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抗震救灾必须依靠“中国力量”

2014-08-11 10:07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六年之内,青海玉树、云南盈江、四川雅安和甘肃岷县等地先后发生四次大地震,死亡人数少则数十,多则数千,伤者更是数倍于此,损失财产以数百上千亿计。中国因此成为全世界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

        不惟如此,囿于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中国还是世界上少有的、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频发的自然灾害,使中国从古代开始,便形成一套有其特殊性的动员能力。只不过,在政令不畅、国家贫穷和科技落后的时代,这种动员能力聊胜于无。例如1933年岷江上游发生数千人死亡的叠溪大地震,三个不利条件齐碰头,中央和地方无能为力,几乎谈不上有任何救援与监测,震后一个多月,堰塞湖溃坝,又有数千人死亡,外出逃难者不计其数。

        包括地震在内的灾害救援,高效率的组织动员能力永远是第一位的。在灾害救援方面,当今中国的救灾、重建工作,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具效率的,也最能体现“中国力量”。在本次云南鲁甸地震中,中国力量更是得到充分发挥。

        第一、强有力的中央权威作为领导和协调力量。8月3日下午4点半发生地震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4日一早,受习近平总书记委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代表习近平,飞赴灾区,察看灾情,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而就在地震之后10分钟,云南省武警总队官兵已经携带各类物资装备向震中进发。后续的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专业技术人员、医务工作者源源不断开赴灾区……

        这种从中央到地方的反应速度,是政令畅通的标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频繁出现于各灾害现场的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成为救灾主力,他们履行着“保家卫国”中的“保家”重任,无愧于“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第二、国家日益雄厚的财力是物质保证。灾害发生,既使生命财产遭到重大损失,也对灾后重建恢复提出很高的财力要求。从汶川大地震开始,中国政府依靠改革开放积累的雄厚财力,摸索出一套灾后重建的办法。汶川大地震三年后,基本完成灾后重建工作。这一重建效率,堪称奇迹。而这种重建速度的背后,是各个对口援建省市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中央的统一协调能力。

        同时,灾难发生后,家园毁于一旦,容易使生还的灾民陷于绝望,而政府雄厚的财力和重建能力,则使灾民对未来的生活有较为稳定的预期,灾区社会因此不太会产生动荡不安的情况。

        第三、中国日趋强大的工程机械制造能力是技术保证。地震发生后,抢通道路、水电,以及救灾人员奔赴灾区,如果没有现代重型机械,没有足够的运输能力,只能望洋兴叹。同样,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在这方面显示出游刃有余的能力。

        这就是在大灾大难面前中国的力量所在。有的国家实力雄厚,但是政府不能及时调遣力量,灾民往往心生不满,重建道路很漫长;有的国家政府有调遣之力,但是没有足够财力和救援的物质力量,功亏一篑。

        抗击包括地震在内的自然灾害的中国力量,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需要中央科学合理的统一部署,坚定执行救灾决策的地方政府各部门、军队武警、专业技术人员和医务工作者,同时要有足够的财力物力,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才成其为中国力量。

        近几年的历次大灾难证明,中国力量是一种最终的保证力量。善用这一力量,是全体中国人之福。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