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清华校长借“朱镕基经历”激励毕业生:遭受不公却不改初衷

澎湃记者 韩晓蓉 整理
2014-07-08 11:18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为毕业生授予学位。IC 图

        7月5日上午,清华大学2014年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综合体育馆举行,5171名毕业研究生参加仪式。

        校长陈吉宁发表了题为“心存敬畏”的讲话。陈吉宁说,一个人的成长,重要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价值取向,以及勇气、毅力、自信和团队精神等人格品性。知识越多、能力越强的人,越是要心存敬畏,越是要有所担当,切实负起自己对人类、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

        陈吉宁指出,做人做事要“心存敬畏”,要有尺度、要有底线。他通过讲述梁从诫61岁开展环境保护的故事,勉励大家要敬畏自然,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通过讲述杨绛先生不惜百岁之身捍卫法律和社会基本准则的事例,勉励大家要敬畏法律,今后无论地位多么卑微,都能勇于捍卫法律的尊严。通过讲述朱镕基虽遭受不公待遇仍不放弃理想信念的故事,勉励大家要敬畏良心,始终保持独立、完整的人格,在做人这门一生的必修课上交出合格的答卷。

        第二天上午,清华大学2014年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举行。3000余名毕业生与师友、家人一同见证了人生中这一重要的时刻。

        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发表了题为“创造未来”的讲话。

        陈吉宁表示,同学们生活在一个崇尚创新的伟大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思想文化交融激荡,人类社会深刻转型,这既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陈吉宁讲述了颜宁教授及其团队选择转运蛋白机理这一世界性难题课题进行“死磕”,最终取得重大突破的故事;讲述了自己参观以色列一家高科技机构,在问道其创始人阿尔农(Arnon)成功的秘诀时,被对方告知“创新创业的精髓就是勇于失败”的经历;讲述了在首届“校长杯”创新挑战赛中,有的项目虽有很好的创意,但因缺乏一个结构合理、能力互补、分工合作的团队而被淘汰的故事。他说,未来意味着创造,并深情地勉励同学们,做一件事情,最基本的要求是把它当作职业,进一步是当作兴趣,而只有把它当成理想和事业来做,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创造力;勇气是创新的前提,是把创意变成创造的关键,年轻时的失败并不是人生的失败,而是人生中最为宝贵的阅历和收获;创造需要包容,因为创新总是从少数人开始,在一个日益多样化的社会,只有尊重他人的与众不同,才能做与众不同的自己。

        陈吉宁深情地说,想象也许令人恐惧,因为需要冒着探索未知的风险,但我喜欢未来,因为那需要想象。他祝愿你们用执著的理想、创造的勇气和君子的包容,去想象自己的未来,创造出属于自己也属于整个人类的未来。       

        

心存敬畏——敬畏自然,敬畏法律,更要敬畏良心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是你们的节日。我们相聚在这里,隆重举行仪式,共同祝贺5171名同学顺利完成学业,开启新的人生旅程。首先,我代表学校,向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各位同学,向你们的亲友,表示衷心的祝贺!向悉心指导你们的老师,致以诚挚的感谢!

        今天出席典礼的,除了毕业生和部分导师,还有一部分学生亲友。我特别要介绍这样一家人,丈夫是这次获得硕士学位的热能系仲晓波同学,他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妻子陈程同学则是热能系今年的博士毕业生,她获得了校级优秀博士论文和优秀毕业生。今天,他们夫妻带着今年4月刚出生的宝贝女儿来参加学位授予仪式。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他们送上祝福!

        同学们,今天之后,你们将带着更多的知识和更强的能力告别校园,更自信地走向社会。将来,你们也会像你们的学长一样,有机会支配更多的资源,在更大的舞台上做更多的事,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近一年来,学校举行了第24次教育工作讨论会,面向校友开展了一次大规模校友成长调查。校友们普遍反映,一个人的成长,重要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价值取向,以及勇气、毅力、自信和团队精神等人格品性。因此,临别之际,我今天想同大家聊聊价值观的问题。去年的这个时候,我讲了“坚守良知”,今天我要讲的是“心存敬畏”,做人做事要有尺度、要有底线。知识越多、能力越强的人,越是要心存敬畏,越是要有所担当,切实负起自己对人类、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

