,“晒”出自己读的或高尚或低俗的书,讲出自己或入流或不入流的读后感,也就没什么不好意思了。人生贵在自由,做出一付正人君子的样子,北京人称为“装雅亭”,是很累的。

        有这种思想指导,晒书目就更放得开了。六月份就外出讲课九天、读书二十六本。

        经济学及社会科学书只有两本,尽管每本相当厚,但本数不多。

        1.《直面大转型时代》(吴敬琏,三联书店2014年5月)。这是吴先生在2007-2013间的五十篇文章集。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吴敬琏谈全面深化改革”,这就概括了本书的中心内容。吴先生一向支持市场化改革,在这本书中对中国宏观经济的短期与长期问题做了分析,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不过读后感到这篇文章多是在不同会议与论坛的发言,难免无法深入。全书32万字,除最后回忆老一代经济学家的第五辑“知识分子的责任、追求与情怀”外,每篇文章平均不过5000字,有些更短,再略去注释,能把道理讲多深?总体深度没超过《重启改革议程》。

        2.《不确定的未来》(郑永年,中信出版社,2014年6月)。作者郑永年是在新加坡工作,知名度相当高,不过他的专业并非经济学而是政治学。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如何将改革进行下去”,内容相当广,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国际各方面。全书30万字,尽管分了八部分和五个附录,但并不像一本书,而像论文集。全书也缺乏深度,强调“政府强权”,颇有新加坡特色,不过这个观点在中国学者中颇有争议,作者也没深入展开。

        这两本书是投资性读书,因为我在一些学校常讲中国宏观经济,需要学习、吸收其他人的见解。不过读过后投资收益并不大,我更多还是靠报纸(如《经济观察报》等)与杂志(如《中国新闻周刊》等)。这类报刊观点更新,资料也能与时俱进。这样的书读来自然缺乏情趣,靠功利心和毅力才读完。

        历史类书也颇不好界定。不过是不把历史小说放在内。这月读的书中严格历史意义上的有三本,不太严格意义上的有四本。

        3.《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的发展》(【美】彭慕兰,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这本书我找了许久,上个月末去三联24小时店才买到。我之所以重视这本书是因为它是近来颇有影响的历史学中“加州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加州学派反对费正清用冲击-反应模式来解释中国历史,认为明清时中国既不落后,又不停滞,中国是在十八世纪世界大分流后才落后的。认真读完这本共达47万字的书后,对这个学派关于中国明清社会的观念颇为怀疑。我正准备写一篇长文提出我的怀疑之处。这里就不详谈了。

        4.《甲午一百二十年祭》(《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编辑部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5月)。这是一本不同学者有关甲午海战的论文集,包括《上海书评》对作者的访谈录。这些文章都不长,但对甲午战争有一些新观点,例如传统理论认为甲午战争中国之败并不在装备(甚至认为中国海军装备优于日本),而在于制度。这些作者并没有推翻这些观点,但对当时军备的优劣有新观点,认为中国的武器总体上是不利的,指挥人员尽管在英国留学,但实战经验仍不如日本。尽管没有详细分析,但对专业与非专业史学工作者不无启发意义。尤其本书作者并非一种观点,可以引导学者们去深入研究。历史永远没有最终结论,任何历史事件都是盖棺而无定论的,这才有学术进步。

        5.《在民国》(修订版,孙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介绍民国的一些文人、社团与期刊的,作者是研究鲁迅的专家,全书的不同文章都以鲁迅为中心,许多人我们都知道,但并不熟悉,书中介绍了一些我们所不知道的事,有些人、有些事我则不了解。对专家来说,也许是老生常谈了。但对我们这些外行而言,读读还是增加了不少知识。作者文笔不错,写得轻松,好读。民国的书出得不少,这本还是有新意的。

以下四本我归为历史不知是否合适?

