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甲午新书︱台湾军界怎么纪念甲午战争

江伟涛
2014-07-31 10:35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7月15日,暖暖书屋于台北市发布了新书《1871年班之甲午海战》(套书,包括《甲午海战之CNA1871年班史诗》及《甲午海战之军舰将校志》两本,以下简称《史诗》与《志》),诗文作者郭延平,绘图作者吴欲贤。该书从写作到出版花费了近6年的时间,从海军专业的角度出发,以史诗、仿真彩图的方式展示了大清建立新海军的背景、动机、计划和成效,最大程度地复原了甲午海战的悲壮场面。机缘巧合之下,7月26日我在诗文作者郭延平先生家中聆听了他们的创作过程以及全书内容的介绍。
台湾海军上校退役军官郭延平先生。


海军退役军官与室内设计师的跨界合作

        诗文作者郭延平先生为台湾海军上校退役军官,先后毕业于台湾海军军官学校、台湾海军参谋学院、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曾任多艘军舰舰长,用作者自己的话讲,与甲午海战北洋舰队的大多数管带(即舰长)有相似的求学、参与建军与舰队历练背景。

        绘图作者吴欲贤先生是一名室内设计师,对于军舰有特殊的爱好,平常会利用3D电脑制图制作军舰模型,并发布于自己的博客上。两位作者即是因此相识,并最终达成合作。

两本书呈现的是什么内容?

        《史诗》一书,顾名思义,以史诗的形式叙述,虽然全书厚达300多页,然而诗歌+竖排的形式,加之叙述海战过程时多以图配合简单的文字描述,故而实际字数并不多,内容也不繁杂,从阅读的角度看,具有较高的可读性。作者讲到,以史诗的形式写作,是因为这是自己最能够把握的叙述方式,若以小说叙述,难免过于自我揣想,而正规的学术写作又非自己所长,故而以此一试。

        《志》一书则将海战双方的参战军舰以电脑绘图的形式全部复原,配以相关文字介绍,同时根据历史照片,为双方指挥官绘以水彩头像,并对每个人做简单介绍。

台湾军界为何联名推荐?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恰逢甲午战争120周年,大陆的纪念活动如火如荼,台湾并不见有相关动作,该套书的“及时”出版,以及国父纪念馆于7月18日—8月28日举行的“缅怀甲午海战二甲子——对甲午海战另一面的认识计算机拟真图绘展”成为不多见的纪念活动。作者有海军背景,这两本书除作者的自序外,7篇序和1篇跋几乎全部出自作者海军官校的学长或学弟,其中不乏台湾军方高层,如曾担任台湾“国防部”副参谋总长、海军总司令的叶昌桐上将、费鸿波上将等。据介绍,国父纪念馆的展览即是费鸿波上将促成。另外,台湾海军方面亦于同时期在军中举行同主题展览。虽是如此,这样一部看似军方色彩浓厚的著作却是作者完全自费出版的。

3D的现场模拟图怎么做出来?

        书中所附中日各参战军舰的3D电脑复原图及在此基础上绘制的海战模拟图,可说是这套书的最大特色。如果对军舰构造知识缺乏深入的了解,不懂3D电脑制图技术,仅凭少数几张历史遗留照片,是不可能把这些军舰复原出来的。而这也是该书工作最为艰巨的部分,耗时5年多才得以完成。    

        据郭先生介绍,每幅图的制作大体遵循这样的程序:寻找原始资料——确定船形曲线安置龙骨——做成船段——船段组合成主体——安装推进砗叶及上甲板建构——安装烟囱与通风锚具——制作武器模组——安装桅杆、武器系统、小艇——入坞观察——完工定型定色。

“济远”号的历史照片。
“济远”号的3D复原图。
“济远”号与日本第一游击队四舰对比图。

        通过这些图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双方军舰的实力差距,也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何日本联合舰队以纵队攻击,北洋舰队却以横队迎战。

北洋舰队各管带的教育背景导致海战失败?

        尽管学界有不同声音,但大多数研究还是认为,北洋将领的素质低下是甲午海战战败的一个因素,将领们的留洋经历并没有为他们加分,而且这个经历也是打折扣的。例如有研究就认为当时到英国的12名学员中,仅6位通过考试进入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就读,而回国后得到重用的刘步蟾、林泰曾均属于弃考人员,仅仅参加了英国舰队的见习。

        当我将此问题抛出时,作者坦言,最初的写作动机即是看到这些将领的履历后,对他们长期以来遭受的批评产生了怀疑,所以想搞清楚真实的情况。因写作方式的缘故,书中并未回应这个问题。但作者根据海军官校和舰长的经历认为,并非只有进入海军学院就读才能说明素质高,见习也不是说要在重要的军舰上或者亲自动手才能学习到本领。以刘、林两人的舰长经历,其上舰所学的更多应该是整舰管理。而且后来两年的驻德监造“定远”、“镇远”和“济远”三舰的经历也很重要。其他官兵,如丁汝昌率领200余人赴英接收“超勇”、“扬威”号巡洋舰时,所有人员都接受了英国海军的培训,学习操作轮机、发射火炮等等,直到获得适航许可证之后才驶回国内。因此,仅仅从没有进入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就读就认定素质低下没有太大的说服力。

        与此相关,有观点认为英国教习琅威理离开后,北洋海军的训练日益松废。作者表示,这种观点他并不能确定,但于情于理,难以说通。而且从黄海海战的过程看,午后12点50开战,15点30之后,定远、镇远两舰就被联合舰队主队及第一游击队8舰围攻直至天黑,两舰并肩战斗,相互支援,一面救火、裹伤,一面还击,表现出很好的作战素质,虽然最终损失很大,但实际并未丧失战斗力。如果平时训练松废的话,很难相信能够做到这一点。

“定远”、“镇远”号奋战图。

北洋官兵是否吸食鸦片?

