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挪威驻沪领事:北极英雄或许将在中国科研人员中涌现

Siri Borgen/挪威驻沪总领馆领事
2014-07-28 21:02
来源:澎湃新闻
外交学人 >
字号

挪威与中国在气候变化、新航线、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将成为开发北极未来解决方案的关键。

        今年4月中旬,挪威弗拉姆博物馆馆长访问了上海。该博物馆主要展示弗里德约夫•南森和罗阿尔•阿蒙森那些最为著名的极地探险之旅,馆长访问上海的目的则是参加由弗拉姆博物馆专门为中国观众设计的极地展览开幕活动。在他逗留上海的一周时间里,中方对于北极问题兴趣之广令他颇感意外。

        他曾遇到过提出各种问题的记者,会见过准备前往斯瓦尔巴德群岛旅游的学生及其家长,与来自中国各地的年轻科学家们探讨了北极的环境问题,和以北极风光为灵感的艺术家见了面,并与著名学术机构的科研代表交换了看法——部分代表正在与挪威就北极问题开展密切合作。

        馆长在中国的上述经历,显示了中国对北极兴趣的增长。这种兴趣既包括对历史的兴趣——南森和阿蒙森所经历过的探险之旅,也包括当下发展和未来预测的兴趣。在上述极地英雄穿越该地区百年之后,如今中国船只正在同一海域航行,中国科学家正在进行科学采样,中国游客也开始体验北极之旅。如此高涨的关注度,使中国可以对北极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同时也为挪威与中国就广泛北极问题互相接触和包容提供了一个契机。

        请允许我进一步详细说明:

        北极正在经历迅速变化,各国对于该地区的兴趣也正在急剧飙升。仅在数年之前,甚至有些北极国家也倾向于忽略这一地区,因为经济利益和政治野心将我们的注意力转向其他方面。现在,由于生态、经济和地缘政治的缘故,北极颇为令人垂青。

        首先,北极是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一片广袤与和平之地。这里常被误认为是一个偏远和贫瘠的区域,其居民几乎只有北极熊。虽然这的确是北极的突出特点之一,但是那里的东西远非仅此而已。北极的面积占地球表面约8%,比中国的面积大四倍,然而却仅有四百万居民。虽则如此,以挪威为例,这里却是10%挪威人口的家园、挪威领土面积三分之一位于北极圈内、挪威领海面积80%也位于这一地区。虽然北极各地存在很多共同之处,然而该地区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水平却大相径庭。因此,北极并非是一个单一整体,而是存在许多个不同的 “北极”。

        其次,北极被视为一个地缘政治中心,蕴藏丰富重要资源,如能源、矿藏和食物。然而,我们在此却面临一个悖论:人人皆知全球暖化是人类的噩耗,但是同时,冰盖融化却开启了新的机会。这些巨大机会,伴随巨大的责任。这种责任并非仅对北极国家如此,对全体北极利益相关方亦是如此。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并同时严格遵守环境和安全高标准,是我们行事的关键。我们必须确保以可持续方式开发资源。

        其三,北极冰盖的消退开启了新的商机。人们正在探索通过北极水域缩短贸易航线的潜力。北极的无冰期可将北大西洋和东亚之间的距离缩短约40%。中国交通部海事局近日宣布,将发布首个北冰洋航线航行指南。由于中国90%以上的国际贸易须经海上运输,所以北冰洋航线蕴含大幅缓解中国航海货运和贸易业界压力的潜在能力。尽管如此,研究分析人员目前表示,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利用北冰洋航线的盈利性仍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对于某些航运类型而言,该航线只能继续作为一种补充。

        其四,北极具有成为能源新产地的巨大潜力。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全球能源需求将在今后20年增长35-40%。据估计,世界尚未发现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22%有可能位于北极。从挪威的经验来看,我们相信,为了确保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合理管理经济活动是完全可能的。挪威从1980年代初开始在北极地区从事石油天然气开发,并同时对本国渔业资源实施了可持续发展和管理。

        最后,气候变化是北极未来发展的关键。北极冰盖的融化具有全球性重大意义,将促进全球变暖、加速海平面上升和有可能改变整个北半球的气候模式。在北极地区,我们会最先看到物理变化。北极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晴雨表。这就是挪威、中国和其他国家为什么在诸如斯瓦尔巴德的新奥勒松投资建设科研设施的原因。这为国际科研合作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契机。

        挪威与中国在上述全部领域——气候变化、新航线、能源等——应对举措的共同之处,是对北极知识的需求。假如缺乏知识,我们将无法面对这些任务,亦无从了解北极的复杂性。科学研究将成为开发北极未来解决方案的关键。这既符合我们的共同利益,又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将北极打造成为一个国际合作与和平地区的唯一前进方式,是寻求和共享知识。这种合作必须以低冲突水平和广泛互相理解为特征。各项行为必须以国际法,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及其他公约和国际协定规则为基础。

        北极理事会是讨论北极事务的主要论坛,其国际地位已经得到大幅强化。授予六个非北极国家观察员国地位,是这种强化的组成部分。中国作为一个拥有高度相关专业技术、经验与知识,并在以负责任态度参与北极地区开发方面具有合理诉求的国家,挪威欢迎中国对于北极理事会及其工作小组的兴趣和积极参与。

        除了北极理事会及其工作小组外,挪威和中国还拥有探索北极双边合作的几种途径。其中之一是开展共同研究、科研交流和学术合作。据我们所知,随着中国极地研究所和北欧诸国联合创办的中国-北欧北极研究中心的成立,以及上海国际研究所、同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交通大学与数家挪威学术单位之间合作的开展,这种科研交流的范例近来在上海地区开始出现。

        相关知识既可通过研讨活动进行分享,还可通过将中国和挪威的研究成果转换成为双方均可理解的文字予以提供。今年早些时候,一本关于北极治理的挪威文著作已经以中文出版,明年还计划出版更多著作。此外,将中文刊物译为英文,亦不失为一种与其他北极国家构筑更密切合作的重要工具。

        每年一度在挪威北极地区首府特罗姆瑟召开的“北极边疆大会”(The Arctic Frontiers conference),是探讨北极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场合。该大会让来自科研、政治和社会代表共同聚首,以便就如何确保可持续发展和应对即将到来的北极挑战分享观点。中方决策人员、学术人士、学生、记者应当利用这一机会前往挪威,与挪方人员互相见面、分享看法和理念,并亲身体验一下北极的门户。我们欢迎所有利益相关方为中-挪北极合作的进一步加强和发展贡献力量。当今的北极英雄也许不是出现在挪威,或许将会在中国科研人员中涌现,也未可知。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