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美国的控枪之路为什么比登天还难?

胡晓进
2014-08-03 08:38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比登天还难的控枪路》

        江振春 任东来著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3年7月第一版

        399页,36.00元

 

        2014年5月23日晚,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校区)附近发生恶性杀人案,从圣巴巴拉城市学院辍学的罗杰(Elliot Rodger)在自己所住的公寓内砍死三名舍友,随后驾车开枪射杀加州大学的另外三名同学,射伤十余人,最后吞枪自杀。

        开枪杀人之前,罗杰上传了一段视频,并给家人朋友发了邮件,表示自己要报复周围的人,因为他们都比自己受欢迎。罗杰二十二岁了,还是处男,一直没有女朋友,虽然家境殷实,但却是社交场上的失败者。眼看着自己中意的金发女郎,一个个投入别人的怀抱,出双入对,他怒不可遏,自觉并不比别人差,为何就没人爱,罗杰实在想不通。他觉得那些比自己幸运的人,统统该死,他们笑得越灿烂,他的恨意就越浓厚。

        从2012年底到2013年底,罗杰相继购买了三把半自动手枪,准备在户外人口稠密的万圣节前夜(Halloween),实施自己的报复计划,最终因为警察太多(担心自己刚一开枪,就被警察制服),不得不延期。为了提高射击命中率,罗杰事先特意到靶场练了练手。

        死于罗杰枪下的六名无辜青年,都是加州大学(圣巴巴拉校区)的在校学生。5月27日,圣巴巴拉校区停课一天,哀悼遇害学生。当天下午,两万多人参加了在学校运动场举行的纪念活动,杨祖佑校长(chancellor)发表书面讲话,号召大家反思过去,忍住悲伤,直面未来。

        杨祖佑校长是美国杰出教育家,领导圣巴巴拉校区二十年,使这所规模不大的大学,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国际一流名校。学校生源广泛,亚裔尤其多。罗杰杀害的三名室友,均是华裔学生,罗杰本人也有华人血统。但他自认为是欧洲白人,极其反感亚裔与黑人,反对跨种族约会、婚姻。这种身份认同上的分裂,也许正是他心理扭曲、仇视社会的根源。

        

        罗杰的行为,让人不禁想起七年前的韩国裔学生赵承熙,这位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杀三十余名师生的亚裔青年,同样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蓄谋以报复社会的方式,宣泄心中的愤懑与仇恨。与罗杰一样,在实施第一轮杀戮之后,赵承熙登录网络,删除邮件,并给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寄送了一份邮包,内含详述自己杀人动机的宣言,声称社会将自己逼上绝路,唯有流血,才能洗清罪恶。

        为了血洗校园,赵承熙也是预谋已久,2007年春天,他连续买了两把手枪,大量子弹。惨剧发生后,很多人质疑为何一个在校大学生能轻易获得如此具有杀伤力的武器。根据联邦法律,任何希望购买枪支的美国人,都必须经过犯罪背景调查,确认没有犯罪前科,方可拿到武器;而且,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禁止持有枪支。按说,像赵承熙这样的精神病患者,是没有资格购买和持有枪支的。可是,弗吉尼亚州并没有将赵承熙的精神状况与治疗背景上传联邦数据库,导致背景调查没能及时发现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只有联邦政府许可的枪支经销商,才能链接犯罪背景调查数据库,获知购枪者的个人信息。大量其他类型的枪支买卖、转让,卖家根本不会查询,也无从获知购买者的个人背景,这是当今美国枪支泛滥的重要原因。

        当今美国枪支泛滥的另一大原因在于,很多州对个人持有枪支的数量并无限制(一般只要求间隔三十天),而且子弹随处可买。无论是罗杰还是赵承熙,都拥有多支手枪。他们使用的子弹,有些来自网络购物平台,有些直接购自身边的超市。

        1999年4月,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科伦拜恩高中发生的枪击案中,凶手所使用的子弹,就来自超市(Kmart)。著名纪录片导演迈克尔·摩尔(Michael Moore)在拍摄科伦拜恩枪击案纪录片(Bowling For Columbine)时,就曾买光这家超市(其中一个连锁店)的所有子弹,并联合多家媒体,迫使超市方面停止出售子弹。

        赵承熙深受科伦拜恩枪击案影响,他在录制的视频中表示,希望学习该案中的两个年轻杀手,“杀身成仁”,血洗罪恶。在科伦拜恩惨案中,两名高中生枪杀了十三名师生后,饮弹自尽。

        迈克尔·摩尔的纪录片展示了美国枪支泛滥所造成的恶果,并将美国国内的枪支犯罪与军工集团的贪婪、美国对外的穷兵黩武政策联系在一起,让人看到美国社会的另一面,发人深省。这部纪录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等多个国内国际奖项,成为当时最具票房价值的纪录片。

        2012年底,美国康涅狄格州桑迪·胡克小学再次发生枪击惨案,二十名天真的孩童、六名成人丧生(包括校长),凶手自杀。惨案发生后,美国上下一片哀悼,联邦政府推出了史无前例的枪支管控措施。很多人甚至提出,全面禁止个人持有枪支。然而,美国所有的控枪措施,都有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宪法第二修正案。

