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李克强给“光屁股男孩”爷爷回信:还要继续加大棚改力度

澎湃新闻记者 卢梦君 发自内蒙古包头
2014-07-28 14:46
来源:澎湃新闻
中南海 >
字号

        【编者按】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清代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的这句诗在其后数百年间反复为政界人士引用。

        目前,包括中共中央总书记在内的中央领导人不定期赴各地考察调研,也是了解“民间疾苦”的一种方式。在考察过程中,中央领导人总会和一些当地民众亲切攀谈,嘘寒问暖。

        近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回访了这些近距离接触过中央领导人的民众,倾听他们没敢或没有对领导人说的话。

        7月23、24、26日,我们分别讲述了河南兰考焦裕禄讲解员、天津河西区私企业主和山东临沭县“老支前”的故事。今天(7月27日),我们推出系列回访第四篇,讲述的是包头北梁棚户区居民高俊平,也就是“光屁股男孩”的爷爷,与李克强总理的故事。

        
高俊平坐在新家的沙发上,手捧2013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来此调研时他们的合照。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雍凯 图

        56岁的高俊平经常要回以前的“家”看看,看看自己住了50多年的地方,竟然一下子就拆了,像梦一样。

        如今的包头北梁三官庙社区,风抚过空旷的黄土地卷起一阵尘土,电线杆像围栏一样,圈住了这里仅剩的一处古民居。

        昔日景象已不在。作为包头城发源地的北梁区,越来越多的人迁入这里,倚着原来的院墙搭建起各式小屋。逼仄的小道、凹凸不平的砖头路面、随处耸立的小烟囱、熏黑的灶台,眼前所见正逐渐还原出棚户区居民的生活场景。

        北梁棚户区拆迁的序幕,就在2013年年初,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来此调研后,轰隆拉开。

        在古民居入口处的宣传板上写着,回民街道三官庙社区是2013年北梁棚户区搬迁改造重点拆迁社区,共有居民13387户,建筑面积19.36万平方米。这意味着,在三官庙,每户家庭平均只有14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

        而整个北梁,1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3万多间房屋,居住着8.9万人。

        2013年11月10日,三官庙社区的拆除工作全部完成,古民居成了北梁棚户区拆迁的见证。拆迁领导小组的工作人员对澎湃新闻介绍,这里或许会成为一处景点,但具体的规划目前还未出台。

        在三官庙社区全貌图上,同古民居同时被圈出的还有高俊平的旧家,一个只有20多平方米的房子。李克强在这里调研时,走进了高俊平的家。

        6月下旬,在包头北梁新区的家中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高俊平说的最多的是“没想到”:没想到总理会来看望我们老百姓,没想到这么快就能住进新房,没想到给总理写的信有了收获,没想到……

“总理是跟我一样一样的老百姓”

        高俊平最想不到的是,6岁的孙子高宇博,因为光着屁股在镜头中走了一遭,华丽丽地抢走了李克强的镜头。

        2013年2月3日,高俊平记得特别清楚,“腊月廿三,正好过小年,我们这里人可讲究过小年了。”

        当天下午,高俊平正哄孙子睡觉,好不容易哄睡着后,他开始为小年夜准备晚饭。4时许,他听见外面的院门突然响了,眼见着跑上来好几个人。

        “当时我心里头有点紧张,我说这是咋回事了。”跑上来的人在院子中散开,站在不同的地方。

        又进来一些人。高俊平认出了自己的居委会崔主任,跟在一个戴眼镜中年人的后面。高俊平赶紧跑出去,崔主任小声地告诉他,这是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我定睛一看,真是总理。”

        高俊平急忙伸出一双还沾着油烟的手,上前主动握住李克强的手,使劲地握了好久。事后崔主任告诉他,“你把总理的手甩了六十下。”

        进了家里,由于床和桌子靠得太紧,李克强和高俊平只能曲腿斜坐在床边。跟着进来的,还有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主席巴特尔等7个人,房间一下子挤得满满当当,“照相的在泔水桶上蹲着,摄像的在痰盂上头蹲着,没地方。”

        李克强端起面前桌上刚刚出锅的烩酸菜问,“烩酸菜呢?”

