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甲午祭︱日本人眼中的甲午战争:刻意淡化的胜利

俞天任
2014-08-05 17:18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中国大谈特谈,日本刻意回避

        今年是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

        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日本,甲午战争都是非常重要以至影响了未来百年国运的重大事件。甲午战争给出了清朝只能被时代淘汰的最后证明,也给了日本一个证明明治维新的正确性、展现明治维新成果的机会。

        在甲午之前,大清虽然输掉了鸦片战争,把香港割让给了英国,又经历了太平天国之乱,内部元气大伤,可说是已经“千疮百孔”,但外表还是挺光鲜的,起码在东亚范围内,还没有人敢来起哄架秧子。但清朝并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如果还想在这个世界上继续存在的话,不像日本的明治维新那样彻底地进行改革是不行的,可是以西太后为首的清廷没有这个认识,也没有这个愿望,更没有决心和能力。        

        相反的,日本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就开始明治维新,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召开了由众议院和贵族院组成的议会,实现了在君主立宪体制上的国内政治统一和安定,启动了富国强兵脱亚入欧的进程。经过大约三十年的时间,到了甲午战争时期,虽然国家从整体上来说还很落后,但在政治上已经进化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两者相比的结果,就是“中央帝国”的大清在甲午战争中败给了一个不久前比中国还要落后的蕞尔小国,被这样的对手击败,比失败本身更加让中国觉得屈辱。甲午战争,是中国永远的痛。      

        而对日本来说,在甲午战争中获胜这件事是怎么评价也不会算高估的,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1894年几乎和甲午战争开战同时签订的《日英通商航海条约》中废除了领事审判权,以及甲午战争的获胜使日本人迈出了梦寐以求的“脱亚入欧”的第一步。在那个帝国主义的年代,发动战争以及赢得战争具有极大的国际意义。

        中国人无法淡忘甲午战争,尤其是近二三十年来,几乎一直在讨论着这场战争。当然,因为那段历史过于屈辱,中国人讨论甲午战争时,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军事作战的细节上,在讨论甲午战争的意义和影响时,也常常是批判以西太后为首的清廷以及李鸿章等官员在整个战争进程中的责任,基本上是就战争论战争,陷在了一个很小的圈子里。对甲午战争带来的世界格局特别是东亚格局的变化,以及在地缘政治学上的影响则谈得不多。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么一场对日本历史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战争,在日本现在却不大被提起,甚至可以说是被刻意回避。就连“今年是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这件事,也只是偶然有些专家在解说中日关系的时候作为一个应该考虑的时间因素捎带着提一句。 

日本为什么避谈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在日本不见提起的原因很多。首先,甲午战争是一场日本战胜了的战争,过度讨论这场战争就会有“追忆军国主义的荣光”的嫌疑。要知道,战后同盟国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清理时往上追溯到了甲午战争,日本通过甲午战争的胜利而得到的领土被全部剥夺,现在还在继续发酵的钓鱼岛问题就是甲午战争派生出来的问题。虽然东京国际军事法庭的判决书中没有对甲午战争做出直接评价,但是《开罗宣言》中那句“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我三大盟国稔知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时期,使朝鲜自由与独立”的名言就暗示了,从同盟国的立场来说对甲午战争的定性是绝对不利于日本的。      

        虽然一段时间以来,日本社会有一种右倾化的趋势,但基本上来说战后麦克阿瑟搞的民主改革的两大成果——和平宪法和教育基本法——长期影响还在日本社会继续起作用,公开地赞美战争是不合时宜的,即使是右翼分子也不会或者说不能公开赞美战争,因为在官方层面上,日本还必须接受《波茨坦公告》和东京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结果,过了头的话政府是会出来干预的。这就决定了,日本人不能太热心于那场使他们开始进入列强之门的甲午战争。      