        对于丁汝昌、刘步蟾、林泰曾等最终的自杀,史籍的描述均为“仰药”,即吞食鸦片,这至少说明他们随身携带鸦片,以往研究多据此认为北洋官兵都是瘾君子。2009年日本NHK拍摄的历史剧《坂上之云(第一部)》(根据司马辽太郎同名作品拍摄)中也有关于北洋舰队官兵吸食鸦片的镜头,借以说明北洋舰队战斗力不济。

        我向郭先生请教了这个问题。他坦言,这是他完成写作以后最难以释怀的一点:直到书稿交印的前几天,他因缘巧合认识了到台湾访问的《福州日报》副总编辑刘琳女士(注:网上搜索到的信息是刘琳女士为《福州晚报》副总编辑)。刘女士主动告知,她曾经采访过刘步蟾的孙女,现在90多岁了。刘的孙女告诉她,黄海海战后,北洋海军给每位官兵发了一颗以高浓度鸦片制成的自尽药丸,这也就是所有北洋将士自杀方式均为“仰药”的原因。  

方伯谦是否该杀?

        方伯谦可说是甲午战争北洋舰队诸管带中最具争议性的人物,围绕其是否该被斩首展开的讨论,自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即已开始。1895年上海《申报》以“无名氏”发表《冤海述闻》为方伯谦鸣冤,直到100多年后的今天,争论仍在继续。郭先生说,甲午战争100周年时,有方家后人找到台湾海军高层(也曾找过大陆相关部门),希望能为方正名,未果。后来在大陆曾召开一个专门的学术会议,结果也是泾渭分明的两种意见。    

        此书是不是能为方伯谦正名呢?郭先生表示,以济远和追击它的日本四艘军舰的对比图(即上面“济远号与日本第一游击队四舰对比图”),以及海战过程中济远号前后主炮均已被破坏,通讯指挥系统失灵等情况来看,他倾向于方伯谦是冤死的。但实际上直到现在,在两岸海军中均未形成在此种情况下,舰长能否能保舰撤退的统一意见(空军面临这种情况时是能够返航的,而陆军是不允许的)。因此当他在台湾海军中做报告时,仍有长官认为他对方伯谦的态度“太过客气”。

     

采访后记:

        与郭先生的见面纯属偶然。7月23日,正是麦德姆台风登录台湾的日子,此前一天,台北已发布停止上班上课的通知,我窝在出租屋内懒散地吹着空调,7月的台北,即使是台风来袭,炎热的感觉也没有减退多少。午时,澎湃新闻记者于淑娟发来微信询问是否有认识与国父纪念馆或暖暖书屋熟悉的老师,说是想联系刚刚出版的《1871年班之甲午海战》的作者郭延平先生。我想起之前曾在facebook上看到过“暖暖书屋”这个名字,搜索关注后,我试着给他们发了条信息表达来意,晚上即收到了暖暖书屋回复的郭延平先生的手机号码和email地址,我将信息转给于淑娟后,想着应该没我啥事了吧。谁知第二天中午郭先生与我联系,说他的书主题太大,邮件里很难说清楚,希望当面跟我谈谈,并约我周六(7月26日)上午到他基隆的家中见面。

        就这样,我被赶鸭子上架,临时充当了澎湃新闻的记者。随后于淑娟给我发来他们关心的问题,基本上是些背景性的问题。而作为一名历史学研究者,我所关心的问题还是逃不开学术史层面,我稍事准备,怀着这书能有多大学术价值的疑问出发。

        不可否认,郭先生对本书所投注的心血,虽是自费出版,却一点也不吝惜成本,两册全铜版彩印精装,为了美观以及所谓的“感觉”,将文字全部竖排,也增加了不少成本。郭先生对海的热爱也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他在自序中满怀深情地呼吁:“唯有全中华民族把爱海当作信仰与使命,我们的胸臆才能有湛蓝之美、中华之海才会有尊严、有和平。”而选择诗歌这种最能表达情感的文体写作,又很好地将作者的这股感情融入全书,读来心潮澎湃。他甚至自己创作了名为《海男孩,海女孩》的歌曲,并成为他海军官校学弟学妹的地下校歌。

        看到这里,也许你明白我要表达什么。是的,这本《史诗》并不能算学术著作,当我看到全书的参考文献时,甚至有些失望。也可以预想得到,假如有人撰写书评的话,这本书会在哪些方面遭受到怎样的批评。然而当我看到书中所复原的军舰图、海战图,以及郭先生介绍这些图的制作过程时,我才不由得眼前一亮,是的,这些图才是这套书最大的特色,也是最有价值的地方,饱含了两位作者大量的心血。尽管由于两位作者的非学术背景,这些图没有很好地交代考证与制作过程,而且也是由于非学术性写作,这些图所蕴含的信息并未被充分利用,其实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