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强拆还是改移? 北京72座报刊亭“被消失”的命运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付珊 记者郭清媛 程真 李闻莺
2014-08-11 00:27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7月31日深夜北京朝阳区的一些报刊亭遭遇“强拆”。  澎湃新闻 付珊 图

        

        一夜之间,北京朝阳区的一些报刊亭主变成了无业人员。

        他们的报刊亭在7月31日深夜遭遇“强拆”,以至于很多市民在第二天早晨诧异地发现,想买份报纸,都找不到地方了。

        8月2日,澎湃新闻率先对此事进行报道。当时,朝阳区政府服务热线的工作人员称,朝阳区政府没有接到拆除区域内报刊亭的通知,对于区内市民投诉的拆除报刊亭情况,可能与“整治占道报亭”行动有关。

        8月10日,朝阳区政府对澎湃新闻给出进一步回复,是移改而非拆迁,事先他们与报刊亭主做过沟通,并征得大多数经营者同意。

        然而,对亲历这一切的报刊亭主来说,事实又并非如此。

7月最后一天 朝阳区部分报刊亭被“强拆”

        北京长安街、东三环附近,本是北京最繁华的地方之一。可是,对驻扎在这一带的报刊亭主来说,7月31日的遭遇,把这里变成了伤心之地。

        据朝阳区东三环附近的一位报刊亭主林海(化名)透露,7月31日中午时分,他接到了街道办工作人员的通知,得知报刊亭将在下周进行移除。

        7月31日下午4点多,建国门外大街,一对经营报刊亭的武氏夫妇也接到了类似的通知——一名城管前来告知,要求他们当天下午6点之前把东西搬出去。

        至于为什么要搬,这对报刊亭主回忆城管当时说的话:“我是管传达的,我通知你们,你们要腾干净了。”城管还告诉他们,“这是大势所趋,一刀切。”

        7月31日晚上8点,林海还没来得急收摊,三辆平时用于送报的绿色货车就出现在面前。对方表示,他们来自北京市邮政公司下属的北京市报刊零售公司,是来防止报刊亭被拆除的。听了这番话,林海没敢走,他守在报刊亭,一直到第二天凌晨1点。

        这时,城管来了,公安来了、交警来了,连街道办事处和邮政局的人都来了。

        “街道办和邮政局的人是来维持秩序的。”林海回忆,只见城管带着电锯,没有丝毫迟疑,对报刊亭进行了拆除。存放在亭子里的书、报纸、杂志、矿泉水凌乱地散在地上,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却没有敢上前阻扰。

        因为给报刊亭装了空调,拆下来需要时间,武氏夫妇就被宽限了一天。8月1日晚,两人收拾好东西就回家了。经过一个不眠之夜,他们熟悉的报刊亭也已经不在了。

        相比之下,同样来自建国门外大街某报刊亭的李浩(化名)经历了更多曲折。

        他告诉澎湃新闻,8月1日凌晨1点多,有至少30名穿着制服的人、20余名便衣,还有警车、铲车、吊车等来到他们的亭子外,拉起警戒线,把人拦在线外,准备拆除报刊亭。

        因为没有见到任何书面文件,他52岁的母亲呆在亭子里不愿意出来,便有一些人拿着铁棍敲打亭子侧门,玻璃碎了一地,门框也变了形。其母亲见玻璃碎了,就喊“别砸了,门坏了,我给你开门!”一边伸出手想要把门打开。伸手之时,被插进来的铁棍戳破了手。

        说到这里,李浩还向澎湃新闻出示了母亲受伤的照片。

        李浩的父亲也受到了牵连。当时他拿起身边的灭火器,想赶走砸门的人,之后却因为“抗拒执法”被拘留十天。

        一位有类似经历的报刊亭主李先生还告诉澎湃新闻,建国门外大街被拆除的报刊亭共有25个左右,它们被放置在建国门外大街与针织路交界的一处工地。澎湃新闻记者随后找到该工地,发现被拆除报亭23个,其中少数报刊亭破损严重,已无法继续使用。

北京朝阳区,一个报刊亭遭“强拆”后,门躺在亭外,报亭内则是一片狼藉。  澎湃新闻 付珊 图

朝阳区政府:是改移不是强拆,大部分亭主原则上同意

        其实危机从三个月前就开始逼近了。林海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今年5月,他们就接到了街道办的通知,即将对报刊亭进行迁移。

        “没说是什么理由,也没有任何文件。”因为难以接受,包括林海在内,朝阳区100多位涉及此事的报刊亭主曾在今年6月先后两次前往朝阳区信访局反映情况,但迟迟没有得到反馈。

        一些报刊亭主表示,今年7月曾4次接到通知,说报刊亭要“挪”走。不过,也有相当一部分报刊亭主声称,除了7月31日当天的口头通知,此前从未听到相关消息。

        7月25日,《北京日报》《北京晨报》等本地报纸均报道称,在2014年内,北京市将对地铁口、过街天桥等位置的占道早餐车、报刊亭进行清理,腾出挤占的道路空间,同时新式报刊亭也将重新设计,力求与街道风格统一。

