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公安部情报中心副主任于天华:带着7个心脏支架倒在新疆

澎湃新闻记者 张中江 刘旌
2014-07-07 16:22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人物 >
字号

公安部情报中心副主任于天华在新疆工作期间突发心脏病因公殉职。    

        带着心脏里的7个支架,47岁的公安部情报中心副主任于天华,在6月29日这一天永远倒下了,倒在他曾经十余次驰援的土地——新疆。他的身后,留下才上大二的女儿,和同样在公安战线工作,去年才做过癌症手术的妻子。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6日连线了于天华生前的同事、好友,试图从他们描述中,还原这位反恐先锋。

反恐专家,多次直面死神

        翻开于天华的履历表,可以看到他的职业生涯,一直与反恐密不可分。1990年毕业于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的于天华,1990年至2008年在公安部刑侦局大案处(后为反恐怖处、爆炸恐怖案件侦查处)历任科级干部、副处长、处长。

        据介绍,于天华曾直接组织指挥和参与侦破了“河北刘保才、黄树钢劫机案”、“师月波劫机案”等20多起劫机案件及“云南平远街严打行动”、“天津大邱庄伤害致死案”、“吉林市博物馆特大纵火案”、“新疆系列恐怖爆炸案”、“北京西单公共汽车爆炸案”、“天安门广场爆炸案”、“江西万载芳林小学爆炸案”、“河北省石家庄市特大爆炸案”、 “陕西省横山县特大爆炸案”、“北大清华餐厅爆炸案”、“系列投毒敲诈娃哈哈集团案”、“南京小汤山投毒案”、“四川高考试卷被盗案”等在国内国际有重大影响的恶性案件100多起。他是国内反劫机、侦破爆炸、投毒等恐怖案件方面的专家。

        根据他的母校中国刑警学院2012年的一份材料记载,1993年,自河北唐山劫机案后,半年之内连续发生20余起劫机案,其汹涌蔓延之势在世界各国绝无仅有。一时间,国内外舆论纷纷,中国航空业受到沉重打击。接到任务后,于天华对每一起劫机案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归纳总结了中国劫机犯罪原因和规律特点,提出了宣传报导低调淡化、严惩未遂作案人以示警戒、两岸谈判遣返劫机犯釜底抽薪、加强安检工作堵塞漏洞等8条打防并举的措施,被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采纳,有效地遏止了中国上世纪90年代初的劫机高潮。

        在很多人看来,作为公安部机关的干部,绝大多数人一生都不会因为工作而面对生死考验,于天华却曾四次直面死神。中国刑警学院的材料记载,1995年9月5日,一名歹徒劫持一辆出租车闯到公安部门前,手握导线扬言爆炸。适值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闭幕之际,如果长安街上发生爆炸,必将造成恶劣的国际影响。情急之时,于天华以领导秘书的身份只身上车,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张谈判,将歹徒劝服缴械。

        同在公安部工作的朱华(此为化名,下同)处长,已经与于天华认识十多年。谈到于天华的众多次的生死历险,他记忆最深的,就是有一次,在新疆遇到漏网的暴恐分子,藏在玉米地里。当时其他人都派出去了,于天华就拿着冲锋枪,带着指挥部的几个人亲自去围捕。

        根据中国刑警学院的材料记载,2001年3月6日,“两会”期间,江西万载县芳林小学发生爆炸,致37名小学生、5名教师死亡,引发海内外关注。中央领导指示,要以最快速度查明案情,以正视听。于天华带领专家用6个昼夜锁定事实和证据,配合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赶制了专题片,“两会”结束前在境内外播出,为中央领导召开新闻发布会提供了事实证据。同年的3月16日,河北省石家庄市连续发生5次爆炸,致108人死亡,迅速缉捕作案嫌疑人靳如超成为破案和稳定民心的关键。公安部组织了全国缉捕靳如超的统一行动,在江西爆炸案中奋战近10天的于天华再赴前线。他根据信息综合研判后,做出了“嫌犯很可能逃往广西、广东、海南”的判断。他率队5天转战三省,靳犯果在广西落网。

