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笔谈|“反腐影响经济”和“反腐影响士气”两种谬论皆不足取

澎湃新闻记者 卢梦君
2014-07-18 10:48
来源:澎湃新闻
打虎记 >
字号

公款消费和公权消费,极容易产生以权谋私、权力寻租的问题。

        十八大以来,中央咬定“打虎”战略绝不放松,坚决惩治了一批贪腐官员,赢得一片激赏之声。

        不过,随着“打虎”的深入,一些异样的声音开始出现,最有代表性的是“反腐影响经济论”和“反腐影响官员士气论”两种。

        前一种声音认为,日益加码的反腐,削弱了高档酒店、餐饮、娱乐和奢侈品等消费行业的收入,造成经济下滑。

        后一种声音认为,反腐高压造成官员人心惶惶,为避免犯错,在工作上畏首畏尾,不敢为不作为,导致改革进程放缓。

        “有心人”总能找到为自己的论调站台的所谓证据。

        比如2013年9月,贵州茅台公布了自2001年以来最疲软的一次半年度业绩,总收入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47%。

        这被有些人解读为反腐的“副作用”。

        又比如美林证券预测,反腐将令中国经济在2014年蒙受1000亿美元以上的“损失”,按中国去年的GDP总量计算,已超1%。

        还有一些专家分析,因时下举报成本低,当政府官员想改革,想推进一些新做法时,被触动利益的一部分人就会去举报,给政府官员带来极大干扰,造成目前很多地方官员不愿意改革。

        但这两种论调都是站不住脚的。

        毫无疑问,一个正常的消费市场,其主流应该是大众的普通消费。高端消费对于市场有多大撼动力,值得打上问号。

        再者,公款消费、公权消费需求是畸形的,并不能反映真实的供求关系。这种消费还会导致相关产品价格虚高、释放错误市场信号,对行业企业、普通消费者都是害多益少。

        公款消费和公权消费,极容易产生以权谋私、权力寻租的问题。相比于其所能拉动的消费,这种腐败行径带来的经济损失数以千亿记。

        学者胡鞍钢曾提供这样一组数据: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半期,主要类型的腐败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消费者福利损失,平均每年在9875亿—12570亿元之间,占全国GDP总量的13.2%—16.8%。这个损失金额,至少可以买下20个贵州茅台集团。

        “上述计算结果仍为保守估计,实际经济损失要大得多。”胡鞍钢称。

        不仅如此,腐败严重破坏市场的公平规则,让企业对市场失去信心。

        公开报道显示,山西商人丁书苗曾通过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先后帮助23家公司中标57个铁路工程项目,中标标的额共1858亿多元,她个人从中非法获利20余亿元。

        这些极少数通过钱权交易获得特权的企业,压缩了其他企业的生存空间,将市场的正常秩序破坏殆尽。

        当然,得到好处的丁书苗不忘“回报”,她先后为刘志军买官捞人行贿4900万元。

        近年来,送钱送物已是最低端的行贿手段,更常见的是,官员或其家属直接插手工程建设、土地开发。

        2013年新一轮中央巡视开展以来,中央巡视组在反馈中多次提到,被巡视单位存在领导干部与私营企业主搞权钱交易,插手土地转让、矿产资源开发、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或是领导人员亲友插手工程建设等问题。

        这些腐败问题要不要坚决予以打击?按照一些人的论调,反腐会影响官员士气,应当就此收手,甚至还提出容忍适度腐败的论调。

        实际上,真正影响官员士气的,是明码标价的买官、卖官行为,是社会民众对政府信任度的下降。

        一方面,它让真正有抱负有能力的人无法在合适的岗位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它又挫伤了多数人工作的积极性。个别基层官员甚至得出“组织上用人不是看工作表现,而是靠站队和送钱”的结论。

        官员们送出去的钱从哪里来?一定是靠左手收钱,右手插手工程项目而来的

        换言之,如果说反腐影响士气,它影响的只会是那些有问题官员的“士气”。以反腐“肃清”官场,还干部队伍清澈纯净之气,才能让更多有志之士有可发挥的空间和动力。

        正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廉政专家任建明所言,如果从1978年算起,中国新时期的反腐事业已经推进了35年了,反腐情势却愈加严峻,腐败蔓延已经成为执政党和政府的沉重包袱,特别是在腐败渗透到各级官员的家庭、身边人甚至本人的态势下,如果不实施重大的改变,就只会继续重复过去20多年所经历的越反越腐,并最终走到不可逆转的程度。

        任建明甚至断言,当代中国战胜腐败的可能性和机会还在,取得反腐成功的机遇期还在,虽然这个机遇期或许只剩接下来的10年。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任由“反腐影响经济”和“反腐影响士气”两种谬论流行,显然只能断送这一机遇期。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