        心存敬畏,首先要敬畏自然。我说的敬畏自然有两层含义,一是尊重自然规律,二是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受过科学教育的人,都懂得尊重自然规律,但却不见得都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工业革命以来,科技飞速发展,大大增强了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催生了“没有极限的增长”的发展模式,结果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气候变化等一系列影响人类长远发展的问题。为了生存发展,人类有理由挑战自身的极限,但却无权破坏自然的和谐。我校心理系彭凯平教授最近通过大数据研究发现,在人均GDP达到2万元人民币以后,人的幸福指数与人均GDP高低并无关联。因此,以牺牲大自然为代价,即便能带来短期的物质富足,却不能带来长久的人类福祉。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位清华故人梁从诫先生,他是梁启超先生和梁思成先生的后人。梁从诫先生61岁时创办我国首家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开展了保护川西天然林、保护滇金丝猴、保护藏羚羊及可可西里反盗猎等多项环保行动。从他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一位长者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更有梁氏一门三代清华人的社会责任感。同学们,将来无论你们从事什么工作,特别是当你们中有人能够主政一方或者影响某一领域发展的时候,我都希望你们不要短视、不要唯财富论、不唯GDP论,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永远为子孙后代留一片蓝天绿水。

        心存敬畏,还要敬畏法律。法治是一个社会成熟的标志,守法是社会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我相信,你们每个人都有守法的意识和愿望,懂得尊重契约、崇尚法治。但是对于你们来讲,重要的不仅仅是自己遵纪守法,更重要的是能够勇于捍卫法律的尊严。特别是当你们面对诱惑、面临威胁和压力的时候,还能坚守底线、依法办事,才是真正的难能可贵。去年,有人要拍卖钱钟书先生的部分书信、文稿,杨绛先生对此极为愤慨,发表声明说,“完全是朋友之间的私人书信,本是最为私密的个人交往,怎么可以公开拍卖?个人隐私、人与人之间的信赖、多年的感情,都可以成为商品去交易吗?”她表示,如果拍卖,她将不惜百岁之身亲上法庭。老学长这种捍卫法律和社会基本准则的精神,令人钦佩,为我们树立了守法护法的榜样。同学们,我希望你们今后无论地位多么卑微,都能勇于捍卫法律的尊严;而无论你们身居何等的高位,都能始终将自己置于法律的约束之下。

        心存敬畏,更要敬畏良心。良心和良知,都是做人的根本,是我们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基础。朱镕基学长在当年辞去经管学院院长职务的告别演讲中,讲了他自己这样一段经历。他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从此失去党籍长达20年,直到1978年才得以恢复。尽管受到巨大冲击,遭受了很多不公正的对待,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有任何抱怨,更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理想信念,从未做过一件对不起良心的事情。他殷切希望清华学子做到为学先为人,强调“为人要正,正大光明,正直清廉,正己然后正人。” 敬爱的朱镕基学长,以言传身教,给我们清华人树立了如何做人的楷模。在今年参加经管学院30周年院庆活动时,我与一些顾问委员会的企业家委员有过深入交流。他们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企业都难免会有起起伏伏,任何组织也都有高峰低谷,而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的企业和组织,一定都有超越商业利益的社会追求,都会恪守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企业如此,人也是如此。良心,就是我们为人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做人,是我们每个人一辈子的学问。今天你们完成学业、走出校园,母校期待的并不是你们将来有多么成功、有多大的成就,而是期待着你们始终保持独立、完整的人格,在做人这门一生的必修课上交出合格的答卷。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正怀着美好的憧憬、满腔的热情,希望在社会上一展身手、大有作为。我讲心存敬畏,绝不是想打击你们的信心,更不是要你们今后缩手缩脚、畏首畏尾,而是希望你们在心灵深处始终保持一份对自然、对法律、对良心的由衷敬畏,一生都可以挺起腰杆做人,做一个真正受人敬重的清华人。

创造未来——需要理想,需要勇气,更需要包容

        亲爱的同学们:

        无论岁月如何流逝,今天注定甜美而清新。我要祝贺你们经过大学生活的洗礼,迎来了自己的毕业典礼。在你们3300多人中,有700多名同学会直接就业,有2500多人将继续学习。但不论怎样,今天对于你们而言,都将是一个重要的时刻,标志着你们的人生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意味着你们将褪去青涩、走向成熟。

        青春,是人生的精彩华章。我要感谢你们把美好的时光留在了清华,让清华和你们一起走过。我希望你们从学校带走的,不仅是一纸光鲜的文凭,也不仅是一份修过什么课程、做过什么社工、得过什么奖励的漂亮简历,更重要的是清华四年带给你们的人生体验和感悟。相信你们从百年校庆中,感受的不只是自豪和欢乐,还有清华的厚重历史和独特文化。相信你们对宿舍要不要熄灯的讨论,维护的不只是自身的权益,还有对少数人权益和公共契约的尊重。相信你们对于素质测评的质疑,思考的不只是如何用一把尺子公平地评价学生,还有对个性化发展、多样化成长的坚持。相信你们在捍卫网络词条、追寻中国梦的实践中,体会的不只是真理的可贵,还有责任和担当的重要。我更相信,你们在课堂、在实验室、在各种大赛上,收获的不只是知识、分数和名次,还有创意创新创业的创造者精神,这种精神将伴随你们一生。

