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旗人英敛之:他创办了《大公报》和辅仁大学

周萍萍
2014-08-21 21:08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英敛之(1867—1926年),名华,字敛之,号安蹇、万松野人,满洲正红旗人,著名教育家、爱国天主教徒。1902年,英敛之在天津创办《大公报》,刊登了许多不避权贵、敢于直言的文章,故广受民众欢迎,其也随之名声大震。1912年,清帝退位,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主张立宪改良的英敛之不愿意和袁世凯政权合作,加上身体原本不佳,常年办报又费心劳神,精神更是疲惫,于是有意避世。

英敛之与其创办的《大公报》


        一日,他与天主教界著名人士马相伯同游香山,见到昔日的皇家园林静宜园因屡遭外国侵略者的焚毁和破坏而凋敝衰败,不由得惋惜痛心。后由喀喇沁王福晋善坤和英敛之夫人爱新觉罗•淑仲女士奏请隆裕皇太后,以开办女学和女工厂为由借用香山之地,以图保存这些残存的名胜古迹。得到太后恩准后,众人先凑了数百元,请英敛之前往照料。英敛之遂离开了大公报馆,与夫人英淑仲隐居香山,致力于教育、慈善事业,直至1926年去世。
英家四代名人:从左至右为英敛之(教育家)、英千里(教育家),后排为英若诚(表演艺术家、翻译家)、英达(导演、演员)


        英敛之当初领洗入天主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明末清初来华耶稣会士汤若望所著的《主制群徵》一书的影响,因此他对此书十分推崇,并认为明清之际来华耶稣会士利玛窦等人所倡导的学术传教路线非常重要,在当下仍值得推荐。但是那时在法国保教权控制下的中国教会对教士、教民实行愚民传教政策,天主教北堂所出版的法文杂志专门以攻击利玛窦、汤若望等为事。他们既不鼓励中国修士研读中国书籍,也不派他们去罗马修学,以致教中所培养的人连识文断字都有困难,更不用说能够备选国会议员、府县议事会员以图扩大天主教在华的影响力了。

        这种情形下,英敛之与马相伯对天主教在华的发展前景甚为忧虑。他们因感于天主教内人才缺乏、国学不振,遂于1912年9月联名上书罗马教廷,请求教宗委派品学俱佳的传教士来华创办天主教大学,以发扬中国固有文化并介绍世界新知识。他们特别指出基督新教在华已创办数所大学,唯独天主教一所也没有,况且在北方不仅没有大学、中学,就连正式的高小都没有。英敛之、马相伯对此忧心忡忡,因为这种状况对于天主教在华的进一步发展必然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他们请求教宗能够在华推行利玛窦等倡导的学术传教法,在北京创立一所天主教大学。

        英、马这次上书虽然受到罗马教廷的重视,但未及教廷有所行动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此事不了了之。英敛之并没有因此而灰心,因为他在1912年上书后不久即开始筹备开办一所学校。1913年,他在香山创办了辅仁社。“辅仁”意指培养仁德,语出《论语•颜渊》:“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它反映了英敛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决心。英敛之写信给国内各个教区的主教,请他们派有志青年前来攻读,肄业期定为两年,学生可以随时入学随时离开。当时首先赞成此举、派人来学习的是山东兖州韩宁镐主教、河南卫辉梅占魁主教、四川成都杜昂主教、重庆舒福隆主教以及河北一些教区。

“辅仁”意指培养仁德,语出《论语•颜渊》,它反映了英敛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决心。


        针对修士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知之甚少的现象,英敛之在辅仁社准备了很多古今书籍,与学生们早晚研读讨论,分期作文演说,并教授一些社会必需的常识,以为将来酬世之用。英敛之虽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主张学习西方,但是认为文章、书法两事却非崇尚古人不可。他推崇明代硕儒陈献章对书法的体验心得,即“正吾心、陶吾情、调吾性”。他指出书法等嗜好为我东方所独具,西方人绝不能理解、领悟其中的意蕴与趣味,而且不仅是西方人就是中国学者如果不是性情相近,且多年析究书法,也不能领会其中的精奥。为此,他在辅仁社另外准备了百十种名人法帖,敦促学生们临摹书写。

        在学生离开辅仁社时,英敛之均会赠予每位同学一封纪念书,作为临别赠言,勉励学生要继续研习国学、不忘传统文化,饱含了对学生们的殷殷希望。略显遗憾的是,虽然各地天主教堂区派送了一些年轻人前来求学,但也仅仅只有二十多人,且他们中许多人根底太浅,故而没有什么特别出类拔萃之人。倒是立志撰写《中国基督教史》的陈垣在1917年去香山拜访英敛之时,看到“唐景教碑考”、“元也里可温考”、“清四库总目评论教中先辈著述辨”等辅仁社社课题目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来后经过数日的考证撰写了《元也里可温考》。在英敛之的鼓励下并经马相伯的点定后,陈垣将此文付梓出版。该书一经印行便一鸣惊人,从而奠定了陈垣在学术界的地位。

原辅仁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以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


        辅仁社后来因为种种阻碍、未及进一步扩充便不得不停办了,但是英敛之创办天主教大学的信念一直没有放弃。针对当时教会中盛行的“读中国书无用”等怪论,1917年,英敛之抱病再作《劝学罪言》和《覆友人驳劝学罪言书》,倡导学习中国语言文字的重要性,他抗议道:“本国人不通本国文字,何以接人,何以应事?论其效果,不过自绝于高尚社会,自屏于优秀人群而已。”英敛之等人的反复吁请终于得到教廷的重视,教宗庇护十一世接位后,认为中国当此危急存亡之机,提倡道德、培植人才已经刻不容缓,于1926年派美国本笃会在北京创办了天主教辅仁大学。因此,英敛之在香山创办的辅仁社可谓辅仁大学的发轫。
英敛之刻于香山顶峰:水流云在


        1926年1月,英敛之因创办天主教辅仁大学呕心沥血,不幸去世,时年五十九岁。斯人已去,风范犹存。其离世前,亲笔手书令人刻于香山顶峰的四个大字“水流云在”至今仍在,供后人缅怀。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