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学习时报》刊文探讨反腐何时迎来治标到治本的“时机拐点”

澎湃新闻记者 蒋曦 实习生 唐振宇
2014-07-21 16:44
来源:澎湃新闻
打虎记 >
字号

《学习时报》刊登傅达林文章《反腐转型之路如何走》,探讨反腐何时迎来拐点。


        反腐败,是过去一段时间内占据舆论中心的议题。

        无论是“大老虎”的被擒还是中纪委“周末打虎”的惯例,都是一个量的积累。

        量的积累,其目的无疑是希望有质的变化,有时候质的变化是无声无息的,但大众舆论还是希望能够在历史的蛛丝马迹中寻找一个可见的“拐点”。

        7月21日,中共中央党校旗下的《学习时报》在A5版党的建设板块中,刊发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军事法学系理论军法教研室副主任傅达林的文章《反腐转型之路如何走》。

        在文章中,傅达林认为,“强劲的反腐风暴开始突破一些人的观望、猜疑、侥幸心理,‘反腐无禁区’的制度效应得以初现。”傅继而提出,“在反腐渐入佳境的时候,或许有必要省思:反腐是否迎来了治标到治本的‘时机拐点’?两年来的铁腕治标是如何为治本赢得时间的?”

        文章作者注意到了反腐败过程中“治标”与“治本”的内在联系,也点出了“吏治既要在反腐上有鲜明起色,又要维系整个官僚体制的稳定与高效,还要为一个健康的官僚队伍奠定根基”的政治考量。

        文章认为,“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的关键所在”是“借助于震慑性的严密执法”,进而呼吁“反腐还必须塑造法治程序的权威”,通过“精细立法”与“司法的程序正义”找到拐点。

        事实上,反腐败在制度层面的努力与试点,一直在进行。

        7月21日,《人民日报》刊文《任前“考廉”能否考出清官》,以“陕西、甘肃等地推行廉政法规知识考试,成绩与干部任用挂钩”为由头,讨论了地方纪委和政府从官员“增量”上着眼,推进反腐败与廉政工作的展开。

        这种将反腐败与官员晋升挂钩的思路在本质上与广东等地对于“裸官”的清理,是如出一辙的,即将“治标”的手段推进到极致,以求“治本”的可能性出现。

        之前一日,7月2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文《上半年反腐大盘点:速度创纪录 威力震官场》。

        这不仅是为今年上半年工作做个总结并开启下半年工作的惯常性表达,更提出,“反腐没有什么‘差不多行了’的说法。‘宜将剩勇追穷寇’,用反腐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才是这场风暴发展的方向。”

        该文总结了2014年上半年的反腐态势:最直观的体现,是速度。

        文章将6月作为一个典型的时间段作为分析对象:“在这个‘风暴之月’中,6名省部级以上‘老虎’落马,成为十八大以来打掉‘老虎’数量最多的一个月……6月落马的徐才厚与苏荣,是十八大后首次有‘副国级’官员落马,而徐才厚更是首个被查出的中央政治局原委员。”

        这篇文章借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杨伟东之口,指出:“反腐从来就不只是中纪委的事情,我们始终使用的是惩防并重体系,既要终端的惩治,也要注重关口的预防。”进而得出结论:“事实上,反腐的确已经形成了合力,除了来自官方的调查和来自民间活跃的举报之外,仅在中央层面,就有多个部委、机关参与其中。”

        反腐败从治标转向治本的时间窗口,这一次也许真的即将到来。而量的积累不仅在具体的反腐败工作中,也在舆论场中产生着质变的讨论。

        不过,梳理过去的新闻与舆论,“反腐败赢来拐点”,这个表述公众其实一点也不陌生。

        远的不说,从2007年以来,国内的媒体就多次结合中纪委等机构的反腐败调查提出“反腐拐点”的说法。

        2007年7月,杭州的市场化媒体《都市快报》即由评论员执笔发文《反腐拐点在哪里》,借由当时“‘两高’出台了‘反腐’新规,明确了10种新类型受贿刑事案件法律适用问题——那些‘新型腐败’算什么、怎么算”,表达当时反腐败手段层面的积累与“‘制度反腐’还有距离”的感慨。

        2012年4月20日,中央编译局网站转载《社会科学报》的一片美国学者安德烈亚•鲍尔姆•布兰克的文章《全球反腐进入拐点》。

        该文将2011年看作是“反对”腐败的转折点,以当时美国司法部发起的一项“空前的国际反腐运动”为由头,总结了英美等国的反腐经验,并指出了民间社会和企业界对于反对腐败的重要作用,考虑到中央编译局对高层决策的咨询顾问的作用,该文的表述为之后中国反腐败的推进有一定参考价值。作为呼应,于2012年6月1日出版的当年第6期《倡廉文摘》,亦关注了全球反腐拐点的概念。

        2012年9月28日,新华社发文《中共中央决定给予薄熙来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当时亦有舆论将薄熙来事件作为反腐败工作迎来“拐点”的信号。

        2012年第17期《瞭望》杂志发表署名王平的文章《期望反腐出现“拐点”》。文章在邓小平的《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一文中找到政治上的源头后,称:“要使反腐倡廉建设迎来一个新的‘春天’,出现人们期望中的‘拐点’,必须下决心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如体制机制问题、权力配置问题、民主程序问题。这些问题,改革开放初期一两年解决的条件不成熟,经过30多年探索已有了理论和实践的积累,已到了解决的时候。”该文获得《学习时报》、《环球时报》等官方媒体的转载。

        2013年12月16日中新网做了个年终策划:反腐高压严打 啃“硬骨头”建权力之笼。

        中新网借由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之口总结2013年的反腐形势:“目前,遏制腐败蔓延的“拐点”尚未出现。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反腐是民意期待,关系到民众对继续深化改革的认可与支持。反腐是场持久战,须标本兼治,持续发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高波,于2013年12月23日在《环球时报》上发文《一日一贪官落马,中国近“廉洁拐点”》,以2013年12月,中纪委网站平均每天曝光至少1名官员落马为由头,展望“‘选择性反腐’的高谈阔论不攻自破,‘刑不上大夫’的陈词老调更是无趣”的中国反腐败态势,已经到了“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地步。

        而对“拐点”出现抱有乐观态度的高波,在2014年第二期《社会观察》上发文《“廉洁拐点”或加速呈现——2013反腐记忆与2014廉政期许》,中央纪委监察部网和求是理论网都转载了该文。

        时间到了2014年3月1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主办的《检察日报》发文《反腐:治标为治本赢得“拐点时间”》,邀请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等学者访谈。

        在采访中,庄德水称;“社会公众对反腐工作的认识态度已经发生转变,既认识到腐败的危害性,也看到反腐工作的成效;社会公众对反腐工作的参与程度已经越来越广”。庄德水将“实现制度化保障,完善信访举报处理工作流程,建立举报人保护制度,鼓励举报人实名举报;要以法治思维和方式反腐败”作为进一步推进量的积累的手段。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