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回声·序曲展|我们为何要办一场关于声音展示的跨域座谈会

回声策划组
2021-05-09 20:53
来源:澎湃新闻
城市漫步 >
字号

在筹划《回声:来自自然与城市的问候——序曲展》的过程中,我们对回声本身、回声所在的空间,做了些许基础研究。这些研究,从声音出发,主要落在当代艺术和科普教育两个范畴。回声展的定位究竟是什么?它该如何把我们对于城市和自然的声音的思考带给观众(听众)?这是我们发起跨域座谈会的缘由。

回声展在瑞士发生/声时,策展方山岳博物馆并不是以所谓的“艺术展”的形式呈现了整个展览,艺术家克里斯蒂安·赞德(Christian Zehnder)的作品与展陈设计,有艺术创作结合展场设计的意涵,空间设计对于聆听者有潜在的影响。

而回声展在国内筹划过程中的先导活动,即澎湃新闻城市漫步栏目的“回声地图”公开征集活动,也并不是一个专门面向艺术圈的活动;参与征集的公众来自不同地域,使用了不同设备,无论专业或不专业,在落实到城市空间时,这些声音如何呈现成为了重要的课题。

瑞士山岳博物馆《回声:山以声音回应》展览现场。 朱纪蓉 摄

《回声:来自自然与城市的问候——序曲展》主展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艺术亭台。 胡绮轩 摄 笛德侯文化实验室 供图

《回声:来自自然与城市的问候——序曲展》副展场,闲下来合作社B区深洞。 澎湃新闻记者 沈健文 摄

出于上述原因,我们决定邀请跨领域的专家和参展人,一同来谈谈声音如何被展示。当然,声音最被讨论大概是在当代艺术的范畴中。粗略地区分,当代艺术是在“(艺术)理念先行”的前提下展示声音,而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等具有更多科普性质的场所对声音的展示,则是在“知识(传递)先行”的前提下展示声音。

来自科普、艺术创作、空间设计等领域的与谈人,在不同的场景中呈现声音时,考虑了什么因素?各自遇到的问题、挑战和解决方法又是什么?森林的声音、自然的声音、城市的声音等这些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主题,不同领域的人会如何切入并呈现它们?最后,我们怎么看待各个案例中的观众/听众?(我们期望)这些观众/听众有着什么样的位置?

欢迎来到跨域座谈会,加入讨论,获得你的解答。

声音如何展示?跨域座谈会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馆艺术亭台(南京西路215号)

时间:2021年5月15日(周六)下午3:00-6:00

关键词:声音艺术、自然/科普教育、场所空间、展陈设计、录音

与谈人:

王青(建筑师/展场设计)

余一鸣(上海自然博物馆公民科学家项目策划)

徐蕾(上海科技馆展览研发中心副主任)

罗菲(回声展参展艺术家)

罗天瑞(Terence LLoren,回声展参展艺术家/专业录音师)

殷漪(声音艺术家)

主持人:朱纪蓉(回声展共同策展人)

报名方式: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 

以下是更多《回声:来自自然与城市的问候序曲展》公共活动 

夜的回声场招募 

《回声:来自自然与城市的问候——序曲展》策展团队为鼓励公众对回声展作品提出回应,特于展览期间开放数个夜间时段(晚上7:00-9:00),通过甄选,将上海当代馆艺术亭台(《回声》序曲展主展场)提供给个人或团体——让展场与回声变成你的练习室与媒介。

请有兴趣在《夜的回声场》呼应展出作品、以各种媒介表现的个人或团体,从回声参展作品出发,提交创作计划方案。策展团队甄选方案后,将邀请其成为《夜的回声场》的发生(声)者。

注意事项:

本次活动无资金支持,且活动不宜收费。策展团队仅提供MoCA艺术亭台空间支持。活动请勿涉及政治、情色等敏感话题。

提交计划书请发送包含以下内容的邮件至:DiderotCulturalLab@126.com,合则联系。

1)创作者简历(请附视频、图文资料链结,若有媒体报导等,请提供原文链结)

2)呼应的回声展作品

3)回应回声作品的《夜的回声场》构想方案

详情请阅读:现场创作招募 | 《夜的回声场》at MoCA艺术亭台

回声亲子工作坊

在“那什么实验创作小组”为“回声”展设计的本次亲子工作坊中,小朋友和爸爸/妈妈将进入特别的空间环境,以游戏的方式用身体为“回声”画像,并通过温柔的“回声”交流彼此的心愿。

身体的回声

在神秘的隧道空间中,来自你的声音是小怪兽还是跳跃的音符呢?你会听见怎样的回声?大朋友和小朋友们又会用自己的声音和身体对这些神秘的声音做出怎样不同的回应?

愿望的回声

游戏是孩子的天职,同样也能够把父母带回到童年。在工作坊中,愿望的声音通过游戏的方式突破身份的阻隔,以叠加的回声形式带来亲子之间换位后的想象,了解相处时对彼此的希望。

时间:5月22日(周六)14:00-16:00

场地:闲下来合作社(上海市长宁区仙霞路700弄25号前地下防空洞)

人数:10组以内(每组为: 5-10岁之间的1位小朋友+1位大人的亲子组合)

报名方式: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

注意事项:请穿着适合活动的衣着和舒适的鞋。报名不可撤销但可转让名额。

合作机构:

“那什么实验创作小组”(so what experiment)是进行实验性创作的小组,以剧场工作为基础,追求接地气又鲜活的艺术实践,力求创作过程新颖自由,作品形式不拘泥设限。

导师:

庾凯,剧场及艺术领域工作者,致力于融合身体与声音的戏剧表现,同时研习面具、偶、小丑及舞踏等其它表演形式。具有丰富的工作坊引领经验。曾作为韩国Trainer’s Training、 台湾东岸表演艺术节、Augusto Boal演员与非演员的游戏、英国艺术与人文研究委员会(Art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INTERSECTION项目、美术馆儿童戏剧工作坊等导师。

陈陈呈,影像艺术家,剧场工作者。致力于身体与声音、影偶的实验和研究。工作坊引领经验丰富,曾作为美国Planetary Dance星球之舞中国地区项目、Arts Healing Project艺术疗愈项目、Cloud Theatre Project云剧场项目、美术馆儿童戏剧教育工作坊导师。

    责任编辑:沈健文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