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达巍专栏:美国的对华战略是“遏制”吗

达巍
2014-08-04 19:59
来源:澎湃新闻
专栏 >
字号

        有一种说法在媒体、网络乃至专业人士中时常听到,即美国对华奉行的是遏制战略。2013年11月下旬以来,中美关系出现了新一轮紧张态势。于是,“美国是否加大了对华遏制力度”,再次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准确理解概念,是准确理解战略并有效应对的前提。今年是中美建交35周年,而中美战略博弈近年来正日趋激烈。我们有必要澄清这个基本的常识问题,即美国对华战略究竟是不是遏制。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错误地以“遏制”来概括美国对华战略,一方面可能导致错失中美关系的机遇,另一方面可能低估中国对外战略面临的挑战。

        英语“遏制”(containment)一词的本意是“防止某物的扩张”。比如,一个杯子,对杯子里的水就构成“遏制”作用。在国际关系领域,“遏制”是指冷战期间美国对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实行的战略。杜鲁门政府时期,美国认为苏联在东欧、东亚以及世界其他地区“扩张”,必须采取行动加以阻止。为此,在其后四十年里,美苏意识形态斗争你死我活;北约、华约两个军事集团针锋相对;美苏带头,建立了两个平行市场;两国在第三世界还打了多场代理人战争。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今天的中美关系与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不可同日而语。的确,中美官方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仍是敌对的,但中国并无意像苏联那样,要“埋葬”美国制度,美国也未将中国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视作对其的致命威胁;美国亚太同盟体系仍在,而且包含针对中国的成分,但中国与美国的一些盟友、伙伴也有良好的关系。习主席几天前就刚刚访问了韩国。美国决策者心里怎么想不知道,至少口头上还要表示欢迎;中美两军可能互为假想敌,但两军交流也日益频繁,中国海军目前还正在参加美国主导的“环太”军演。最重要的,中美在经贸领域深度相互依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显然,用描述冷战期间美国对苏战略的“遏制”来概括今日美国对华战略,是不可能准确的。中美经贸额已经超过5200亿美元,双向投资额超过1000亿美元,中国有超过20万人赴美留学,美国有超过2万人在华留学;中美人员往来2013年已经近400万人次。双方往来如此绵密,美国对华战略怎么会是遏制呢?

        当然,无论中美,人们并不总是那么严格地使用专业术语。在英语中,“遏制”还可以指“想办法阻止一个不友好国家的权势获得进一步增长。”比如兰德公司1998年曾出台报告,主张对华“接触+遏制”,还为此造出一个词“congagement”。在战术层面,美国政府确实在某些事关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产业、高新科技等领域对中国实行出口管制、人员交流限制;强化与一些亚太国家的关系来平衡中国;甚至直接出手阻拦中国的某些外交或军事行动。但是美国是否有一项整体的遏制战略来阻止中国崛起呢?笔者认为,不能排除美国政府或其内部有人有这个想法,但是即便有这个想法,恐怕也做不到。

        过去三十多年来,中国通过与世界相联系实现了和平崛起。这种“相互联系性”导致了美国无法从整体上遏制中国崛起。因为美国本身是这个相互联系的世界的一部分,也是国际体系的“领导者”。中国在这个体系中崛起,符合美国利益。在国际关系当中,任何国家都是“自利”的。美国不从整体上遏制中国,倒不是因为美国特别愿意“助人为乐”,而首先是为了美国自己的利益。例如,正是首先出于“自利”的考虑,美国支持中国加入WTO,并从中获得巨大经济利益;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经济和综合国力也获得了长足发展。

        况且,如果美国真的试图像遏制苏联那样遏制中国,有多少国家会跟着美国走呢?中国周边国家会吗?欧洲会吗?美国的战略家很清楚,时代变了,美国如果要遏制中国,马上有人会愿意填补空白。更何况,中国也没有像苏联那样的输出革命、或者要建立一套单独的、对抗性的国际制度。中国是国际制度的参与者、改革者。美国的战略家绝对不傻。没有可行性的战略,美国是不会实行的。

        国内学术界比较专业的说法是,美国对华战略包含积极面与消极面,或者说竞争面与合作面。很多人说美国对华战略是遏制时,实际的意思是说,美国对华战略是消极的、对抗性的。或者说,消极面已经成为美国对华战略的主流。

        确实,美国对华战略中的消极面从来就存在,而且近年来还在迅速上升。至于消极面是否已是美国对华战略的主要一面,学界还有不同看法,也不是本文篇幅内能够说清的问题。但笔者想强调的是,即便只是要概括美国对华战略中的消极面,使用遏制也是过度简化的。

        从中国的视角看,美国对华战略的消极面,至少包含以下几手:一是规制,用国际制度、国际规则限制中国的行为;二是“推回”,通过对抗性的行动向中国“示警”,展示美国决心,安抚亚太盟友;三是制衡,通过增强其美国在亚太政治、经济、军事存在,或通过增强其盟友和“伙伴”能力,抵消中国日益上升的实力;四是改造,对中国意识形态渗透,推动“和平演变”。五是竞争,即前文提到的,在某些产业、科技领域对中国实行管制、限制。2010年以来,美国明显加大了对华制衡与规制的力度;2013年底以来,针对东海、南海等问题,美国甚至采取了局部“推回”行动。从性质上说,“推回”甚至比遏制还更为激烈一些。如此复杂的态势,又怎是一个“遏制”可以概括的?

        把美国的对华战略简化为遏制,至少可能产生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导致我们忽视美国对华战略中的合作面,把形势看得一团漆黑。毕竟,遏制会让人联想起美苏关系。事实上,尽管中美关系中的竞争面在上升,与此同时,中美关系中的合作面也在扩展。两国在双边、地区和全球问题上的合作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只不过,合作就像空气和水,我们常常感受不到而已。

        第二,导致应对策略的简单化。实际上,针对美国对华战略中的消极面,应该根据美方的做法采取不同的对策。对“推回”,可能需要针锋相对;对规制,要在规则和制度的框架下回应、周旋;对改造,需要固本强基,依法管理。如果把这一切都归为“遏制”,那我们也只剩下“冷战”这一个选项了。

        第三,会导致我们低估美国对华战略构成的挑战。美国对华实施的不是铜墙铁壁的“遏制”,而是给中国穿上了一件国际制度、规则的“紧身衣”。这不是一面遏制之“墙”,而是一个“网兜”,有很多洞眼让我们可以与外部世界连接,同时又有很多“软约束”。这种“规制”才是美国对华战略中最难应对的部分。毕竟,中国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继续穿着这件“紧身衣”而不能“裸奔”。但是这件“衣服”可能不是我们做的,穿着未必舒服;而我们对国际制度、规则的把握和运用能力比起发达国家又相差很远,是中国综合国力的薄弱环节之一。

        总之,一个成熟大国的对外战略是一个“工具箱”,里面有锤子、钳子、螺丝刀……;钳子分平嘴、尖嘴,螺丝刀还分一字、十字……。无论我们把美国看作是敌人、朋友还是对手,准确理解对方战略都是应对的前提。把对方的招式一律理解为“三板斧”,然后以自己的“三板斧”来回应,是赢不了大国博弈的。今年以来,中方一方面与美方的一系列言行坚决斗争,另一方面也保持了合作势头。中美在北京还刚刚举行了第六轮战略与经济对话、第五轮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能合作的地方尽量合作;合作不了的地方,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才是博弈的正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