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民日报》为什么要开辟“京津冀协同发展”专栏

澎湃新闻记者 李闻莺 见习记者 付珊
2014-08-12 09:48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8月12日的人民日报头版推出京津冀报道。

        6月6日,一场大雨过后,北京天边挂起一道彩虹。

        欣喜的人们未必想到,这道彩虹会成为新闻,图片上了第二天《北京日报》的头版。

        人们更不会想到,两个月后,这事儿还上了《人民日报》。

        当时,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在谈到京津冀环境问题时说,“出个彩虹就上头条,说明来之不易……你说GDP多少,市民没感觉,生态环境才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这是《人民日报》8月8日刊登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高端访谈”中的一段话。也是从这一天起,《人民日报》开辟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专栏。

        一个被形容为“激扬中国梦的伟大实践”重大国家战略,正在各方关注下愈发强劲耀眼。

京津冀协同发展,《人民日报》开专栏 

        8月8日,习近平提出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163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开辟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专栏。

        开篇写得慷慨激昂——重构京津冀,激活环渤海,中国经济“第三极”正在书写新传奇。从珠三角,到长三角,“春天的故事”依次奏响30多年来的时代改革强音……

        截至8月12日,《人民日报》共推出了5篇文章,分别从整体解读、深度观察、高端访谈、生态治理和交通提速五个角度阐释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了这个专题,《人民日报》准备了两个多月。

        一家代表中国主流舆论的媒体,何以在这个时机推出如此密集的报道?从近期一系列与京津冀有关的“大动作”,可看出些端倪。

        8月2日,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在2014崇礼中国城市发展论坛发言时透露,国务院最近成立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及相应办公室,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担任组长。

        这也意味着,今年4月以来的传言终于得到证实。张高丽出身厦门大学计划统计专业,履职经历多与经济相关,又担任过6年的天津市委书记,可以说是非常合适的人选。

        8月6日,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市长黄兴国率领天津党政代表团到北京考察,双方签署了《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进实施重点工作协议》等六项区域合作协议及备忘录。

        时间往前推移,7月31日,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省长张庆伟率领河北党政代表团到北京考察,京冀双方签订了《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等七项协议。

        一周之内,三件大事,京津冀一体化的步伐越来越快。

        但在此前,从“首都圈”到“环渤海经济区”,“从“环京津都市圈”再到“京津冀一体化”, 这一过程却足足走了30多年。

        《人民日报》也在开篇中点出了原因所在。

        “你加一把锁,我勒一道绳”——行政壁垒多,市场分割多,关起门来搞发展多,区域协调顽症常受诟病。”

        “河北的胸膛里跳着北京、天津两颗心脏”,行政区经济与经济区经济的纠结,京津冀感受比谁都深。”

        文章也高度肯定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取得的成绩:“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少了瑜亮情结,少了定位模糊,立足错位共赢,高铁同城时代的京津,全力唱好‘双城记’,带动区域从一群城市变成一个城市群。”

        同一天,《人民日报》在另一篇文章《落子京津冀,改革新棋局》中,京津冀的关联度和所处时代成为论述重点。

        京张联手申奥、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大红门、“动批”外迁……一系列快马加鞭的举动,也说明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在“火候”,可谓“时至势成”。

高端访谈,三地书记都说了大实话

        8月8日的系列文章中,最值得关注的,还要属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和天津市长黄兴国共同参与的高端访谈。

        在这篇6000余字的访谈中,三位书记(市长)的发言互相映照,又讲究实效。

        比如如何跳出一亩三分地。郭金龙说,“非首都核心功能就要疏解、外溢。不能光想着自个儿去吸引,去集聚。”

        周本顺说,“(河北)受益最多,就该担当最大,不能只想从京津得到什么,也要想到京津需要什么。”

        比如京津冀三地的生态压力。郭金龙说,“出个彩虹就上头条,说明来之不易,环境问题真是忽视不得。”

        周本顺说:“河北治理大气污染是用牛劲的,全省关闭大小污染企业8000多家……”

        再比如如何直面“城市病”。郭金龙说,“要坚决设定一个‘人口天花板’,明确人口总量的控制目标。一个科学的办法,是用水资源来设定这个天花板。”

        黄兴国认为,“非首都核心功能的转移,可以到天津,可以到河北,也可以到外地”,主要还是用脚投票。

        我们还能注意到,作为最大的受益者,河北的底气也更足了。

        两个月前,周本顺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坦言,过去是“热脸贴着个冷屁股”,如今三地相互之间协同发展,河北已不是单相思,而是“你有情,我有意,已经形成解不开的三角恋”。

        这次接受《人民日报》访问,周本顺的“胆子”似乎更大了。

        他说,“我们今天讲服务,已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无偿付出,而是把京津的服务需求变成河北的服务产业。河北人,要在服务京津过程中赚钱、发展。”

        北京的“姿态”也放低了。

        对于相对滞后的生态补偿,郭金龙承认,目前还是分灶吃饭,财税制度立足于分区域的分税制。但他也表示,中央已经下了决心,有信心解决。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环境和交通显然是三地“共进退”的大问题。

        这也就不难理解,在开篇之后的第一个周一,也就是8月11日,人民日报头版推出生态篇《京津冀•呵护生命共同体》。

        从蓝天白云到碧波清流,京津冀的生态治理正走向深入。三地协调发展的未来,也像文章在形容生态环境时所说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拨云见日,共筑彩虹。”

        紧接着,8月12日,《京津冀•谋篇起笔“大交通”》推出。“断头路”、“瓶颈路”、“条条大路过北京”的“单中心加放射格局”……改变三地交通的不畅现状,也正是实现京津冀协调发展的突破口。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