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环境作文为何成考生“禁区”?学生称仅知道一些环保口号

澎湃讯
2014-07-28 14:15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编者按】

        7月28日,中国环境报刊发文章称,现阶段,很少有考生选择环保题材进行写作。据相关中学的语文老师估算,云南省撰写环保题材作文的考生占比仅为一成左右。环境话题成了大多数学生在考场上不敢触碰的“禁区”,一些同学直言:自己的环境知识比较匮乏,仅知道一些环保宣传口号。

   

如果学生缺乏大量的环境知识积累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就很难写出好的环保作文。张栋 澎湃资料

        高考作文分值高,受关注广。据《中国环境报》报道,今年,全国高考新课标Ⅱ卷的作文为材料作文。题干是——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题目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这套试卷适用于云南、吉林、黑龙江等省份。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考生切题时,刻意绕开了野生动物保护等环境角度。

为何考生鲜以环保入题?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高考考生朱勤政多年前就开始关注环境问题,经常从媒体报道和社会实践中获取环境知识。去年10月,哈尔滨的严重雾霾更让他印象深刻。“当时我正读高三,学习很紧张,学校却不得不放假。窗外漫天都是雾蒙蒙的,不敢开窗换气,也不敢出门。”从那时起,朱勤政养成了定期上网搜索有关大气污染信息的习惯。在他看来,环境教育无处不在。“例如,去一趟森林动物园,虽然没有直接获得什么环境知识,但是感受到了身处大自然的舒畅和开阔,也就加深了对自然的认识。”

        然而,这个即便高考在即,依然挤出时间参加当地今年组织的植树节和世界环境日活动的学生,在考场上却放弃了以环境角度入题。“我当时想到了环境角度,但仅有一个观点,感觉说起来干巴巴的,不好展开。”朱勤政说。

        在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第一中学考生姚明雄坦言:“我没写过环保题材的作文,也不知道该从哪方面入手。”云南保山市龙陵县第二中学的张艳依则表示,考场时间紧张,考虑到自己平日很少参与环保活动,她慎重选择了最有把握的其他主题。

        考生杨慧敏写的是当今社会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她将题干中的喂食者引申为父母,野生动物引申为青少年。考生杨瑾卓则从青少年如何独立、如何锻炼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入手写作。

        记者走访了云南省师大附属中学、嵩明县第一中学、保山市龙陵县第二中学等4所高中发现,很少有考生选择环保题材进行写作。据相关中学的语文老师估算,云南省撰写环保题材作文的考生占比仅为一成左右。

        而在千里之外的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考生宫衣菲选取的角度是规则。“我身边写环保的同学很少。我不从环境角度破题,主要是因为平时环境知识掌握得不多,论据较少,写起来语言匮乏,我认为不会得高分。”

环保立意为何难得高分?

        嵩明县第一中学的杨老师分析,今年的作文题可以从保护动物、遵守公共秩序等角度入手。延展开来,还可以探讨人才培养不要一味投食,要尊重个人成长规律等。大部分学生选择了青少年独立、父母不要溺爱孩子的角度,是因为这和考生的生活现状契合度高,他们在写作时能更好地结合身边的案例展开论述,作文更容易拿到高分。

        长春市实验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栗艳清也持相同看法。她认为,材料本身虽然与动物和自然规律有关,但这只是表意,通过分析,学生们很容易由表及里,上升到与自身相关的社会规则上。毕竟反映家长溺爱和子女自立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更加贴近,考生们也更容易写出深刻鲜活的文章。

        采访中,不少老师反映,备考时,他们虽然很重视环保这个热门话题,并指导学生从环保立意准备论述素材,但收效有限。学生常常掌握不好,变成通篇口号,文章不生动。

        “在我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只有一位同学写出过优秀的环保题材作文。”从事语文教育20多年的昆明市第十四中学老师候绍明告诉记者。那位学生以多年飞来屋顶筑巢的燕子为什么今年没有再飞回来为突破口,逐步深入,说明了白色塑料对大自然的危害。为了写好这篇文章,学生查阅了大量资料,最后得出结论,燕子在飞行途中误食了塑料袋,无法消化,导致了死亡。“那篇文章从点到面、有理有据、主题鲜明、层次清晰,是少有的环保题材好作文。” 候绍明感慨。但是,如果学生缺乏大量的环境知识积累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就很难写出好的环保作文。

