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是是非非孔子学院 | 玩意识形态输出,你们还太嫩!

澎湃记者 彭渤
2014-07-16 23:42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文化输出变得更为急切,孔子学院首当其冲,成为“中国威胁论”的新时代实体代表。  IC 图

        6月18日,美国《纽约时报》发表题为《美国教授集体呼吁慎与孔子学院合作》的文章,称“为维护学术自由,美国大学教授协会本月公开呼吁美国各高校,结束与孔子学院的合作或重新谈判条件”。

        报道发出后,孔子学院顿时面临着严重声誉风险。两日后,《人民日报》发表批驳文章,引述多位亲身参与孔子学院建设和运行的外国学者的话,认为“美国大学教授协会的态度带着政治偏见,是在故意抹黑孔子学院”。《人民日报》认为,孔子学院在全球蓬勃发展,正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大学的欢迎。

来自意识形态教父的质疑

        据孔子学院总部、中国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国家汉办”(中国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副部级,与孔子学院总部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介绍,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成立以来,截至2013年年底,全世界已有115个国家(地区)建立了440所孔子学院。这一富有中国官方意识形态色彩的教学机构在媒体上不断引起争论,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文化输出变得更为急切,孔子学院首当其冲,成为“中国威胁论”的新时代实体代表。

        2012年,著名时事杂志《外交家》(The Diplomat)上,发表了两篇谈论孔子学院的文章,认为应当“重新检查孔子学院”。随后,乔治华盛顿大学的中国历史学家马寇德(Edward A. McCord)亦投稿《外交家》杂志,反驳称“孔子学院威胁不了自由学术”。

        对美国孔子学院最有力的质疑来自美国保守主义杂志《国家》(The Nation)。2013年11月,该杂志发表芝加哥大学退休教授马歇尔·萨林斯(Marshall Sahlins)的长文《China U.》,认为孔子学院审查课堂上的政治讨论,限制学生自由交换思想,并建议美国大学取消孔子学院。这篇文章,在美国大学教授协会今年6月的声明中被再次提及。

        外国呼吁切断与孔子学院合作并非第一次,2013年12月,加拿大大学教师协会在网站上刊文,呼吁加拿大各大学和学院切断与“中国威权政府资助、监督的机构”的联系,呼吁各高校终止与孔子学院的合作。

        这次美国大学教授协会提供的理由也并不新鲜:孔子学院妨害学术自由。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是美国这个老牌的意识形态输出教父对新兴的意识形态输出小弟的一次打压。在2010年一期政治娱乐节目《每日秀》(Daily Show)中,人称“囧司徒”的主持人Jon Stewart吐槽了孔子学院僵硬的教学风格,那意思分明是:玩意识形态输出,你们还太嫩。

        《纽约时报》报道了教授协会这一声明之后,著名的中国事务博客“中参馆”在6、7月间组织了两次有关孔子学院的辩论,参与人员有孔子学院负责人、驻中国的前外交使节、政治评论家以及汉学家等。各方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辩论:

        1、孔子学院是否必要?

        2、孔子学院是否妨害学术自由?

        3、对孔子学院的打压是否出自一种冷战思维?

中国在崛起,显然,培养多一些了解其语言和文化的人,有助于分享这个巨大而诱人的市场。  IC 图

孔子学院有必要吗?

        中美贸易协会前会长罗伯特•卡普(Robert Kapp)深情回忆了自己对中国的美好记忆,认为让更多人了解这个了不起的文化很有必要。

        普林斯顿大学退休教授、知名汉学家林培瑞(Perry Link)反驳他说:“汉办送出的不仅是钱财还有人,其目的明显是为了传播官方价值。”林培瑞反问道:“美国难道承担不起自己的中国语言项目?一架B-2幽灵战略轰炸机的成本约24亿美元,在美国大概有72所孔子学院。两者中谁更有利于保护我们的未来?”

        反对林培瑞的人多认为他的话具有修辞效果,但并不能解决大部分美国学校急缺汉语教学资源的事实。中国在崛起,显然,培养多一些了解其语言和文化的人,有助于分享这个巨大而诱人的市场。不过,意大利国会议员马提欧·麦卡奇(Matteo Mecacci)指出,“问题是,对我们的学校和社会而言,孔子学院是不是达成这种目标的唯一方法?学校接受孔子学院的代价是不是太高了?”

        一般学校急需汉语教学资源而不得,名校中却是资源过剩,而孔子学院明显钟爱后者。旅居英国的国际著名记者、中国问题专家梅兆赞(Jonathan Mirsky)质问:为什么哥伦比亚大学都要有孔子学院?它在包括语言教学在内的中国研究领域可谓人员齐备。他本人也是1950年代在哥伦比亚大学学的汉语。而现在他所在的伦敦经济学院,主事人躲避对孔子学院的正当辩论,多年来对中国感兴趣的学生都直接去该校的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学习。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傅礼门(Edward Friedman)认为,要讨论孔子学院的问题,必须将学校分层讨论:对于规模较小的学校来说,由于没有相关预算,权衡之下,孔子学院是增加学生将来就业机会的很好选择。而对精英大学而言,它们的谈判能力能保证中国官方不敢横加干涉,因为中国毕竟希望增加此类机构在精英大学中的威望。傅礼门自己所在的大学却是处于这两类之间,他们的选择是:拒绝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限制学术自由?