        在日本反省和回忆战争的各种出版物很多,但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日本惨败的太平洋战争。而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都是日本人获胜了的战争,因而也就不能说得太多,其中甲午战争又更少一些。一来因为虽然对当时的日本来说,甲午战争也是一次小国挑战大国的尝试,但是对手似乎太弱了一点,没什么太大悬念,尤其是和以后的日俄战争以及太平洋战争相比;二来是因为仅仅还在不久之前,由于太平洋战争之后苏联人违反《波茨坦公告》扣留日本战俘以及冷战期间日苏分属于两个不同阵营的原因,一般日本人对苏联以及后来的俄罗斯的印象很坏,而对中国的印象则要好得多,所以从民族感情出发也一般是不太提甲午战争而提日俄战争。        

        笔者写过一本日本海军史叫《浩瀚的大洋是赌场》,写作时发现甲午战争的资料很少,甲午战争比起日俄战争起来年代要更加久远一些是一个原因;当时参战的日本军人文化水平没有后来那么高,还没有达到人人都能记日记的水平,流传下来的史料比较少也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战后的日本人从整体来说就不太提起或者不太愿意提起那场战争。甲午战争作为明治维新之后第一场获胜的对外战争,在日本甚至没有被小说、电影等文艺作品用作题材,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著名作家司马辽太郎就有一部以日俄战争为背景的小说《坂上之云》,这些年还有了同名的电视剧,而以甲午战争为背景的小说几乎没有,有关甲午战争的电影和电视剧也就看不到了。而且,日本人即使谈到甲午战争本身的进程的时候,也是集中于日本联合舰队大胜北洋水师的大东沟海战,对陆上战争几乎不谈。当然,甲午战争是日本人在认识到了制海权之后进行的第一次战争,海战占据了极大的比重,而且当时联合舰队对真的是否能够战胜北洋水师也心中无底,但陆战就没有那么多悬念了。     

日剧《坂上之云》

        最近,甚至有些日本学者还提出了这么一种见解,认为甲午战争是一场很不幸的战争,这场战争使得日本人对整个世界的感觉变得很古怪。法政大学教授荻谷顺前些天就在电视节目上提出了这么一种论点,他认为日本本身就是一个岛国,到明治维新之后才开始试探着走向世界舞台,而且那还是在经过了江户时代两百多年的闭关锁国之后,因此当时的日本人根本就没有对世界以及历史的认识,而现在日本人对世界和历史的认识也还是继承了当年的日本人的,所以从根本上说来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日本关于世界以及历史的认识都是错误的。日本走上国际舞台的那个时候正好是中国最虚弱的时候,而日本人就把当时那个落后的中国形象给固定化了,一直到了现在还是无法扭转过来,所以日本人在对华外交的时候很容易犯错误。作为对比,荻谷顺教授举了韩国人的例子,韩国和中国接壤,两国之间有几千年的交往史,韩国人见过落后的中国,但更多的时候,韩国人见到的是一个繁荣、昌盛的强大中国。所以韩国人在开展对华外交时犯错误较少,韩国人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在朴正熙执政时期开始发展经济,实现了所谓“汉江的奇迹”,跻身于“亚洲四小龙”,成为一个经济强国,而同期的中国却在搞“文革”,失去了十几年的大好时光。到“文革”结束时,不要说中国比日本落后了很多,就是韩国也比中国要发达得多,但是韩国人对这些年来中国的进步就没有像日本人那样的酸葡萄心理,而是很自然地接受了现实,和中国保持着很好的关系。  

日本为什么热衷于研究朝鲜半岛?