        云南外国语中学高三语文教师宋老师认为,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延续了近年来关注社会人生的理念,选材是学生身边的事。“我们常告诉学生,写作文要关注身边的小事,例如中国式过马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但是,换成谈野生动物失去觅食能力会给大自然带来哪些影响,没有几个学生能答得上来。”更遑论从环保角度发散写作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考生对环境知识都有一定的涉猎。他们平日在新闻、网络和课外参考书中了解了一些环境知识,在学校组织的环保活动中,也曾亲身体验。对类似“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等环保口号、理念有初步的认识。

        但对高考作文而言,仅有基本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知识还远远不够。只有将创新意识与批判意识,文学性及思辨性融为一体的作文,才能获得评卷老师的青睐。而大部分考生累积的环境知识相较于其他社会科学方面还略显不足,且缺乏有新意的个人见解,难以支撑他们写出论据充分、观点新颖的高分作文。这也造成了环保立意的作文不容易得高分,考生们刻意回避环保立意的现象。

是否折射环境教育缺失?

        相比之下,就同样的作文材料,大学生选择以环保立意的比例略高。记者在吉林大学随机采访了20名大学生,其中7人审题后表示,将从尊重自然规律等环保角度切题,占被采访人数近四成。

        “大学学习的范围和在高中时不太一样。大学里,我们可以通过选修课、专家学者讲座、社团活动等方式,接触更多有关环保的新观点和新知识。”一位大学生说。

        事实上,今年并非吉林高考作文中首次出现有关环保的内容。近7年,吉林省先后出现了3次:2008年作文材料“好心的游客”和2010年作文材料“金鱼和狼的好奇心”都可以从环境保护与尊重自然规律的角度破题。环保主题频繁出现,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对环境教育和环境知识普及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然而在不经意间,环境话题却成了大多数学生在考场上不敢触碰的“禁区”。学生们的选择是否折射出当下中学环境教育的缺失?

        嵩明第一中学学生陈子薇告诉记者,自己在学校学习的都是围绕高考展开的学科,鲜有时间关注环境知识。和陈子薇有相同体会的不在少数。一些同学直言:自己的环境知识比较匮乏,仅知道一些环保宣传口号。

        不过,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实验高中语文教研组长刘志慧认为,仅从“本次高考作文中,选择环境角度写作的学生比例较低”的现象,并不能直接得出“高中环境教育缺失”的结论。毕竟,考题材料可选视角多元,而人才培养既是当下热点,也是贯穿学生过往十余年生活的重头戏,学生选择这些“最”熟悉的角度,无可厚非。

        吉林大学学生栾思凤也认同这种说法。吉林省某省级报纸今夏设立了专题板块,刊登大学生撰写的高考作文。其中,栾思凤写的《遵循自然为所当为》就是从环保角度切入。她对记者表示,高中生接触的环境知识有限,在考试中肯定会选取自己较有把握的角度。而她在写作时不存在考试的压力,且大学阶段更广泛地涉猎了环境知识,因此能摆脱分数束缚,写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当然,平心而论,高中的环境教育确实存在不足。” 刘志慧说。缺乏专业师资、呼吁多实践少等问题仍有待解决。

        一些高中教师也无奈地表示,从环境知识传授到环境意识培养,从课堂互动到课外体验,环境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升学压力下,高中老师和学生能够匀给环境教育的精力着实有限。许多学生面对记者时流露出的不敢写、不愿写甚至不会写环境题材作文的现实窘迫,也是不容教育工作者忽视的一大信号。

        谈及高中环境教育的未来,一些老师不抱大希望,“因为,在以应试为导向的高中,要实现大的转变或突破并不容易。”一位老师说。当然,也有像刘志慧这样保持乐观的:“和过去相比,校内的环境教育活动明显增多,在地理、生物等课堂教学中也更关注环境。更重要的是,师生们关注环境的意识越来越强。”这位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的老师认为,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