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读报|“水木坑爹女”剧情逆转,谁的尴尬

澎湃新闻记者 龙毅
2014-07-16 14:54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近日,一名女网友方某在水木社区发帖感叹父亲为官廉洁,结果遭到网友的人肉搜索,被曝出在北京和老家有多套住房,她也被称之为“水木坑爹女”。不过,网友“人肉”的结果却出现了较大的偏差。

        《南方都市报》的“重点”版面关注了这一新闻。

        报道中记者调查发现,原来网友所人肉搜索出的“水木坑爹女”之父有误,并非辽宁统计局的原局长及政协委员,而是沈阳一企业员工。

        事件女主角方某也接受采访,表示遭到了网友的曲解。其在北京仅两套住房,是夫妻两方家庭凑钱所购。方某也表示,对于此事,希望纪检部门能有公正的调查和说法。对于网友侵犯隐私,对她家造成的困扰,将考虑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

        报道配发了观察评论,梳理了该事件的发酵情况。该帖子发出后,遭到网友第一波人肉,首先是该作者以前所发关于多套房产的事被翻出来,随后被贴上官二代“坑爹”的标签,再后人肉搜索升级为网络暴力,直至当事人出来接受采访。最终在这场网络暴力,网民对方某及家庭的伤害已难以逆转。方某不得不说:“我现在还有隐私吗?”

        南方都市报投稿评论《“炫廉坑爹”应成官员教育子女的教材》

        评论文章作者认为:子女不一定知道父母清廉或贪腐的情况。“问题在于,身为子女,是如何知道,怎样敢于断定担任公职的父母不贪不腐的?换一个问法:近来次第落马的贪官数量可谓不少,其中有哪一位是在向纪委坦白交代之前,先知会自家儿女贪腐劣迹的?”

        文章称自我标榜廉洁的,除非能承受质疑和监督,否则就不靠谱。这也是名为pangjiaqiao(胖家雀)的网友,为爹晒清廉而被围观以及“围殴”的原因。

        文中表示,“这纯属自作自受,赚不到同情分”。作者认为方某“没有起码的公共常识,而有严重的认知障碍。”

        常识就是官员应该不贪, “在重要岗位而从未贪腐,无论是官员,还是在国企的公职人员,这都是本分,也有守则规定,应该是常态,而不是值得强调甚而炫耀的新常态。”

        事件报道中,《新京报》版面头条标题中,已经不再用网友给方某所起的“水木坑爹女”这一绰号,而是改为“赞父清廉女”。

        新京报采访了被坑的“爹”,方父否认了拥有10套房产的指责,并称“小孩从网上说一说父亲清廉有什么错。另外,父母就是普通的工作人员,也不是什么官员,有什么问题?”

        采访中律师则表示,这样人肉搜索个人隐私,将信息在网上擅自发布可能涉及侵犯个人隐私。律师解释,如果在网络上捏造事实或存在侮辱性的辱骂,将涉及诽谤,但如果搜索信息属实,就不构成侮辱诽谤。

        新京报评论版文章也认为,这一事件也突显了断章取义后的尴尬。

        文章表示,事件中许多人问果不问因地诘问,“当真相与其臆断先行的结论不合,难免自个打脸。”

        文章表示,“人肉搜索”一方面被称作公民行使监督权的体现。周久耕的香烟,杨达才的手表事件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人肉搜索”带来的侵权行为时有发生,此次躺枪的辽宁统计局退休官员,都是“人肉”的受害者。而在去年,还曾发生高中女生因被疑偷窃遭人肉结果自杀的悲剧。正因如此,浙江、深圳等地都曾立法对“人肉”加以限制。

        作者表示, “人肉搜索”并无规律可循,当遇到如“官员”、“房产”等词时,就极易引燃网民情绪。

        现实中,“人肉搜索”还会遭遇不少制度性障碍,如官员财产信息披露上的不健全,会导致一些人肉搜索的内容真伪难辨。

        文章表示,热点事件中“廓清真相比一点即爆要重要”。“乱贴标签”很可能伤害了别人,自个也被真相“打脸”。

        《京华时报》则刊发了新华社文章,称“水木坑爹女应由纪检出手”。

        文章写道,在网络时代,人肉搜索曾在反腐上屡建奇功。但当反腐进入新阶段,网络举报平台日益完善,纪检监察机关日益冲上反腐第一线,此时,人肉搜索这种极可能误伤个人隐私的手段,就应该慎用,并得到规范。

        文章表示即便该女子的父亲最终被证实是贪腐官员,那对其定罪量刑也应以法律为依据,而不能是网络狂欢的八卦传闻。纪检监察机关应及时对网络举报信息、舆情动态作出反应,还公众一个真相,避免误伤无辜。

        《中国青年报》文章评论这一事件时称,从“水木坑爹女”的遭遇来看,“炫清廉”原来也有风险,这恐怕会在现实层面引起不少共鸣。

        文章认为,本来一篇有着满满的正能量、令人心生感动的文章,可在一些网友看来,这似乎不符合对权力的想象,因此才要扒一扒挖出背后的故事。作者表示,是一种很可怕的心理,而该事件的发生,展现出这种社会心理值得社会重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