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如何正确看待凉山州升学宴争议:怕热就不要进厨房

澎湃新闻记者 陈良飞
2014-08-03 20:18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当硬性规定与人之常情“硬碰硬”时,怎么破?

        8月3日,一则小学教师为女儿考入复旦大学请亲属吃饭被处分的新闻火了。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在今天上午11点报道了这条来自四川凉山州纪委官网的新闻,一时网友评论众多且观点呈一边倒之势:荒唐、太过了、矫枉过正……

        这则新闻本身的极其简单:

        据四川凉山州纪委官网消息,近日,盐源县纪委接到举报,卫城镇小学教师谢某违反《中共凉山州纪委、凉山州监察局〈关于重申严禁违规举办升学宴和谢师宴及杜绝利用节假日公款消费的通知〉》,为女儿考入复旦大学操办升学宴。

        接到举报后,县纪委立即成立调查组展开深入调查核实,对该校谢某顶风违纪的行为严格按“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卫城小学校长及主管局的局长进行诫勉谈话,对谢某召集二十多位亲属聚餐的行为进行了严厉批评教育及通报曝光,并要求谢某作出深刻的书面检讨,对“升学宴、谢师宴”切实做到零容忍,绝不姑息迁就。

        如果仔细分析这则新闻里的几个元素,网友观点“一边倒”毫不奇怪。

        其一,从新闻报道本身来看,谢某并没有使用公款聚餐。在绝大多数网友看来,不管是国家公职人员还是非国家公职人员,只要是花自己的钱,关你屁事?

        其二,谢某召集的是二十多个亲属,不是同事、上级或者其他有公职身份的朋友等。在高度注重“人情文化”的中国,这样的处分就显得有点不近人情。人家花自己的钱,请亲属吃饭,关你屁事?

        其三,谢某这场聚餐参加的人数是“二十多人”,如果是大圆桌也就是两大桌,一般的餐桌最多也就三桌,根本谈不上大肆操办,几乎都是低调得不行了。绝大多数网友们都认为,人家女儿考上了复旦,就请个两、三桌饭,关你屁事?

        当硬性规定与人之常情“硬碰硬”时,怎么破?

        凉山州纪委、监察局的这一系列规定、通知是对十八大以来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和反“四风”以及此前若干规定等一系列作风建设举措的细化和重申,其背后是此前屡禁不止、越演越烈、几千个红头文件都管不住的大吃大喝、大操大办之风。

        这些规定的界定对象是国家公职人员。在中国现实政治实践中,公职人员并不限于公务员,还包括参公管理人员、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等,有一个通俗的说法就是“吃财政饭的人”。当然,很多时候这些规定也一体适用国企工作人员。

        毫无疑问,凉山州的这位小学教师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属于国家公职人员,也就是凉山州有关规定约束的对象。凉山州纪委、监察局处罚其“违规为女儿考入复旦大学操办升学宴”的决定并无错误。

        仔细看过网友们的评论,其实网友们并不反对有关国家公职人员各类行为的严格规定,而是提出了这样的一个疑问:如果国家公职人员用自己的钱,请了一些亲属,在不大肆操办的尺度下办了个升学宴,这种行为是否要处罚?

        换言之,相关规定是不是需要给国家公职人员的一些符合人情、符合人性的行为一个“例外”?

        一个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此前由几千个红头文件构建的作风建设体系之所以屡屡破宫,即源自这种尺度不断放松的“例外”。这次开个口子,下次再开个口子,最后口子越开越大,以至于文件最终变成一张废纸,大吃大喝之风成了中国社会的一个“痼疾”。

        凉山州纪委网站的信息显示,早在今年高考结束后不久,凉山州纪委、监察局就一而再、再而三不断重申:杜绝升学宴、谢师宴和公款消费之风,与此同时也明确了严惩违规行为的态度。凉山州的这位教师所在的盐源县纪委还公布了举报电话及举报邮箱,鼓励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举报、监督。

        在这种高压态势下,这位还抱着侥幸的心态举办升学宴,自然就撞到了“枪口”上。

        中央八项规定施行至今已有一年半的时间,已经有包括部分国家公职人员在内的不少人议论,这样的“严禁”行为能够持续多久?

        目前,中国正处在作风建设和反“四风”的关键时刻,这一役能不能成功,就看有关规定能不能不折不扣地再坚持一年、两年、五年……

        这就给所有的国家公职人员提出了一个严肃的命题:为了这份公职,自己能不能“不近人情”,能不能被骂“六亲不认”?

        从这个角度来说,因为办了升学宴而受了处分的凉山州小学教师应该打落牙齿和血吞,“相忍为国”。

        如果不能,答案也很简单:怕热不要进厨房,辞去公职,想怎么大肆办升学宴、谢师宴都行。如果还想拥有这份公职,在规定没有修改之前,自然要遵守规定。

        我想到了香港廉政公署创立早期的一个“10块钱”的故事,或可对我们理解这场升学宴有点启发。

        一个邮差在香港岛的山顶高档住宅区派信,在圣诞节看到好多海外寄来的礼物,他心想自己收入微薄,根本无钱给孩子买礼物,就收了人家的10元钱茶钱,最后被判受贿入罪。

        这样的案例在当时的香港社会也引发了强烈争议,最终,香港社会也达成了一个共识:零容忍,贪1块钱也是贪。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