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金砖外交|金砖合作新模式撬动亚非拉一体化,怎是新殖民主义

钱亚平/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
2014-07-17 22:45
来源:澎湃新闻
外交学人 >
字号

2014年2月10日 ,首届金砖国家科技和创新部长级会议在南非举行,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右二)和与会金砖国家代表合影。   新华社 图

        在金砖国家巴西峰会期间,金砖国家领导人将在巴西利亚与拉美国家领导人举行首次会晤。

        这一延续自南非德班峰会期间金砖国家领导人与非洲国家领导人对话会的传统,却被西方媒体和学者解读为是19世纪西方殖民主义在拉美的重演,并将其贴上了“新殖民主义”或“次帝国主义”的标签。事实果真如此吗?实际上,金砖国家领导人与拉美国家首脑对话机制,恰恰代表了一种新的区域合作模式,使得金砖合作与区域合作相互交融。

        通过金砖国家与区域国家和组织的互动,打开了金砖国家与整个发展中世界的整体合作之门,以金砖各成员国作为亚非拉的支点,撬动了亚洲、非洲和拉美的新一轮区域一体化进程。可以说,金砖合作为区域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动和动力,这么说是出于以下原因:

        首先,金砖国家本身是区域一体化重要的倡导力量,区域合作一向是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的重要议题。

        金砖国家都是本地区区域合作的重要推手。金砖国家尽管发展模式和水平不一,政治体制也各不相同,但均为地区性大国,甚至可以说,这些国家本身就代表了区域的概念。如巴西是拉美大国,南非是非洲的桥头堡,中国和印度是亚洲不可忽视的力量,俄罗斯是东欧和中亚地区重要的行为体,他们对所在地区的一体化进程均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早在2011年三亚峰会上,金砖国家就一致决定加强同其他国家,特别是与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联系与合作。随后在2013年德班峰会上,金砖国家再一次强调了区域合作的重要意义,并明确提出将支持非洲大陆的一体化进程。

        在南亚,中国和印度倡议建设中印缅孟经济走廊。这一合作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提出,但多年来一直停留在学术层面。借重与金砖国家的合作,中印缅孟经济走廊从构想走向了现实,也成为中印新型经济合作的起点,并将印度“东向”战略与中国“西进”战略之间的对抗和竞争转化为合作关系。

        在东北亚,俄罗斯提出的远东地区开发开放。在非洲,南非积极推动在非盟和“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框架下,通过基础设施的发展、人才和技术交流、加强能力建设和投资等方面的合作,实现区域一体化与工业化。

        如果没有这些金砖国家的推动,区域一体化就不会有这么强劲的动力。

        其次,金砖国家开创了领导人与地区国家首脑对话论坛机制,成功地将金砖国家之间的合作,扩展到金砖国家与金砖国家所代表的区域的合作。

        这实质上是一种新的南南合作模式。这一对话机制将成为金砖国家今后召开领导人峰会的新模式,即通过金砖国家以点带面、从线到片的辐射效应,带动金砖国家与整个区域的合作。

        如南非德班峰会期间,金砖国家领导人与非洲国家和区域组织首脑就“释放非洲潜力:金砖国家和非洲在基础设施领域合作”举行对话论坛,讨论金砖国家与非洲大陆之间的合作。会后,非洲媒体形象地将BRICS写成BRICSa,这个小写的“a”既代表了南非,又代表了非洲(Africa)。本次峰会上,巴西也将把南美洲的主要国家首脑召集在一起,这也意味着,作为拉美最大经济体的巴西允许其他金砖国家参与拉美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区域整合进程。如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不仅将为五国的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也将为拉美、非洲和亚洲基础设施建设融资。

        最后,金砖国家还致力于打造区域发展的“雁行模式”,进而促进整个地区的整合。

        作为“超级发展中国家”的金砖国家,可以被视为地区发展的“领头雁”,通过其经济的外溢效应,带动本地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对中国而言,金砖国家合作是中国参与区域合作和治理的重要平台。

        通过金砖合作机制,中国不仅可以和地区性大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充分沟通,也可以为中国在亚洲、非洲、拉美的投资和发展减少障碍。比如,通过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为区域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资金,既可以促进地区互联互通,也降低了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敏感反应。此外,通过金砖国家工商理事会等的合作,也可以促进中国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合作和能力建设,为非洲、拉美提供外部资金和技术力量,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也为中国打开外部市场拓宽道路。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