       仅2002年到2012年,于天华组织指挥和参与侦破中央政治局常委批办的案件55起,直接到现场参加侦破特大爆炸、投毒等特大案件33起,其中17起为公安部挂牌督办案件。
        于天华还亲自起草制定了《公安机关处置爆炸现场工作规范》和《爆炸、投毒敲诈专案侦查方案》,成为目前打击此类犯罪的规范和纲领;他还创建了“全国爆炸装置研究实验室”,解决了物证分析的难题,对爆炸装置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发“投毒、爆炸案件数据库”,加强了串并此类案件的基础工作。同时,在对爆炸犯罪的形势、特点和规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于天华提出减少诱发爆炸、投毒犯罪因素、加强爆炸和剧毒物品管理和控制的一系列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的建议。这些举措使全国爆炸案在3年之内由年发4000多起降至1000多起,投毒案件由年发6000多起降至2000多起,均下降到历史最低点,同时两类案件的破案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众多案件中不畏牺牲、冲锋在前的表现,为于天华带来了不少荣誉,他曾四次荣立个人二等功,还获得过公安部“十佳青年”、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全国优秀人民警察”、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2008年,他还被选为中央国家机关的奥运火炬手。照片上的他,高举双臂,身形显得很健壮。外人不会想到,彼时的他,身体实际上已经发出警报。

心脏搭起7个支架

        朱华回忆说,于天华上学时候身体很好,每天跑5公里,精力很旺盛。以前没生病的时候,大家加班熬夜办案,第二天照常上班,夜里继续熬。作为领导的他带头苦干,下面的人也不敢偷懒耍滑。在工作上,他确实是个特别忘我、非常努力、拼命、撇家舍业的人。

        但是因为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之下,疾病慢慢侵袭了这位昔日的壮汉。

        为了侦查破案和追捕逃犯,于天华曾在两年内跑遍了全国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平均每年出差办案200多天。常年的超负荷工作,使年轻的他患上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发作时疼痛难忍。但是直到病症恶化到站立超过5分钟双腿就失去知觉的严重情况下,他才在家人和领导的催促下进行了手术。

        朱华回忆说, 于天华被检查出糖尿病,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前。当时他因为感觉很晕,被同事们连劝带拉去医院看了急诊,一查血压已经很高了。不过也是简单吃点药就又回到了单位。

        生活没规律,加上工作压力大,令于天华的心血管难以承受重压,心脏做了3个支架。然而随着反恐形势的日益严峻,工作态度认真负责的于天华,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疲惫的身体也无暇休整。

        2009年,新疆“7•5”暴恐事件发生后,被任命为前线维稳副总指挥的于天华,连续在一线奋战40多天,因过度劳累两次晕倒在工作岗位上。当时他身体状态非常不好,虽然很难受,又不愿意和别人说,一直没声张。短暂休息后就重新回到指挥部。在那次事件后,他的心脏,又多了4个支架。

        今年6月,于天华奉命再次奔赴新疆。临去之前,多年老友、也是同事的薛明(此为化名,下同),给他打电话询问身体情况。于天华说自己特别不舒服,薛明叮嘱他去看医生。但是一工作起来,于天华就又顾不上身体了。

        在去世前,于天华一周时间里去新疆和田调研了四五个县,可以说是马不停蹄。同事都说劳动强度太大,连30多岁年轻人都有点受不了。从南疆回来,于天华的身体状况就不太好。6月29日下午,他在工作中突然昏倒,之后再也没能醒来。

        对于于天华的死因,学医的薛明回答比较谨慎。她说自己看到医院写的病因上,都是打着问号的。是冠心病?还是心源性猝死?或者是颅脑损伤?薛明判断,从医学角度来说,他发病这么快就去世,一般都是心性因素,毕竟他以前做过7个支架。疲劳也可能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永远“憨憨笑”的他

        严肃的反恐工作之外,生活中的于天华似乎更爱笑。

        在网上流传的几张照片中,与人交谈时的于天华,总是一张笑脸。对这一点,老赵记忆尤深。

        54岁的老赵比于天华大7岁,如今依旧生活在山东临清。直到七八年前老房拆迁,他和相隔300米的于家人,已是几十年的老邻居了。“我是看着他长大的。”老赵这样评价他们的关系。