        该报道称,在7月25日之前,已有近300座报亭在近期的执法检查中因占道被查,未来一段时间,市政部门将继续协调相关单位,对报刊亭违规占道问题进行处置,且新式报刊亭的设计工作也在酝酿中,新报刊亭还准备采取小型化设计,引入自动售报系统。

        该新闻见报后第七天,朝阳区一些报刊亭就遭遇了不测。据媒体报道,已有72座报刊亭被强制拆除,因为找不到负责单位,损失由亭主自己承担。

        对此,8月10日,朝阳区政府对澎湃新闻回应,他们是根据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办公室《2014年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治理工作方案》工作要求和北京市报刊亭设置规范,依法移改不符合设置规范的报刊亭,其中改、移71处,规范1处,并非拆除。

        朝阳区政府还表示,他们严格按照设施设置标准,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整治:一是对全区所有报刊亭设施进行清洗、粉饰、维修;二是将主要道路上的设施移至非主要路口,清理、调整闲置、把口、占路、占压盲道、占压市政管线等阻碍通行和设置密度同侧小于500米的报刊亭,拆移道路路口、人行天桥等15米范围内影响人流疏散的设施;三是取缔报刊亭亭外经营、私改设施、超范围经营、私自扩大设施面积(敞门经营)、设施附设广告海报等违法行为,并落实报刊亭门前三包制度。

        按照首环办《2014年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治理工作方案》,要求各区在2014年7月底前完成设施治理任务。为此,前期朝阳区相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均与报刊亭经营者进行了积极沟通,大部分报刊亭经营者原则上同意按照报刊亭设置规范将设施进行改、移工作,属地办事处根据报刊亭经营者意愿同社区居委会协商初步确定安置点,以满足报刊亭的购买需求。

        与此同时,朝阳区相关部门也与朝阳区邮电局、北京市报刊亭零售公司及朝阳分公司的负责人进行积极沟通,明确此次报刊亭整治工作原则不是拆,是按照报刊亭设置规范进行移、改,整治的最终目的是让报刊亭设施符合设置规范。

报刊亭主称损失严重 律师称政府有责任赔偿

        这一说法并没有得到报刊亭主和报刊亭零售公司的认可。

        北京市报刊零售公司相关人士向澎湃新闻表示,7月31日凌晨至8月2日凌晨,朝阳区长安街二环、三环沿线共有72个报刊亭被强拆,该公司事后也没有接到任何单位下达的通知,也没有相关单位与其公司联系沟通。

        对于区政府所说的“大部分报刊亭经营者原则上同意”,许多报刊亭主表示,他们之前只是接到通知要整顿,根本没有商量余地。所谓“原则上同意”不知从何而来。

        一些报刊亭主认为,自己也有经营许可证,位置也符合政府要求,却难逃拆除。一位街道办事处负责人曾回复,“这是政府行为。”

        目前,摆在这些报刊亭主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尽可能减少损失。

        林海在离原来报刊亭不远的地方,重新找了一个废弃的报刊亭。他打算暂时先用起来,处理一下库存。他坦言,平时卖杂志报纸收入非常有限,每年7月到9月,他的主要收入来自销售矿泉水和饮料,好的情况下,这笔收入每天能达到500元。

        眼下重新找的地方,人流非常少,根本不能和以前比。这样算下来,这个夏天他要比以前少赚4到5万。

        一位报刊亭开在北三环东路和平东桥附近的王先生也告诉澎湃新闻,他们的报刊亭的确是被迁移,之后迁到附近的和平家园小区里一个隐蔽的地方,经营几天后几乎没有什么生意,如今也已经关门了。一家三口唯一的生活来源也就这么断了。

        据《人民日报》报道,截至2013年10月,全国邮政报刊亭总数为30662个。这些报刊亭解决了不少困难家庭的就业问题。按照全国30662个邮政报刊亭、平均2人经营1个报刊亭计算,直接提供就业岗位6.13万个。

        其中,北京邮政报刊亭近年陆续向社会提供了5000多个就业岗位,其中原报摊人员占30%,下岗人员占20%,残疾人员占10%,劳动改造人员和劳动教养人员占10%。

        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拆除报刊亭的消息也频频传出。

        2010年,南京市玄武区曾试图按照5万元的价格对报刊亭进行赎买,但这一事件遭到市民反对。最终,南京市政府就报亭拆除事件提出了总量不减的处理意见,在规范报亭经营的同时也确认了报亭是“南京一道靓丽风景线和南京民俗文化符号”。

