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10年发表大批顶级论文!揭秘浙大这个“学术特区”成果涌现的背后……

2021-05-10 14:4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原创 请收藏 浙江大学

刚刚过去的“五一”长假,很多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师生并没有太多休息,一如既往的忙碌着。研究院院长冯新华教授说:“科学研究就是如此,沉浸其中便能自得其乐。”

创新驱动发展,人才是关键。浙大生研院建立伊始,就改革人才与科研的激励考评机制,充分保障人才在创新中的动能发挥。作为改革的试验田、排头兵,“学术特区”的创新探索,十年磨一剑,正不断助推浙江大学的“双一流”建设。

生研院建院十周年研讨会

特区之“特”

在已有的政策面前,给予更多的自主灵活性。

这是生研院十年改革最大的特征。生研院具有相对独立的学术、人事和财务自主权。“这种给予充分宽容度的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才把创新能力发挥到极致。”冯新华说。

在这个从无到有的研究院中,改革“第一刀”,便是打破原有科研体制的“铁饭碗”。

通过新的管理和运行体制,实行校长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和PI聘任制,由此形成人才撬动下的科研创新形式的重塑。PI是一个舶来品,指的是以一名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科研组织形式。

不久前,生研院朱永群研究员与合作者,共同揭示了沙门氏菌鞭毛马达的原子分辨率结构,通过对鞭毛马达扭矩传输机制的剖析,解开了困惑学界几十年的细菌鞭毛马达工作原理难题,揭开了细菌跑得快的秘密,为抗生素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朱永群研究员(后排右一)和团队成员

“做原创研究是一件多么艰苦的事情啊!”这是朱永群发自内心的感慨。探索自然奥秘的道路充满坎坷,选择了这条险途的人,应当得到更多的尊重。“生研院建立起了这样一个创新环境,让科学家去做那些有风险、有挑战的原创性研究,并宽容他们的失败。”他说。

怎样选人到这个特区,生研院的探索是——高标准严控入口,严要求注重考核。

研究院采用了国际通用的标准和程序开展选才。“据介绍,PI候选人的申请书可能只需要几页纸,但评判标准主要则是他们的学术视野与科研潜力。”一组数据足以看出浙大生研院的“门槛”之高,10年间共收到简历1119份,而招聘进来的只有41位。

改革面向教师,也面向学生。研究生刚一入校,并没有确定的导师,而是到不同的实验室轮转,了解不同PI的方向和自己的科研兴趣。“这种师生的双向选择,生研院是国内实行最早的科研机构之一,并且一直坚持到今天。”冯新华说,“研究生确定导师后,我们也营造出他们跟其它课题组互动的环境,我常常在实验室看到别的课题组的学生过来讨论。”

学术高地

发热,周期性的反复发热。在中国上海和加拿大安大略省,五名患者经受着同样的痛苦,却一直查不出病因。

幸运的是,当他们的基因数据被送到生研院的周青研究员后,发现了这一未知疾病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找到病因,个性化诊疗方案随即产生,有效缓解了病人病情。

周青研究员(右一)和团队成员

“自身炎症性疾病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还有许多新的致病基因有待发现。”周青说,“接下来,实验室将朝着这个方向持续发力,帮助患者早日确诊,并对症下药。”

学术至上,是浙大生研院特区改革的生命线。

凡是进入生研院的PI,都有着充足的经费保障。冯新华说:“我们不希望年轻人为了经费到处找门路,而是期待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探索前沿,研究有趣有意义的科学问题。”

十年来,生研院以第一或通讯单位发表《细胞》《自然》《科学》论文11篇,子刊61篇。在细胞分裂、器官发育、癌症分子细胞机理、干细胞与生殖、抗病毒天然免疫、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大分子结构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和普及读物奖、求是杰出学者青年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

PI们有充分的空间去尝试科研梦想,等待他们的是六年大考,以及中途的一次阶段性的考核。“不过度干预研究方向,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去自由尝试。”生研院的探索是,在任职六年后,将由国际同行对PI晋升者开展长聘职评估,不合格将不再续聘。

一流大学建设需要一流学科支撑。

浙大生研院聚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两大学科,并在多个领域已经具备国际竞争力。

“科研不能自娱自乐,或是一直跟跑,是要闯出一条自己的路。”

如何营造起浓厚的学术氛围?十年来,生研院坚持举办“每周学术讲座”,每个周四下午四点,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都会有海内外的专家来校讲座。而讲座嘉宾则每学期初,经过PI们一起头脑风暴确定的。

“在研究院层面,我们每周会抽出一个中午的时间,大家简单吃个盒饭,一块分享自己的科研进展,听取同事们的意见建议。”冯新华说,科学研究不能一步登天,学术文化要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显现。

溢出效应

如何破“五唯”?

这是改革探路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浙大生研院给出的答案是多方位的。“科学研究不是简简单单的考试,需要多方面的综合评价。”

早在10年前,生研院就决定研究生毕业“发论文”不是“硬指标”。这源于研究院探索的综合考核,对于没有发表论文的研究生,只需将研究工作写成六页纸的介绍,送给国际同行评议。如果通过且完成了其他条件,没发论文也能拿到学位。

“基础研究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有时候为了发一篇论文,将一个好好的研究方向拔苗助长,十分可惜。”一位专家说,“源头创新,要不计回报的投入。只有强大的基础研究,才能更好推动转化研究和临床应用。”

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生研院刚建立时,还遇到不小的难题。这是因为招聘的研究员并没有招研究生的资格。怎么办?学校有关部门在生研院率先探索打破原来的博士生导师评聘模式,这样一来人才培养的机制更加顺畅。冯新华介绍,在学校共同努力下,面向PI的预聘制度的改革,也为浙大实施“百人计划”做了重要的前期探索。

生研院举办的博士生论坛

可以说,在“学术特区”生研院先行先试积累的经验,如今很多成为了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新常态”。

改革不止步,奋斗不停歇。面向下一个十年,研究院已经锚定了新的对标目标,同时更希望PI们积极提升自身的国际声誉,建立品牌效应,广泛推进学科交叉发展,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研究型人才。

“我们每个人都有非常强的紧迫感,因为我们距离前进目标还要不断努力,只有接续攻关,才能不负韶华,不负时代。”生研院的PI们说。

文字记者:柯溢能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及往期推文

原标题:《10年发表大批顶级论文!揭秘浙大这个“学术特区”成果涌现的背后……》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