        “人缘好,嘴巴甜,大人孩子都喜欢。”那时候,老赵出去玩也总爱带着这个“弟弟”。“小时候他就喜欢笑。”除了爱笑,还有一句话总记在他心里:“每次见面,他都会叫我一声‘哥’。”

        于天华19岁那年,考上大学后去了他乡,两人见面的机会便少了许多。“他总忙,是个工作起来不要命的主。”在老赵的记忆里,从那以后,天华回家的次数就不太多了。

        偶尔,于天华在过年时回到老家,两人再见面时,虽只是聊些家常,但倒也不会让老赵感到生疏:依然是那个爱笑的天华,依旧会喊他一声哥。

        再后来,老赵和于家人相继搬走,两家人联系便少了许多,但他依然会默默体味着这位曾经的邻家小弟给他们带来的“荣誉”。“后来听说,他后来去了公安部,还去了新疆,我是骄傲又羡慕啊。”

        三年前,老赵去北京走亲戚。拥挤的火车站里,他又一次遇到了于天华。

        “标志性的笑容永远不变。”也正是这张笑脸,让他能在拥挤的火车站一眼认出这个多年不见的“弟弟”。“还是老样子,一点架子都没有。他还说要开车送我。”

        虽见面时间不长,老赵却记得深刻。至今响彻他耳边的还有那句“哥”。“还是叫我‘哥’,还是老样子,一点架子都没有。”

        只是,那已是两人的最后一次见面。如今想来,反倒平添了老赵的伤感:“没想到那次竟是永别。”

        前两天,他从朋友那里听说了于天华的消息,当天几乎一夜未眠。“为失去这样一个好兄弟十分难过。”话到这里,老赵的语气分外沉重。

        而和于天华一家做过邻居的薛明也说,自己一闭眼,就会看到于天华憨憨地、笑眯眯地样子,“他是一个特温暖的人”。以前做邻居时,扛什么重东西下楼,他马上会过来帮忙。整个楼道的住户他都会帮。

        于天华不仅乐于助人,还十分好客。虽然那时候房子不大,他家里总是住了很多人。他的师兄弟、外地来的朋友,关系都维系得很好。

        朱华回忆说,生活中的于天华,为人非常实在、厚道。有一次新同事来报道,他顾不上去接,就让爱人去接,安排住宿。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忙的时候,他也都义不容辞,给人感觉很“实在、可交、可托付”。

        谈到他的爱好,朱华说,于天华平时喜欢钻研、鼓捣电子产品,拆装计算机、研究GPS和随身用的商务终端等。但是因为工作太忙的关系,这些爱好都很难顾及了。

失去顶梁柱的家庭

        作为顶梁柱的于天华撒手人寰,带给这个家庭的打击可想而知。

        于天华的妻子在公安部的直属单位工作,两人是大学校友。妻子小他两届,是国内知名的枪弹、痕迹检验专家。她的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去年九月才做了癌症手术。她和于天华一样,工作起来都非常敬业。但是与丈夫比起来,她相对没有那么忙碌,空闲一点的时候喜欢读读书。两人有个女儿,现在国外上大二读金融专业,学习很好,平时也很懂事。

        于天华还十分孝顺,跟自己和妻子的父母相处都十分融洽。即便后来工作忙了,他基本每天都要和自己的母亲通电话,最长不超过三天也要通一次。父亲去世后,他把妈妈接过来住,因为不放心还装了个摄像头,好方便看老人的一举一动。他对爱人也特别好,夫妻感情很和睦。爱人有病住院的时候,即便再忙,他也会一直陪伴。

        作为一个母亲,薛明最担心于天华的女儿。父亲刚刚去世,母亲的身体又不好,孩子今后怎么办。小姑娘在母亲面前强忍着不流露出悲痛,但在大伯父面前就忍不住了:“以后没人疼我了,您多疼疼我。”回忆到这个细节,薛明的声音哽咽起来。

        (应受访者要求,朱华、薛明为化名。)

        

        于天华简历

        于天华,男,汉族,1967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刑事侦察专业毕业。1990年7月参加工 作,199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公安部刑事侦查局爆炸恐怖案件侦查处干部、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副处长、处长。2008年9月任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副巡视员(2008年9月至2011年7月援疆,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安厅党委委员、副厅长),2012年7月任公安部情报中心副主任。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