        2012年4月,郑州开始实施“退路进店”工程,短短一个月内拆除全市共计421个报刊亭。郑州也成为一座没有报刊亭的省会级城市。

        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2年底,全国共拆了10468个邮政报刊亭。

        对于报刊亭主的遭遇,朝阳区政府表示,他们可以在符合规定的区域内再次选址,按照原来的程序重新申请。至于具体的个人损失,因为非工作日原因,无法给出确切说法。

        另据朝阳区政府透露,其辖区拥有469个报刊亭,这项工作接下来的情况还要经过商讨。可以确定的是,对不符合规范的报刊亭,他们还要继续进行整顿。

        对此,全国律师协会行政法委员会副主任王才亮认为,政府牵头拆除报刊亭,是有一套法定程序的。

        王才亮称,在拆除报刊亭之前,政府会先做到事实清楚,通过前期调查,排查清楚哪些报刊亭可以拆,哪些不能拆,随后再按照法定程序,与报刊亭主商谈。

        如果该报刊亭属于临时违法建筑或不符合城市规范的建筑,政府此时有权要求报刊亭主自行拆除,如果报刊亭主不自行拆除、也不通过行政诉讼程序进行诉讼,政府才有权强行拆除。

        此外,王才亮还提出,政府有责任对被拆报刊亭主的经济损失进行赔偿。

相关媒体评论

被拆报刊亭是谁的“眼中钉”

光明网

        报刊亭有无存在的必要?这个问题恐怕不能看执法者的偏好。2013年,中国成年国民的纸质图书阅读率连续7年增长,尽管数字化阅读占比则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但报纸阅读率依然居首。即便在很注意市容市貌的发达国家大城市,譬如纽约、巴黎等,报刊亭也是街边随处可寻的风景。

        北京这72座报刊亭,曾经也是大力推崇的文化印迹。据北京市报刊零售公司负责人介绍,报刊亭工程曾3次列入政府为市民办的60件实事。十数年来,这些星星点点的报刊亭,没有惹是生非、没有违法乱纪,反倒是为便捷市民生活、繁荣首都文化,孜孜然风雨兼程。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好好的报刊亭,成了城市管理的肉中刺眼中钉?你说影响市容,其实完全可以升级改造;你说退路还民,其实又不是不能搬迁……至于所谓不影响报刊阅读的昏话,显然“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譬如据统计,河南郑州市报摊撤亭进店后,报刊销量下降了80%。

        退一万步说,这72座报刊亭即便真是非要挪窝,程序正义恐怕不能规避不谈。首先,法理而言,报刊亭的所有权属于北京市邮政管理系统,是国有资产。当年,每个报刊亭的建设成本几万元。目前被强拆了72座报刊亭,国有资产的损失数百万。其次,报刊亭是合法存在,相关部门仅仅口头告知,没有向当事人出示拆除决定、没有书面通知,没有告知救济渠道,这样的执法程序合法吗?再说,报刊亭的命运,事关民生,起码事先要听听市民的想法,听听业主的心声——如今说拆就拆,且还是“半夜鸡叫”式行动,所依何法?

        偌大的北京,找个强拆报刊亭的肇事者,未必是什么难事。只是,这些莫名其妙“被消失”的报刊亭,就必须接受“被消失”的命运?好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十八届四中全会,会议议程就是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相信法律,自然能还强拆报刊亭事件以公平正义。

        

报刊亭不是城市的“粉刺”

北京晨报

        文化需要传承和发展,而这个传承和发展不是虚的,需要各种具体的载体,报刊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报刊就相当于精神世界的血细胞,是负责运送养料的。而报刊亭就是报刊系统的毛细血管,把血管掐断了,血液无法流通,最终组织就会坏死。

        如果说一个人的脸上长了粉刺,不好看之余,生命是不受影响的,可是如果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没有了养分,那么不是如同行尸走肉一般,生命的意义就没有了。为什么我们开导脸上长了粉刺的中学生的时候,可以大谈心灵美,而在管理市容的时候就只顾脸面光鲜?

        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治疗粉刺需要内调外治,如果直接生抠除了留疤没什么效果。治理城市外貌也一样。作为北京市政府的惠民工程的成果之一的报刊亭,当初曾经作为一道亮丽风景引来广泛赞誉,时代变化之下,如果有不适应城市的地方,也应该先调查研究,再广泛征求意见,最后妥善治理。一下拆除,是对广大市民的权益不尊重。

        

拆除报亭岂能运用暴力

人民网官微评论

        北京朝阳区政府回应北京合法报刊亭遭强拆,称是“依法移改”。纵是贴上合法标签,也不能藐视法律程序,更不能使用暴力执法。是否“依法”,不能听凭一面之词,否则自说自话只会让权力更加肆无忌惮!中央要求依法用权,请问@北京朝阳 的法治思维体现在哪里?

        

强拆报刊亭合适吗?显然欠妥

《北京日报》

        强拆报刊亭合适吗?显然欠妥。对一座城市而言,报刊亭既是文化地标,也是文明接口,甚至成为城市记忆的组成部分。从市民角度看,报刊亭既解决了一部分人就业,满足了很多人的阅读需求,还可以承担义务指路、便利饮食、街头监控等角色。作为体现城市亲和力与人文精神的重要指标,作为城市公共建设与便民服务的一部分,报刊亭显然不是可有可无的。

        

城市对报刊亭应存感激之心

参考消息

        报刊亭填补了都市文化的空白,满足了大众的阅读需要,还解决了许多人的饭碗问题,这难道不是对市容、对城市最大的贡献?因为“卫生运动需要”,就弄得市民吃不上早点,因为“市容美观需要”,就弄得市民不方便买到报刊,这显然是一种“惰政”,以清除、取缔代替适当引导、管理,是因噎废食的表现。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