        同学们,你们生活在一个崇尚创新的伟大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思想文化交融激荡,人类社会深刻转型。这一切,为你们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你们今后要有所作为、有所成就,不仅取决于你的知识和技能,而是更依赖于你的创造性。2010年,IBM公司针对33个行业1500名首席执行官的一项调查发现,他们的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创造力”。在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的用户档案中,“创造力”也是两年来使用最多的词汇。在当今世界,创造是你们面对生活、面对事业、面对社会、面对未来的最佳选择。

        同学们,创造需要理想,那是你们心灵夜空中的耀眼星光。刚才颜宁教授给大家分享了她自己的“野心”,就是希望探索自然的奥秘,在科学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迹。正是这种科学梦想,使她和她的团队毅然选择了一项已困扰全球科学界半个世纪的课题。然而前四年的进展很不顺利,困难重重,怎么也做不出来,但她们没有放弃,依然执著地坚持,每天都在实验室工作十几个小时。到了第五年,才有所突破。最近,她的团队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和工作机理,被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莱恩•克比尔卡(Brian Kobilka)誉为“一项伟大的成就”。颜宁的学生、团队主要成员邓东,当初就是被导师这种强烈的科学梦想所感染,跟着她一起“发疯”,一起“死磕”转运蛋白机理这一世界性难题。颜宁教授认为,正是这种既充满吸引力又极富挑战性的理想追求,才使这个年轻的团队沉静下来,并最终取得突破。她曾经跟我讲,做一件事情,最基本的是要把它当作职业来做,进一步是把它当作兴趣来做,而只有把它当成理想和事业来做的时候,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创造力。

        同学们,创造还需要勇气,那是你们人生征程上跨越艰险的基石。犹太民族充满创新的活力,以色列创意创新公司高度密集,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数是中国、日本、欧洲、印度的总和。一个多月前,我在以色列见到内塔利亚胡总理时,谈到清华和特拉维夫大学正在共建联合创新中心。在短暂的会面中,他两次强调说,创新就要允许失败。之后,我们参观EcoMotion,这是一家致力于推广智能交通的高科技机构。机构创始人阿尔农(Arnon)先生先前是做信息技术创新的,创业成功后曾对财富100强的多家公司进行了战略投资。临走时我问他,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说,所有的成功都是从失败中来的。每次失败之后,而不是成功之后,他都要办一个party,等大家喝伏特加喝到东倒西歪的时候,就会告诉他为什么失败。在他看来,创新创业的精髓就是勇于失败。勇气是创新的前提,是把创意变成创造的关键。害怕失败,不冒风险,不敢走前人未走之路,不敢做他人未做之事,就永远感受不到创造者的巅峰体验。同学们,年轻是你们最大的资本,年轻时的失败并不是人生的失败,而是你人生中最为宝贵的阅历和收获。

        同学们,创造更需要包容,那是你们事业发展中兼容并蓄的内核。最近,首届“校长杯”创新挑战赛的决赛刚刚落幕。我和评委们发现,有的项目虽然有很好的创意,但并不成功,原因并不是技术不行,而是缺乏一个结构合理、能力互补、分工合作的团队。随后,我做了进一步调查,发现同学们大多数时候喜欢找身边熟悉的人一起做事,愿意与同性格、同质化的人开展合作。其实,做成一件事,更多的时候要和不同的人一起工作,特别是你们有时并没有办法选择团队,必须与各种个性特质的团队成员相处。因此,你们将来在自己的团队中做事,或者领导一个团队,不仅需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重要的是学会包容。包容,首先要包容别人,能倾听不同的意见,特别是反对的声音和那些看似荒诞的想法,真正做到心胸宽广、厚德载物。包容,还要包容自己,你追求卓越和完美,但不要期望得到周围每个人的赞赏,要习惯于刺耳的批评甚至无端的指责,因为创新总是从少数人开始。同学们,我们正处在一个日益多样化的社会,只有尊重他人的与众不同,才能做到与众不同的自己。

        同学们,今天,终将成为历史;未来,意味着创造。我有一位朋友也是一名学者,叫谢利•哈瑞森(Shelley Harrison),现已年过七旬。他曾利用激光技术创办了条码扫描枪公司,他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我对他说,如果他写回忆录,一定非常精彩。而他却说:“我更感兴趣的是未来,而不是过去。”

        这让我想起一段话:“人们总是喜欢回忆,而不喜欢想象。留在我们记忆中的是熟悉的事物,存在于想象中的则是未知的事物。想象也许令人恐惧,因为需要冒着探索未知的风险。我喜欢未来,因为那需要想象。”各位同学,在你们人生新的征程中,希望你们用执著的理想、创造的勇气和君子的包容,去想象自己的未来,去创造属于你也属于整个人类的未来。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