        美国教授协会在6月的声明中称,“孔子学院作为中国国家机构的一个部门操作,被允许置学术自由于不顾。”这是孔子学院在国外引起争议的最重要一点,所有反对孔子学院的报道都指责说,孔子学院的课堂上,老师不肯面对许多“敏感”问题,并限制课上的思想交流。

        “中参馆”的辩论中,许多参与讨论的人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伊莎贝尔·希尔顿(Isabel Hilton)是致力于中国环境问题的中英双语网站“中外对话”的负责人,她曾为学汉语的六年级学生编辑课本,课本发布时才发现其中关于太湖环保人士吴立红的整整一章都被删除,而该课书正是由一家孔子学院赞助的。

        中国网络观察网站“茶叶之国”(Tea Leaf Nation)创办人之一大卫·渥太(David Wertime)也分享了自己来中国做志愿者的沮丧经历。主办方告诉他们有些“敏感”问题不能碰,要时时假设自己是被监视的。

        利大英(Gregory B. Lee)是法国里昂第三大学副校长,也是中文系系主任,他说2012年9月,该校孔子学院的中方负责人带着北京的直接指示,质疑里昂三大的中文课程内容,并要求里昂三大孔子学院更为深入地和大学本身结合起来。他希望能与学校里的汉学研究中心合作,承诺为愿意赴中国研究的学生提供博士奖学金,并建议里昂三大孔子学院参与大学学位课程的教学。

        曾任美国蒙大拿大学美方院长的梁思文(Steven I. Levine)说:“俄罗斯也一样有伟大的文化和语言,但我们会愉快地接受普希金学院那种杀气腾腾的斯大林专制的赞助吗?世宗大王是朝鲜历史和文化的伟大人物,但我们会接受平壤政权提供资金的世宗研究所吗?”

        不过也有不少人反对以上说法。韩嵩文(Michael Hill)是南卡罗来纳大学孔子学院的负责人(今年他翻译的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即将出版),他说自己没有见过任何孔子学院对大学的政治干涉。不过他也担忧有些大学会用孔子学院代替常规的语言课程,把它们的教学责任全部外包给汉办。

        威廉玛丽大学副校长史蒂芬•汉森(Stephen E. Hanson)从实务的角度,认为美国大学教授协会的声明可能来源于错误认识,而无法理解一个项目如何实际操作。首先,教授协会认为汉办是国家机构,所以可能会带来政治干涉。这是一种想当然。此外教授协会还称“成立孔子学院的大多数协议都带有保密条款以及对中国政府的政治目的和惯例做出的不可接受的让步”,并要求公布美国大学与汉办的协议。汉森从自己在两所美国大学的经验来看,这些协议都已是公开文件。汉森认为,要求保护学术自由是对的,但美国大学教授协会的此项声明却是无的放矢。

中美孔子学院之争源自冷战思维?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教授高默波以惯常的中国思维整理出包括美国大学教授协会在内的反孔子学院人士的思路:

        1.如果中国人不是和我们一路的,那就是反对我们;

        2.你要么支持中国政府,要么反对它;

        3.不是自由就是独裁。

        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总裁韩博天教授(Sebastian Heilmann)注意到在德国,孔子学院无法被视作成功,只有非常有限的影响。韩博天认为美国对孔子学院的抨击多少带有一种冷战思维,这在欧洲和德国几乎没有。

        丹麦驻上海总领事、哥本哈根商务孔子学院特别顾问曹伯义(Carsten Boyer Thøgersen)说,人们普遍指责孔子学院的“自我审查”经不起分析,这只是一种姿态,而非事实。孔子学院只不过是丹麦-中国合作项目之一,和其他合作项目一样,遵从双方的协议,尊重双方的文化。他总结说,在任何一个合作项目,特别是接受资金的合作项目中,你必须要很谨慎。表达姿态当然很好,不过事实就是事实。

        

        尽管美国教授协会的声明将孔子学院与其他由政府支持的文化项目,比如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和法语联盟(L’Alliance Française)做了比较。但它同时指出,其中的一个最大不同在于,和那些机构不一样,孔子学院设在大学的校园内。

        这个问题参与辩论的人都少有提及。也许,这是最大的问题。美国也曾经历过粗糙的意识形态输出阶段,如今这种输出在以它为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越发显得精致而润物无声。面对中国这个挟持着资本力量的小弟,在大学校园中粗暴的安插,美国感到难以适应甚至不安也是可意料之事。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