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批评|边城“偶遇”与游客想象

澎湃特约撰稿 朱靖江
2014-07-11 19:04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早在凤凰企图用苗族风俗“边边场”为艳遇“正名”之前,云南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已因其“走婚”风俗多年来承受文化污名。

        

泸沽湖的黄昏。多数外人不知道,“害羞”与“避讳”才是摩梭人的文化传统

。  澎湃新闻 梁佳 图

        景区炒作旅游卖点,不管如何夸张或暧昧,都只是一种刺激消费者的手段,其实无可厚非,但凤凰的“偶遇节”,却又扯上了湘西苗族的“边边场”,将苗族传统的青年择偶习俗,与纯粹出自商业策划的旅游噱头攀上关系,这种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肆意扭曲与恶意消费,已经成为当代民族关系中一道溃烂的伤口。

        从古至今,对于异族和异域,人们总是怀有浓厚的好奇心,这既是人类学这种“研究他者,反省自身”的社会科学诞生的土壤,也是各种荒诞故事谬种流传的原因所在。自认为身处主流社会的人们,往往会听信这样的传奇:在某些山高水远的边城古镇,总会有美丽的异族少女、强健的异族少年,热情地迎候着他们的到来,为这些远来的客人奉献出火热的爱情,成为他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免费伴侣。正是这样一种既神秘又浪漫的“异域神话”,让许多以“发达地区文明人”自居的旅游者,成群结队地前往那些被刻意蒙昧化、情欲化的偏远地区,寻找传说中既火辣又免责的“邂逅”与“艳遇”。而聚居于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其传统的择偶与婚姻习俗,也因此被色情化与污名化,成为外来者放纵情欲的堂皇借口。

        早在凤凰古城的官方旅游公司企图用苗族民俗“边边场”为艳遇正名之前,云南泸沽湖畔的摩梭人早已因其“走婚”的风俗,不仅被暧昧地称作“女儿国”,甚至流传着“在篝火晚会的歌舞中如果被摩梭姑娘轻扣手心,便可与之共度春宵”的神话(这倒是与凤凰“偶遇节”营销手册中“小伙子只要看中心上人,就可以拉一下她的衣袖,如果她回眸一笑,就表示没有拒绝”的宣传词如出一辙)。在泸沽湖的狂欢派对中,谁也不关心“走婚”究竟为何物,谁也不在乎这种婚俗在摩梭人社会之中的真实形态,更不知晓“害羞”与“避讳”才是摩梭人的文化传统,绝不可能与火塘边的放荡不羁等而观之,但这种被外人强加的“香艳”和“放浪”,已经成为摩梭人不得不承受的文化污名。

        类似的局面也出现在云南丽江古镇,这座古老而庄重的纳西古城,经过多年的无序开发与流行文化侵袭,硬是被外来的游客与本地的旅游推广者们合力打造成了中国的“艳遇之都”,尽管纳西族女子以性情刚烈、有殉情传统著称,却并不妨碍抱有“浪漫”情愫的外地客人在灯红酒绿的酒吧夜曲中,自我实践着艳遇的行为。然而这种背离纳西族文化传统的纵情声色,却严重伤害了古城原住民的民族情感,云南省社科院副院长,纳西族学者杨福泉先生更是痛批“艳遇之都”的称号败坏了丽江的文化传统与国际声誉,是这座古城的耻辱。

        随着中国——特别是东部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富裕的国人也暴露出基本文化素养的严重缺失,尤其是对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的随意曲解与粗暴态度,更是司空见惯,毫不掩饰。一方面,大众媒体或商业掮客们恶意引导并消费少数民族的传统风俗与信仰,扭曲他们基本的文化价值,刻意将原本与社会生态不可分割的婚恋形式剥离出土,并涂抹上一种诱惑色彩;另一方面,前往西部民族地区旅行的游客们,也总是乐于将这种香艳的异族想象落实在观光活动之中,有意或无意地践踏了当地民族的文化尊严。用苗俗“边边场”偷换艳遇概念的凤凰古城“偶遇节”,是其中一个手法已经不新鲜的拙劣标本。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