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际思想周报 | 俄罗斯的伪装童话

澎湃新闻记者 谢秉强
2014-07-21 17:23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客机失事与普京主义

        17日,一架隶属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的波音777客机在乌克兰境内靠近俄罗斯边境处遭武装袭击坠毁,加剧了一场本就变化无常的国际危机。坠机真相目前尚不得而知,但较多证据表明可能是莫斯科的盟友乌克兰分离主义者所为。普京遭遇西方知识分子前所未有的猛烈抨击。

        《纽约客》记者Jon Lee Anderson称,普京想借乌克兰战争复兴俄罗斯大国地位。他的代理人,首先是克里米亚的“小绿人”士兵,然后是自称“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卫士的分裂主义者,都给他带上一层朦胧的面纱。但现在,乌克兰空难给了他一记重击。

        一向火气很大,以批判苏联和俄罗斯出名的安妮·阿普尔鲍姆(Anne Applebaum)在《华盛顿邮报》发文称,马航坠机事件是俄罗斯童话的终结。阿普尔鲍姆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给乌克兰带来了法律、政治和军事上的巨大混乱;因为这种混乱,马航客机无故被地空导弹击中。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罗斯总是向世界辩解“这不是真正的战争”。现在这种伪装的童话被揭穿后,事情就再明白不过了。普京在乌克兰造成混乱和灾难,空难悲剧给了他一次弥补的机会,他应该谴责乌克兰分离分子,并切断其武器供给。

        以研究苏东剧变而蜚声学界的牛津大学著名历史学家阿什(Timothy Garton Ash),近日也在《纽约时报》上发表题为《普京的致命信念》的文章说,苏联曾经有所谓勃列日涅夫主义,将19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说成是“兄弟相助”,后来的戈尔巴乔夫用辛纳屈主义(Sinatra Doctrine)替代了它,对待东欧的态度是“各走各路”,现在我们有了这种新型的普京主义,正是它酿成了这场空难悲剧。

        值得一提的是,阿什在文前回忆了自己1994年初见当时尚是圣彼得堡副市长的普京,说他是一个“矮胖的、长着鼠脸的人”,讲话令人不快。可以看出,普京在西方知识分子眼中的形象已经达到历史新低。

        

德国人轻装上路

        德国《明镜》杂志本期封面文章为《轻松的国家》。文章称,世界杯夺冠的过程中,德国找回了一种难得的轻松,显然,这不仅仅只是足球带来的改变,而是德国从旧日阴影中走出来,所显示出的一种自信和满足。该杂志问道:那么,作为2014年的德国人意味着什么?

        身在德国的人们感到两个不同的因素在共同改变这个国家:一种全新的放松感和在世界上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多年来,德国人都非常紧张和压抑。首先,希特勒是一个令人无法轻松的话题;同时,德国人长期生活在分裂的国家,很难确定自己的身份。许多西德人只能说自己是欧洲人。柏林墙的倒塌使得德国成为一体,这极大地舒缓了他们的窘迫感;经济的繁荣减轻了人们的忧虑;移民带来了多样化,这从足球队的构成便可以看出来。

        另外的关键是,德国人的自信来源于他们发现自己在世界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比如,今年6月6日,总理默克尔参加诺曼底登陆70周年纪念活动,作为曾经的战败国的代表,她成了媒体焦点。当时乌克兰危机加剧,全世界都在关注默克尔这个从东德来的,能讲一口流利俄语的女人,能否让普京听从理智。《明镜》杂志同时称,这位女人代表了一种很酷的民族主义(einen kühlen Nationalismus)——无需求人同情,也不必招摇过市,但做起事来绝不拖泥带水。

        

《远景》杂志评选2014年全球智库奖

        15日,英国《远景》(Prospect)杂志宣布2014年智库奖得主。美洲国家对话组织(Inter-American Dialogue)、卡内基欧洲分部(Carnegie Europe)、财政研究所(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分别获得美国、欧洲和英国最佳智库荣誉;查塔姆研究所(Chatham House)、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英国公共政策研究协会(IPPR)分别获得最佳能源与环境、国际关系、公共政策智库奖项。

        《远景》杂志全球智库奖设立于2001年,是世上最具权威性的智库评选活动。除智库评选外,该杂志一年一度的全球百大公共知识分子评选也颇引人关注。

        今年入围智库及其介绍可点击此处查看:

        http://www.prospectmagazine.co.uk/politics/think-tank-awards-2014-the-results

        

基督教民主主义与欧洲危机

        今年欧洲右翼势力的崛起引起了很多讨论。本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系教授扬-维尔纳·米勒(Jan-Werner Müller)在《外交事务》杂志发表《基督教民主主义的终结》一文,以“基督教民主主义”这一由许多不同形式所组成的政治意识形态在欧洲的兴衰历史,来讨论欧盟及欧元危机,视角颇为有趣。