        高俊平回答说,老百姓,平时腌点酸菜,都习惯了。

        李克强接着问,房子漏不漏,生活怎么样。高俊平也如实回答,是有点困难,但这么多年住习惯了,生活条件还可以,家家白面大米,就是住房有困难。

        “要是给你换个新的环境你高兴不?”

        “高兴。”

        “要是给你搬个新居你愿意不?”

        “愿意。”

        回忆起李克强来家里的情形,高俊平说,“总理进了我家,坐在那儿,就是跟我一样一样的老百姓。我是个老百姓,总理也像个老百姓一样说话。总理握住我的手,我眼泪就掉下来了。”

        忙着招呼李克强,高俊平完全没有留意自己身后,在被窝里睡觉的孙子做了什么。

        在电视镜头中,高宇博光着屁股从被窝里爬出来,迅速钻进一旁的柜子。没多久,又从柜子里钻出来,躲进了被窝。

        对于光屁股这件事,高俊平解释说,孙子平时在家都是光屁股,拉屎、睡觉都是光屁股,“怕衣服臭了。”

        一旁的高宇博则害羞地告诉澎湃新闻,因为柜子里有玩具,他钻进去把玩具拿出来后又钻回了被窝。“下次总理爷爷来了,我就长大了,不往柜子里钻了。”

之前居住的北梁棚户区老照片里,高俊平的孙子在床上玩耍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雍凯 翻拍

21平方米的房子,曾经住过5口人

        “我们这里下雨下雨漏,下雪下雪漏;到了秋天,就发愁买煤,买晚了就贵了。就我这个小家,家里头要屯一两吨煤,还得节省着烧。”

        因为生活了50多年,高俊平习惯了在棚户区的生活,并没有向李克强讲述太多生活的艰辛。

        不过,长期关注棚户区改造工程的李克强,对高俊平家中的情况不会感到陌生。

        北梁棚户区房子的外形特点是土木结构、“里生外熟”。

        “房子是土木结构,木头搭的框架。当地人的说法是‘里生外熟’,里面是土坯外面是砖。外面是砖,就不用年年拿泥抹墙,里面整点土坯,就不用抹房了。窗子是单玻璃,冬天还要在窗户上订个棉被。”高俊平介绍。

        这个21平方米左右的房间里,大床挨着小床,灶头碰着床头,最多的时候同时生活着5个人,吃喝拉撒睡都在里头。

        “过去的平房是父母留下的,我从小一家人就住这里。儿子儿媳妇刚结婚的时候,也一起住。儿子儿媳妇孙子住在里面的炕上,炕边上搭了个床,我和老伴住。”

        夏天怕房漏,冬天愁的却是上下水。家里没有下水道,洗完脸洗完菜的脏水,都得拎出去倒。

        最难的是上厕所。“我们周围这么大一片,有个大几百户,就一个厕所。”

        到了冬天,外出上厕所变得更加困难。“白天要是顾不上,有时候连泔水加方便,都在桶里头。”泔水桶也放在家里,满了才拎到外头倒掉。

        终于,去年10月,高俊平夫妇带着高宇博,同他们的邻居们一起,搬进了北梁新区。

        位于2楼的新房有近50平方米。高俊平花了一番心思,他在墙角包上了圆润的玻璃罩,朝北的卧室改成了厨房,主卧的窗户外,摆放着他精心挑选的绿色植物。

        客厅墙面上,高俊平专门挂上了李克强到旧家“做客”的照片。

        这里距离他们过去的家,有三四公里路程。北梁新区以巴彦塔拉大街为界,分为南部七个小区、北部八个小区,整片住宅沿用了北梁的名字,也装下了北梁人渴求安稳的心。远处,北梁新区的高楼还在陆续建造中。