        6.《中国画家与赞助人:中国绘画中的社会及经济因素》(【美】李铸晋/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1月)。我在读徽商的书时知道徽商曾赞助新安画派与扬州八怪,但不了解详情。同时有书研究富人对艺术家赞助,甚至是养的,因此我对中国这一问题也甚有兴趣,于是买了这本书看。这是一本集名家之作的论文集,编者李铸晋先生更是国际知名的中国艺术史专家,从书中可以看出赞助艺术家的有宫廷(国家)和富人,采用国家包养与富人买画的形式。可惜论文只介绍了概况,不够具体,以后再找其他书吧。这类著作国人写的我还没见过,我觉得这个问题颇值得研究。

        7.《故宫的风花雪月:破译故宫书画的‘达芬奇密码’》(祝勇,东方出版社,2013年12月)。祝勇是个年轻的作家,以写历史题材为主,我读过他的《血朝廷》等书,觉得有点啰嗦。因对各种名画的历史极有兴趣,又买了这本书。这本书写故宫中收藏的《兰亭序》、《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宋徽宗的作品、倪瓒的作品、唐伯虎的作品,以及清代十二美人图的历史故事、流传经历及作品本身。内容是很有意思的,文字也有明显进步,不过仍缺乏自然清新的风格,当然,这并不是缺点,个人感觉、偏好而已。我相信喜欢祝勇这种风格的人一定不少,所以他的作品才能畅销,已成为“祝勇作品系列”。

        8.《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日】野岛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2月)。我看过他写的《两个故宫的离合》(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1月),印象相当好。而且这本书又是写我最喜欢的“清明上河图”。不过费尽周折买到后,读了却相当后悔。我知道的,他都讲了,甚至我知道的,他还没讲,如有一幅明代仇英仿的《清明上河图》,原为山西太谷曹家旧藏,其间也有不少故事,他没讲,我估计是不知道。其他我不知道的,他没讲出什么,看来记者出身,中国文化功底还不足,洞察研究也不足。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人太多了,书也出的不少,要写必须写出别人无、只我有的东西。

        9.《罗马人的故事精编体验本:与盐野七生同走罗马路》(【日】新潮社/编著,中信出版社,2014年4月)。罗马人的故事当然是历史,但这本是为组织重走罗马人的路这个旅游活动而编的导游书,所以归入历史类中就不知是否合适了。中信出版社想组织有兴趣的人去意大利探访罗马古迹,所以翻译出版了这本书。这本书对全书15册的内容作了简编,又配合旅游介绍了该去的地方与景点。即使不想去旅游,又看不完全书15册的人,读这本图文并茂的书对罗马史也会有所了解,而且这本书印制精美,售价仅39.8元,值得买一本阅读或珍藏。如有机会去意大利就是一本导游书。

        以下该文学类了,既包括小说、散文,也包括文学论著,这部分比例最大。消费的,当然文学作品第一。先写小说。

        10.《从前我死去的家》(【日】东野圭吾,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11月)。自从看了东野圭吾的《白夜行》之后,我觉得又找到了一位可与松本清张相比的社会推理小说作家,于是在网上、在机场大买其小说。读过后甚失望,好的不多,平平的居多数,差的也不少。一个作家写书太多,总会良莠不齐,连高阳亦如此。高阳的书我几乎全买了,也全读了,的确有精品,《胡雪岩》前三册,《慈禧全传》前两册,都相当好,但写到后来就是没话找话说了,实在不忍目睹。因此,作为消费者而不是投资者(研究某一作家),我不看全集,只挑好的看。可惜在东野圭吾的作品上有犯错误。这本《从前我死去的家》还可以看,但决非精品,勉强及格而已。故事情节还算曲折,写一个对童年毫无记忆的女孩在前男友帮助下回到父亲生前的别墅,才发现自己是顶替了别人的名字,而称此名的女孩已在一场火灾中死去。但太阴森了,让人有点害怕,不值得读。

        11.《飘窗》(刘心武,漓江出版社,2014年6月)。读完这本书,我的评价是“宝刀不老”。退回30年,他的《班主任》、《钟鼓楼》、《四牌楼》曾红极一时,但后转向研究《红楼梦》,近20年没写长篇小说了,这次一出手就不平凡,仍然坚持现实主义的写法。不过这本小说更多反映的是现实中的问题。不三不四的麻爷之流发财,整个社会道德沦丧。这里写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都是我们在现实中常见到的,连唯一的一个正面形象薛去疾,为了挽救海归儿子创业失败,都向他最看不起的麻爷跪下。以致一心仰望他的庞奇都杀了他。小说写得相当吸引人,且读过后值得深思。这个社会怎么了?余华通过阴间来写现实社会的问题,刘心武则通过阳间社会来写这些问题,异曲同工。