        日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上关于甲午战争的记载,只从文字层面来说,还真不太有能被指摘的地方,但从日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上有关甲午战争的记述上,是能够看出日本人到底在想些什么的。日本教科书上对甲午战争的发展进程的记载非常简单,只是交代了最基本的日期和数字,稍稍说明了一下战争对整个东亚的地缘政治带来了一些怎样的变化。      

        但实际上甲午战争所带来的并不只是这些。甲午战争本身对清朝所造成的打击主要还是在精神和信心层面,军事上的失利以及割地赔款本身并不直接导致清朝后来的灭亡,但对于朝鲜半岛就不一样了。朝鲜半岛的历史由于甲午战争而直接发生了变化。对日本来说,甲午战争最直接的战果是把朝鲜半岛从中国的属国变为了“独立国家”,这是东亚地缘政治上的大事件,正是这件事才导出了此后经过太平洋战争一直延续到现在的东亚现代史。时至今日,朝鲜半岛问题还是国际政治的一大热点,而提到这个热点的时候,就必然会提到甲午战争。现在与日本在甲午战争问题上发生冲突最多的国家就是韩国,日本一部分政治家的言论经常在韩国引起轩然大波,根源就在,日本人总是有意无意地为并吞朝鲜以及在朝鲜的殖民统治寻找借口。       

        所以,甲午战争所带来的东亚地缘政治变化实际上就是指朝鲜半岛在战争前后发生的变化,朝鲜半岛在甲午战争之后就开始了成为日本的殖民地的过程,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在日本的图书馆里能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虽然有关甲午战争的研究书籍很少,研究当时的朝鲜半岛的著作却格外多。而那些有关朝鲜半岛在甲午战争前夕的研究一般都反映了当时朝鲜半岛的统治者的无能和保守、朝鲜半岛的落后以及在朝鲜半岛上实行变革的必要性。中学教科书也是这样,对甲午战争的起因交代得很详细,对时为清朝属国的朝鲜的现实状况也有比较详细的描写,这种写法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印象:朝鲜当时是极其落后的大清属国,急需进行改革。然而无论是大清还是朝鲜朝廷都没有准备改革。   

        实际上,日本人有关当时朝鲜半岛的这些记述所说的基本上还都是事实,但是从这些事实能否推导出日本策划甲午战争的合法性或者在甲午战争之后并吞朝鲜作为殖民地的合法性,则是性质全然不同的两回事。朝鲜朝廷是不是准备改革或是否具备改革的能力,绝不是日本将朝鲜变为自己的殖民地的理由。所以,这些话都是不能明说的。而且,虽然现在日本外交是围绕着日美关系为轴心而展开的,但日本也不能就此撇开其他国家。毕竟远亲不如近邻,在日本的外交事务上,日韩、日中关系都十分重要,甚至并不次于日美关系,考虑日韩或日中关系,这些话也不能明说,只能指望读者自己来得出这个结论。在笔者看来,可能这就是日本人特别热衷于研究甲午战争前夕朝鲜半岛的原因。        

        当下无论是日中关系或者日韩关系都相当恶劣,所以日本媒体上成天在讨论日中和日韩关系。无论观点的左中右,只要谈到这两组关系,尤其是日韩关系,都无法绕过甲午战争,因为这些问题都是有了甲午战争之后才出现的。        

        比如说,前些日子在中日韩三国间就在哈尔滨火车站为刺杀伊藤博文的朝鲜义士安重根建立纪念馆这件事发生的争论就是一个例子。日本方面对这个纪念馆提出了抗议,他们认为被朝鲜半岛和中国人认为是义士的安重根是恐怖分子,是罪犯。事实上,对安重根的评价一定要联系自甲午战争开始的东亚历史,理解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的用意,才能完整地理解这起事件,所以,一些严肃的日本历史学家在讨论这件事的时候并不是简单地讨论“行刺”,而是把甲午战争给朝鲜半岛带来的变化作为切入点。      


安重根(1879年—1910年)


        除了对安重根的评价之外,还有慰安妇问题、强征劳工问题等,日中、日韩之间的历史外交难题堆积如山,每当谈到这些问题的时候,都不可避免地要从甲午战争开始谈起。日本人刻意淡化甲午战争的做法,虽说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却也实在是无奈之举。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