        基督教民主主义(Christian Democracy),广泛地来说,在道德和文化议题以及其他公共伦理方面抱持着保守主义态度,但由于它主张以“强烈的社会良心”济救贫穷的福利国家制度,因此也被看作为左翼的一部分,而对于人权和个人进取性的支持则被视为自由派的一部分。

        米勒的文章详述了基督教民主党派在欧洲的发展历史,认为今日欧洲来源于他们战后实现大西洋主义的欧洲一体化构想。米勒说,德国、意大利以及法国的基督教民主党派都曾经缔造了真正的民主国家。不过,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基督教民主主义近几年来已变得不再有影响力。这不仅是因为欧洲大陆渐转向世俗,更重要的是,其在意识形态上的重要敌人——民族主义正在崛起,这造成它的中产阶级和农村选民联盟萎缩,于是这些政党面临凋零命运。

        米勒总结说,虽然欧盟不会倒台,但真正成问题的是未完成的欧元区。从长远来看,要使欧洲运转,就需要愿意承担政治风险和作出物质牺牲的政党,而能达成这种目标的基督教民主主义理想早已经远逝了。

        

英国安乐死法案

        据BBC报道,英国近来连续发生数起协助自杀事件,高调挑战现行法律。英国法官们敦促议会尽快制定相关立法。该法案如果通过,医生就能合法地为所剩存活时间不超过6个月的病人开出致命药剂,协助其安乐死。首相卡梅伦和反对党领导人都不太愿意改变法律,但民意调查显示,英国公众希望法律改变,以使绝症患者可以选择安乐死。

        近日,南非大主教图图为英国《观察家报》撰文,称“(维护)生命的神圣宝贵不能不惜一切代价”,并暗示说,当初南非国父曼德拉已经成为植物人时还被机械延长生命,这对伟人尊严的“侮辱”。

        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也公开表态支持安乐死,更自爆曾经尝试停止呼吸,打算自杀,但没有成功。他说:“我曾短暂地尝试屏住呼吸想要自杀。不过呼吸的反射作用实在是太强了。”

        

乔姆斯基论巴勒斯坦抵制运动

        最近,美国著名语言学家、政治评论家乔姆斯基在《国家》(The Nation)杂志上发表文章称,由于支持不足、理解不够,那些试图通过抵制以色列以期使其改变对巴勒斯坦政策的运动,最后有可能事与愿违,带来危险。

        乔姆斯基攻击的目标是“抵制、撤资与制裁联盟”(BDS)运动。该活动最初由巴勒斯坦非政府组织在2005年发起,号召“全世界有良知的人们开展广泛的联合抵制,并贯彻撤资倡议来对抗以色列,正如种族隔离时代针对南非所采取的那些行动一样”。乔姆斯基一贯认为该活动“虚张声势”。在《国家》杂志的文章中,他系统地阐释了自己对BDS运动的看法,并认为BDS运动忽视了巴勒斯坦人的关键要求——1948年难民的回家权,这实际上注定会导致失败。与南非的种族隔离相比,南非的白人民族主义者需要黑人劳力,而以色列是要清除巴勒斯坦人这个负担。巴勒斯坦的境况比过去的南非糟糕,因此普遍主张的通过抵制走南非道路是不能通的。

        乔姆斯基的文章记录了他多年来对BDS运动的观察结果,这种坦言自然引来许多争论。政治分析师Yousef Munayyer说,乔姆斯基的评估可能不错,但他忽略了BDS运动的教育作用,即它可以提醒公众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残暴政策。南非金山大学副教授Ran Greenstein认为乔姆斯基和BDS运动都忽略了南非人在解放自己的运动中所发挥的作用。其他具体辩论可参看:

        http://www.thenation.com/article/180590/responses-noam-chomsky-israel-palestine-and-bds

        

南非“良心”戈迪默去世

        13日,南非作家纳丁·戈迪默去世,享年90岁。她的小说作品深入种族隔离制度的核心,为她带来199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纽约时报》讣告称,“通过戈迪默的作品,全世界的读者了解到种族歧视对人性的影响,以及惩罚性的法律是如何系统性地封闭了种族之间的所有交流途径。她的作品里充满恐怖:担心军警在半夜敲门是一种真实的恐惧,而自由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就算政治犯被释放,也会在短暂体验到回归世界的幻觉之后重新遭到拘捕。”

        13日也是非洲另外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渥雷·索因卡的80岁诞辰。他曾在1986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个获得该奖的非洲人。索因卡一贯以大胆直言著称,许多作品都有明显的反对独裁专政的论调。尼日利亚连日来举行各种文艺活动来为这位传奇人物庆祝生日。而同时,该国的激进组织“博科圣地”所虏获的女童还未获释,18日,该组织又袭击了东北部的一处村庄,烧毁房屋,射杀平民。提醒我们理解非洲文学强烈的政治性,以及它对现实的密切关注。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