        12.《大黄蜂奇航》(【英】肯·福莱特,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12月)。

        13.《寒鸦行动》(【英】肯·福莱特,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8月)。

        这两本都是英国历史悬疑小说大师肖·福莱特的作品,都是写二战的。前一本写一位丹麦18岁的中学生开飞机把情报送到英国,挽救了欧洲。后一本写六名经历各异的英国女子到法国破坏一个电话中心,为大反攻创造了条件。这两本书都写得相当好,颂扬了反法西斯英雄行为,与当代包含高科技的间谍活动不同。小说情节曲折,以反法西斯的主旋律贯穿。这类小说最适于休闲。相比中国同类的抗日作品要写得好很多。

        14.《梵蒂冈圣骨案》(【美】詹姆斯·罗林斯,重庆出版社,2014年1月)。

        15.《希特勒的诅咒》(【美】詹姆斯·罗林斯,重庆出版社,2014年1月)。

        16.《基因病毒》(【美】詹姆斯·罗林斯,重庆出版社,2014年1月)。

        我外出讲课时休闲必读的小说是侦探、悬疑类的。国人写的这类小说,我看上极少,日本松本清张、东野圭吾写的也看烦了,只有西方人写的,百看不厌,因此,我就要不断找自己还没读过的作者的书。这次又找到了一位美国的詹姆斯·罗林斯。这三本书是一个名为“西格马中队”的系列,主角都是美国反恐部队西格马中队的格雷·皮尔斯及这个部队的其他人。三本书是不同的故事,有不同的邪教恐怖组织,但相互之间也有点子关系。第一本书写一个古老宗教团体龙庭寻找圣骨以及金钥匙,以获得财富,控制世界。第二本书写一个古老的家族继承法万斯的衣钵,用根据量子理论制成的钟,改良人种。第三本书写一个全球性恐怖组织行会想用基因病毒来控制世界。当然这些阴谋都被西格马中队粉碎了。故事写得异常曲折又包括了许多高科技,甚至科幻的因素,读起来更有趣。

        17.《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1月)。1985年我买了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百年孤独》,读过后对我的影响是冲击性的,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过去只知有革命的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等等,如今还有一个魔幻现实主义。以前读的多为古典小说,如今才知道现代小说更有意思。这次在一个角落里找出了十年前买的这本书,就顺手读了。是两个中篇小说的合集,但依然有马尔克斯的风格。据说马尔克斯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唯一没有争议的。拉美这块土地盛产左派思想、咖啡、足球、激情、两极分化,也盛产文学,真是一块神奇的土地。

        18.《裂国·大王图》(小椴,中华书局,2014年4月)。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五胡乱华也是中华民族融合的过程,但学历史的人都对这一段历史之乱头痛不已,往往学完还不清楚。这次小椴先生想用小说的形式来反映这一段历史,我想是极好的想法。这是这一段历史的第一本小说,以大秦为中心,写一代英主符坚如何掌握了政权。整套书没有写出来,当然无法评论,但这第一本写得不错,我会看下去。从小说中学历史固然难得准确,但对一般人来说又是最容易的一种方法,只要不太离谱就可以。

        以下该是散文之类了。首先介绍的是三联出的“闲趣坊”丛书,现在这套书已出了23本,我想以后还会出下去。这个月读了这套书中的三本。

        19.《书梦依旧》(潘小松,闲趣坊09,三联书店,2013年7月)。作者是英国文学专家,但对其他国家文学亦不陌生。本书介绍外国文学,有书评,也有介绍各位作家的随笔。其中有些作品与作家我们熟悉,但有更多的我们并不了解,甚至没听说过。读这样的的书可以扩大自己的外国文学眼界,也可以从中选书看。专家写小文章,非常值得看。

        20.《旧时勾当》(余斌,闲书坊20,三联书店,2014年4月)。对童年时生活小节的回忆,他写的许多事我都经历过。我读过余斌几本书,觉得他年龄不大,但文笔流畅、老道,百读而不厌。不像董桥的作品,高雅是高雅,但读多了就腻,如同高档红烧肉吃多了一样,萝卜、青菜是可以天天吃的,红烧肉只可偶尔为之。在我看来,余斌的书,以及这一套“闲趣坊”中的其他书都是萝卜、青菜,经得住天天吃,这正是休闲类的书。

        21.《吃主儿》(王敦煌,闲趣坊06,三联书店,2013年4月)。王世襄先生的儿子写的书,颇有乃父风范,以吃为中心,回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也以玉爷和张奶奶这两个家中帮工为中心介绍了满人的习俗。他们称为“吃主儿”,是会买、会做、会吃,把吃作为一门艺术的。不像我们只能吃(不是会吃),只能叫“吃货”。王家应该是贵族之家,过去的宣传歪曲了贵族,其实贵族就是不仅有钱、有地位还有文化,文化的传承靠他们。王敦煌先生颇有祖上遗风,在“闲趣坊”这三本书中我认为这本最好,无论文字、内容均为上乘。有兴趣,你还可以照着书做几道菜。

