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评皮克迪〡之二:为什么说21世纪会是镀金时代?

何帆
2014-09-06 01:16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19世纪的时候,尽管缺乏详尽的数据,但人们还是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收入分配的变化。在《悲惨世界》、《大卫•科波菲尔》、《萌芽》等小说中,我们均能感受到当时的贫富落差。收入分配曾是一流的经济学家关心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从马尔萨斯、李嘉图到马克思,无不关注贫富分化及其对社会可能带来的巨大影响。

        但是,到了20世纪后期,这一问题却渐渐地淡出了经济学家的视野。1954年,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以主席的身份宣读了一篇论文,提出了流传甚广的“库兹涅茨曲线”。根据库兹涅茨的研究,从1913年到1948年,美国收入不平等的程度有所下降。收入最高的10%人口的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从45-50%下降到了30-35%。库兹涅茨据此提出了他的假说。“库兹涅茨”曲线的形状为倒U型:随着经济增长,一开始收入分配会恶化,但渐渐地就会改善。所以,不必担心收入分配,经济增长自己就会解决这一问题:河水会把所有的船都抬高。

        皮克迪利用更长时间的数据对库兹涅茨的研究做了推进。他发现,美国的收入不平等在1913-1948年间的确有了显著的下降,但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之间,收入不平等趋于稳定,没有进一步的下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收入不平等的程度开始增加,到2000年,收入不平等的程度已经回到了1913年的水平。

        皮克迪决定从头研究过去300年以来的收入不平等演变。收入不平等有各种形式,皮克迪最关心的是资本和劳动之间的不平等,因为这一不平等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最大。皮克迪用两个指标刻画资本在收入分配中所占的份额。一是资本所得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二是资本存量与国民收入之比(简称资本/收入比)。一国的国民收入,要么分配给资本,要么分配给劳动,因此需要考察资本所得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如果分配给资本,资本会逐渐积累,因此有必要考察到了某个时点,历史沉淀下来的资本存量到底由多大。

        按照皮克迪的计算,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欧洲的资本/收入比大约为6-7倍,或者更直观地说,欧洲的资本总量相当于6-7年创造出来的国民收入,美国为4-5倍。一战之后,欧美的资本/收入比均开始下降。到20世纪50年代,欧洲的资本/收入比已经降至2-3倍之间,美国则在4倍以下,但之后又开始上升,尤其在欧洲,上升的速度更快。到2000年,欧洲的资本/收入比已经上升到5-6倍之间,且有可能继续上升。按照皮克迪的估计,全球范围内的资本/收入比到21世纪末将达到6.5。这不是库兹涅兹所描述的倒U型曲线,恰恰相反,这是一条U型曲线。如果计算资本所得占国民收入之比,也是一条U型曲线,尽管其变化幅度相对较为和缓一些。

        这跟收入不平等有什么关系呢?资本带来的收入会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少部分富人的手里。富人的储蓄率比穷人更高,富人的钱更多,投资的机会也就更多,富人可以把更多的钱留给自己的子女,他们的子女就会比穷人的子女提前起跑,把和穷人子女的距离拉得更远。如果你是一个靠工资吃饭的人,那就惨了。你的工资增长速度应和你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出)同步增长,这意味着你的工资增长速度注定比经济增长率低(经济增长率包括两个部分,除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还有人口的增长)。

        但是,皮克迪凭什么预测21世纪全球的资本会越来越多呢?长期来看,如果储蓄率提高,资本/收入比将上升。如果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资本/收入比将上升。在皮克迪看来,未来的世界恰好是一个低增长和高储蓄的结合。之所以会出现低增长,主要是因为21世纪人口出生率会出现下降,人口的减少和老化会在很大程度上吞噬掉增长的潜力。皮克迪估计21世纪的为什么储蓄率会较高呢?从历史数据来看,发达国家储蓄率一直稳定在10-12%左右,而且,人口老龄化越是严重,储蓄率相应地也就越高。低增长加上高储蓄,决定了全球的资本/收入比会逐渐提高。

        经济学上讲,资本的投资收益率是递减的,如果资本能够赚到的钱越来越少,那么即使全球的资本多了,也不过是一批凄凄惶惶、无处容身的资本啊。皮克迪承认,从理论上讲,资本回报会递减,但关键在于递减的程度有多快。想象一下,在金融全球化的时代,资本正在周游全球,而且各地都在为吸引投资而互相竞争,与此同时,技术进步会不断带来新的投资机会,一个更可能的结果就是,从长期来看,资本的收益率仍然会较高。这是资本收益率(r)和经济增长率(g)之间的赛跑,遗憾的是,经济增长率很可能跑不赢资本收益率。皮克迪预测,资本的收益率仍然将保持在4-5%左右,而全球增长率将从3.5%逐渐下降到3%,2050-2100年则可能跌至1.5%。

        可是,像1914到1945年之间不是曾经出现过收入不平等程度大幅度下降的现象吗?为什么未来就不会再有奇迹发生呢?皮克迪谈到,这一时期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大幅度下降,不是市场经济自发形成的结果,而是因为受到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首先,战争直接带来的损失。尤其在欧洲战场上,法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损失相当于一年的国民收入,德国的损失相当于一年半的国民收入。但这并非最重要的原因。

        其次,战争带来的政治、社会影响。这方面主要包括:海外资产大幅缩水(由于外国政府革命之后拒绝偿还债务,比如苏联;也由于海外殖民地出现的民族解放运动);战争导致储蓄率急剧下降(富人财富受到冲击,不得不变卖资产度日)。按照皮克迪的估计,这两方面的原因能够解释这一时期收入不平等下降的2/3到3/4。

        第三,二战之后的政策变化,二战之后无论是房产还是股票,价格都处于很低的水平。房产的价格下跌是因为各国普遍实行了房租控制政策,股票价格下跌是因为二战之后国有化风行一时,而且对资本流动、证券交易都有严格的管制。按照皮克迪的估计,这方面的原因能够解释这一时期收入不平等下降的1/4到1/3。皮克迪也谈到,这一时期尽管收入不平等下降得非常显著,但却是资本主义的“安乐死”。这一段历史只是一个特例,很难进行复制。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