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行将终结的身份

2014-07-30 19:42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时代必定在两股力量之下前进,一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二是平等观念的生长。

        《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7月30日出台,一直以来广受关注的户籍制度改革,最终面对了历史形成的现状,明确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在这个改革中,最重要的标准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即便城市被划分为从小到大的几个类别,但是在每一个类别里,改革方向都在释放顺应规律、强调平等的信号。

        有合法稳定的就业被当作转变户籍身份的第一标准。有合法稳定的住所这一标准之后的括号里明确写着“包括租赁”,这事实上没有把不同人的购房能力作为获取本地户籍的标准。参加城镇社会保险的年限,即便在100万人口到500万人口的大城市,也明确提出不得超过5年。在大城市和5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能适应城镇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环境的人口,就有落户的希望。不管是高校毕业生、留学回国人员,还是职业院校毕业生和技术工人,落户的关键在于能够适应城市的产业发展和市场竞争。

        更为重要的是,无论何种类型的城市,获得户籍的标准都强调,达到标准的流动人口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和父母可以申请当地的常住户口。改革方案的制定者意识到,现有的户籍制度已经造成流动人口与其家庭成员异地分居,并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尤其是6100万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所有这些体现“以人为本”原则的改革方向说明,任何制度都必须尊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流动的最重要驱动力就是追求更好的就业和更高的收入。这种有利于国家和个体共同发展的方向不应被阻挠。而对于追求公共服务而进行的劳动力流动,未来可以通过地区之间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来缓解此类劳动力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的压力。

        在户籍制度仍然作为获取部分“市民权”的通行证的过渡时期,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居住证制度将被作为一种过渡性方案。即使如此,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面也要逐渐扩大到暂时未能获取本地户籍的常住人口。未来,改革的目标必定是在常住人口之间实现权利的均等化。为此,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也必须在统一的市场竞争原则和平等观念的引导下来制定务实的人口管理政策,为人口的增长做好准备。

        中国是一个大国,大国的优势是在劳动力自由流动、自由竞争和大都市圈的规模经济优势之下实现的。国家需要通过制度设计来协调地方之间的利益矛盾,帮助人口流入地缓解压力,帮助人口流出地分享国家发展的成果。以此为目标,任何权宜之计,任何地方层面的利益纠结,任何将同一城市中共同发展的人民区分出不同身份的制度,都应只是历史长河中终将落下的浪花一朵。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