        22.《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田家青,三联书店,2014年5月)。读了王世襄儿子的书,再读王世襄弟子的书,就会了解王世襄先生。一些人认为王先生就是会吃、喝、玩、乐的世家子弟,一个玩家。其实我认为王先生是真正的文化大师。他的身上渗透了整个中国文化,从学问到为人,属于今天很难再出现的文化人。作者田家青本人也是研究与制作明清家具的奇才,有幸成为王先生唯一的入室子弟。这本书介绍了王先生学术、生活、为人、道德的方方面面,使我们对王先生有一个全面了解。而且,作者与王先生的相处时间极多极长,记述不仅真实而且感人。作者特别认识到王先生对他的影响在于“一是用榜样的力量激励我”;“另一方面就是用他的经验指引我”。这就是说老师的作用,不仅在于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在于教学生为人。我想这是每一个当老师的人应该铭记的。

        23.《西班牙旅行笔记》(林达,三联书店,2007年1月)。读这本书是因为吴敬琏先生在《直面大转型时代》中有一篇文章,题为“‘左’和‘右’的极端主义都会带来灾难”。在这篇文章中吴先生推荐了这本书,我就找出来看了。真是一本好书。这本书是游记,但不仅说旅游景点,重点还是边游边介绍历史,尤其在西班牙内战中,极右的佛朗哥集团和各个左派之间的血腥斗争,以及左派之间更为血腥的斗争。吴先生评价说:“这本书精辟而生动的阐述,将纷繁的人类历史变迁娓娓道来,展现出人类进步是各种社会力量抗争之后,达到一个暂时的平稳,再走向下一个冲突。”这本书的意义在于人类进步既要反对极左,又要反对极右,“理想的模式是政治观点分歧双方温和派的结合。”这对中国改革也极具有启发意义。林达的书我一向喜欢,能买到的全买了,也都读过。这本书值得每个人认真读。文章字数达32万,可以慢慢读,甚至多读几遍。以前我也读过这本书,但读了吴先生的文章后再读,体会又更多了一些,认识又更新了。

        24.《现当代文学新论:义理、伦理、地理》(王德威,三联书店,2014年1月)。这是一本文学评论文集。王德威先生是台湾中研院院士,只要对文学有点兴趣的人都知道他的大名。他从台大毕业后到美国学习,既了解中国文学,又学会了西方文学的理论与分析方法。用西方理论与方法来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就有了新意。不像国内的学者分析现当代文学总是那一套,缺乏新意。我读文学作品有点“猪八戒吃人参果”之意。以后还应多看类似的文学理论,以摆脱“猪八戒”的吃货做法。

        剩下两本就归入不好分类的其他了。

        25.《山西:上党从来天下脊》(《华夏地理》杂志社/编著,三联书店,2014年5月)。这套“华夏地理·国家系列”的丛书已经出了四种,我是山西人,所以只买了这一种,“狭隘的地方主义”吧。这是一本论文集,作者中我知道的只有李零。这本书介绍了山西晋东南(今天的长治市与晋城市)的佛教寺庙和古建筑。晋城市我去过,也参观过一些古寺庙,有些是唐宋的,都相当完好。读了这本书对晋南的文化与古迹有了更多了解。以后有机会真该按图索骥,好好地参观一下。

        26.《读库·1402》(张立宪/主编,新星出版社,2014年4月)。与以往一样,几乎每篇文章都好看,只是最后的“声音”,洋人的声音占了99%以上,离我们的现实太远了,也太阳春白雪了。我觉得《读者》杂志和《中国新闻周刊》上的言论,或者网上不少言论,相当接地气,又十分幽默,这种选法值得“读库”学习。

        这些书里我建议读彭慕兰的《大分流》,尽管我不同意该书的基本观点,但作为一本学术著作,还是下了大功夫,也才获得了费正清奖及2000年世界历史学会年度奖。而且这本书代表了一个当代史学界相当有影响的观点与学派,我们应该了解。此外,可以结合吴先生的文章读《西班牙旅行笔记》,既有趣又有新思想。如果你想放松一下就读刘心武的《飘窗》。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