        

        1791年生效的宪法第二修正案,文字非常简洁:“为了保障自由州的安全,必须保留一支受过训练的民兵,人民拥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侵犯。”两百多年来,围绕如何解释这条修正案,一直争议不断。最大的分歧在于,持枪权到底是民兵的集体性权利,还是民众的个人性权利;如果是集体性权利,则只有民兵才能拥有和携带武器,个人的持枪权应该受到限制,乃至禁止。

        但是,根据多数学者的研究与最高法院的最新解释,持枪权不但是一项个人性权利,而且是个人的一项基本权利,与宗教自由、表达自由同等重要,联邦与各州政府均不得侵损。联邦与州政府的所有控枪立法,均有违宪之嫌。控枪之难,正在于此。去年国内出版的一部专门讨论美国枪支问题与宪法第二修正案的专著,就直接命名为《比登天还难的控枪路》,可谓一语中的。

        那么,美国人有没有可能通过新的宪法修正案,废止或者重新解释这条修正案呢?答案是,几乎不可能。因为宪法第二修正案既承载着美国独立抗暴建国的政治传统,也担负着个人自卫娱乐的重要职能。对美国人而言,个人持有枪支,不仅仅是自由自卫的体现,也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娱乐运动方式。

        美国富人,很多都酷爱狩猎、打飞碟,以他们为主力的美国步枪协会(NRA)是美国最有实力的反控枪组织,每次大选,协会给共和党候选人的捐款,高达上千万美元,是任何人都不会小觑的势力集团(就连迈克尔·摩尔都是该协会终身会员)。

        而且,个人持有枪支,也是维护私有财产和人身安全的重要保障。在很多美国人看来,面对持枪的暴徒,身处高犯罪率的城市,如果家里没有一把枪,实在无法安睡。美国校园枪击案频发,很多人归咎于枪支泛滥,但有些人同时指出,如果学校老师能够有限度地持有枪支,或许可以及时阻止暴徒继续行凶。2012年元旦前夜,俄克拉荷马州的一位年轻的女性,丈夫刚刚去世,独自一人带着三个月大的婴儿。面对强行闯入的持刀男性,她打电话报警后,抄起两支枪(一支手枪,一支猎枪),击毙了闯入者,成功自卫。此事一时间登上各大网站头条,这位年轻的母亲,也被视为勇敢妈妈。

        以暴制暴是美国的传统做派,枪支不但使他们有能力抵抗暴徒,也同样使他们可以抗击所谓的“暴政”。2014年4月,一直在联邦土地上放牧的内华达州农场主邦迪(Cliven Bundy),多年来拒不缴纳放牧费,拒不服从联邦法院的判决,美国国土局(BLM)决定强制执行,驱赶他的牛群、关闭公共牧场;邦迪召集一帮民兵持枪对抗,居然逼走了联邦执法人员。邦迪的理由很简单,这是内华达的土地,他是内华达州公民,有权在本州的土地上放牧,美国国土局管不着。

        邦迪的违规放牧地位于内华达州的邦克维尔(Bunkerville),他和一班民兵朋友,将这场对抗命名为“邦克维尔之战”,希望比附美国独立战争之初,殖民地民兵武装反抗英军统治的班克山战役(Battle of Bunker Hill)。尽管两者之间,除了读音上十分接近外,几乎没有其他共同点。但是,不论邦迪对错与否,他敢于邀集同道,持枪对抗联邦政府,也证明美国宪法保障的持枪权,确实有反抗暴政的一面。从中也不难看出,美国民众是多么不相信联邦政府。

        除了不相信联邦政府外,邦迪还瞧不起黑人,认为他们更适合做奴隶。他的一番种族主义言论,让很多支持他的朋友大跌眼镜。2002年,迈克尔·摩尔曾出版超级畅销书《愚蠢的白人》(周遵友等译,中信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大骂布什总统,猛烈抨击美国的教育、文化体制。不知道在摩尔眼中,敢于提枪与联邦政府对着干的白人农场主邦迪,到底是愚蠢,还是勇敢?

        摩尔的这本书和他控诉枪支暴力的纪录片,激怒了很多美国白人。著名律师哈迪(David T. Hardy)就是其中一位,他不但创办了专门“揭批”摩尔的网站(Michael Moore Exposed),还与朋友合作出版了一本针锋相对的书:《迈克尔·摩尔是个又肥又蠢的白人》,据说也很畅销。当然,哈迪同时也是为宪法第二修正案辩护的著名学者,他希望从历史的角度,论证持枪权一直都是美国民众的一项基本权利。为此,哈迪组织一大批法学教授与律师,拍摄了一部名为《追寻宪法第二修正案》的纪录片,详述“光荣革命”以来的个人持枪传统,堪称了解宪法第二修正案历史和美国持枪权的最佳入门资料。

        去年12月去世的一代枪王、AK47之父拉什尼科夫曾有言,步枪本身并没有罪,有罪的是扣动扳机的人。美国的枪支暴力,问题不仅仅在于枪,更在于人。就算手中没有枪,如果想杀人、要报复社会,同样可以找到其他武器。■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