        下午五六点,高宇博从学前班放学回家。做作业前,他要踩着独轮滑,跟小伙伴们在小区平整的水泥地上滑上好几圈。

        “夏天不用考虑房子漏,冬天不要考虑烧火、打碳。过去家里头一点火,黑哇哇的,又要掏灰,又要打碳,现在一进门,心里头热乎乎的。”说起现在的新家,高俊平很激动。

        他一遍又一遍地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新一届领导,能体贴老百姓生活的难处,“老百姓想不到的也想到了,老百姓做不到的也做到了。”

给总理的信有了“收获”

        李克强离开后,高俊平心头始终很不平静。

        2013年腊月廿三,李克强到旧家整一年后,高俊平向老伴说了心里头的想法——想给总理写封信,说说自己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说说心头的遗憾。

        腊月廿三以后,高俊平口述,文化程度高一些的老伴执笔,两人用一个礼拜才写了一封3页纸的信。

        “他对我的要求有3点,不能有错字和涂改,信纸不能折,一定要保持页面的干净和整洁。”高俊平老伴说。

        高俊平在信中感谢总理,希望总理有时间再来包头北梁,再来家里。

        “我最惦记最遗憾的是,总理来我家,我没给总理倒杯水喝。在这一年当中,我心里头平静不下来。总理下次再来包头,来北梁新区,到我家,我一定要给总理倒一杯茶水。”高俊平说。

        通过政府部门把信寄出去后,高俊平没想到“信有了收获”。

        刚刚过完年,高俊平收到了李克强的回信。

        在这封写于2014年1月30日的回信中,李克强说,“你和老伴、小孙子,还有很多居民都搬进了宽敞明亮、干净舒适、配套齐全的新楼房,实现了安居梦,真是从心底里为你和大伙感到高兴。”

        李克强表示,国家还要继续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让更多的困难群众圆上安居梦。除了安居,养老、医保等惠民政策也都会一步步完善。

        “要用勤劳的双手继续创造充满希望的未来,让生活过得越来越红火!”李克强在信最后写道,“有机会我再去看望大家。”

2013年10月,高俊平夫妇带着高宇博,同邻居们一起搬进了北梁新区。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雍凯 图

“希望把孙子培养成栋梁”

        从电视上,高宇博看到了那天来家里“做客”的爷爷,高俊平告诉他,这是总理爷爷。高俊平说,这不是咱们家的总理爷爷,是全国人民的总理爷爷。

        李克强离开后,到高俊平家里来采访的记者来了不少,还有国务院和地方的领导来参观考察,了解情况。

        今年过年,高俊平带着孙子上了内蒙古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上了春晚后,我们俩就走不了、被人围住了。内蒙古的记者、化妆师,各个部门的,抢着合照。”

        6月20日下午,一出以北梁棚户区居民为原型改编的二人台现代戏《北梁》,在三官庙古民居前的开阔地上演出。

        那天,高俊平兴冲冲地带着老伴、孙子来看二人台。

        没有炫丽的舞台,观众席也没有座椅和遮阳设施,古民居前,上演了北梁的真实琐事:居民们曾经生活的不便、搬与不搬的纠结,都在诙谐的台词和演员的卖力演出中,展示在老北梁居民面前。

        高俊平评价说,演得挺成功。

        出生在北梁,成长也在北梁,高俊平和自家另外两个兄弟,过去分享着同一个院子。

        1975年,17岁的高俊平下到农村干活,5年后才到内蒙古建筑机械厂当工人,一干就是30多年。

        高俊平回忆,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工资才18块多,直到退休前,最高也就四百多块,全家日子过得有些艰辛。

        但这不妨碍他把爱和希望都倾注在孙子高宇博身上,“从3个月就开始哄孙子了,哄到现在。”说起自己的孙子,高俊平言语间充满了爱和骄傲。

        早上送孙子上学,下午再接回家,高俊平不辞辛劳。他对孙子的期望是,“希望能把他培养成国家的栋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