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观《邓小平》|从党史第二卷,看历史转折中的胡耀邦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王欢
2014-08-20 09:33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历史转折的邓小平》中胡耀邦剧照。

        正在热播的《历史转中折的邓小平》(下称《邓小平》)一剧中,有一个颇受人关注的角色——胡耀邦。

        他的名字在第二集里面就有提到,不过真正现身是在第五集,1977年7月16日召开的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当时,胡耀邦的身份是中央党校副校长。

        8月9日,央视新闻对该剧进行推介时提到,这是“影视剧作品首现胡耀邦、华国锋”,并介绍“邓小平鼓励胡耀邦针对‘两个凡是’问题发表文章,胡耀邦签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据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此前报道,这并非是胡耀邦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影视剧银幕上,但却是电视作品中首现赴中央工作后的胡耀邦。

        2011年1月,《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出版发行。该书记述了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段历史。在这段历史时期中,胡耀邦长期在中央各单位工作。

        中共党史二卷和《邓小平》剧集中所记述年份重合的部分为1976年到1978年,党史称这段时间为“在徘徊中前进和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

        “历史转折”时期,“党史”中胡耀邦的角色是怎样的呢?

主持中央党校工作,办《理论动态》讨论根本性问题

        公开资料显示,1975年到1978年间,胡耀邦曾历任中国科学院负责人、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央组织部部长。

        1975年,胡耀邦在担任中科院负责人时,贯彻邓小平全面整顿的方针,领导起草了《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的汇报提纲。

        据中共党史二卷记载,1976年4月,天安门事件后,“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进一步升级。

        胡耀邦也因为在中科院的改革,和万里、张爱萍、周荣鑫一起,被说成是邓小平的“四大金刚”,成为“四人帮”在各单位“上挂下联”、进行批判的重点人物。

        1976年10月6日,“四人帮”被隔离审查。

        党史记载,在“四人帮”刚被粉碎时,党内一批老同志就向中央明确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党史中提到的第一位“老同志”就是胡耀邦。

        1976年10月12日,胡耀邦托人给叶剑英和华国锋带去口信:“现在我们的事业面临着中兴,中兴伟业,人心为上。什么是人心?停止批邓、人心大顺;冤案一理,人心大喜;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

        10月18日,陈云通过李先念向党中央转达了他对今后工作的几点意见。叶剑英、李先念等人在不同场合呼吁,要求邓小平早日出来工作。

        然而在1977年2月,《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和《解放军报》发表题为《学好文件抓住纲》的社论,公开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方针,即著名的“两个凡是”。

        这一方针的推行,使得为天安门事件平反和邓小平恢复工作这两个问题的解决遇到了障碍。

        其后,邓小平公开批评“两个凡是”,并提出应“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党史中对胡耀邦在这一历史时期表现的刻画不惜笔墨。

        党史二卷提到,中央党校在胡耀邦主持工作后,立即出现了对一些根本性的理论问题敢于探讨的风气。

        胡耀邦明确提出,要把被林彪、“四人帮”搞颠倒了的思想是非、理论是非、路线是非再颠倒过来。

        1977年,胡耀邦精心指导和创办了一份供省、军级以上领导干部和理论工作部门参阅的内部刊物《理论动态》。

        该刊创刊第一期发表的文章,就以《“继续革命”问题的探讨》为题,对仍被视为不容置疑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提出了不同意见。之后,《理论动态》继续就一些重大问题组织文章,为澄清多年来存在的理论混乱,新辟了一个活跃的阵地。

任中组部长,推动平反冤假错案

        1977年7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举行,会议作出了重新恢复邓小平职务的决定,邓小平担任党政军领导职务。

        同年8月,党的十一大召开。十一大政治报告宣布,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

        在党的十一大期间,就有老同志在会上提出:有些干部被审查的时间拖的太久了,长期不分配工作,得不要组织关怀,建议中央抓紧检查一下,中央组织部的工作要好好加以整顿。

        1977年10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胡耀邦主持撰写的《把“四人帮”颠倒了的干部路线是非纠正过来》一文,批评有些管干部工作的负责人很不得力,呼吁各级组织部门“要敢于冲破阻力,一切强加给干部的诬蔑不实之词一定要推倒,颠倒的干部路线是非也一定要纠正”。

        胡耀邦的这篇文章引发讨论效应。

        据党史记载,文章发表后,立刻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称赞。但也有一些人认为文章“与中央的精神不符”,甚至说“这篇文章是大毒草,现在不批,将来也要批”。

        这种情况激起许多干部的义愤,几位老同志把广大干部对中组部的批评意见通过人民日报社向中央政治局常委作了反映。

        11月27日,《人民日报》又发表题为《毛主席的干部政策必须认真落实》的评论员文章,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的原则是有错必纠,部分错了,部分纠正;全部错了,全部纠正。

        12月10日,党中央对中组部的领导成员作出调整,任命胡耀邦为中组部长。胡耀邦到任后,遵照党的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立刻大力推动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工作。

        党史记载这一时期的历史时,提到在胡耀邦任中组部长、复查“薄一波等六十一人叛徒集团”等重大错案时,遇到了中央专案领导小组的反对。胡耀邦决定,即使中央专案组不提供材料也要复查,从头查起。

        此外,胡耀邦还在中组部创办了一份内部刊物《组工通讯》。

        这份刊物创办后,相继发表了《抓紧落实党的干部政策》、《认真清理被指控为“恶攻”的案件》、《“四清”中的错案也应纠正》等一系列观点鲜明的文章,其中多篇被《人民日报》转载,受到党内外的重视。

        党史评价,这些文章虽然是从一些具体案例问题说起,但实际针对的是“两个凡是”的思想禁区。这既是对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工作的有力推动,也是对邓小平大力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有力呼应。

审阅定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

        随着各个领域拨乱反正的开展,澄清思想混乱势在必行。

        对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首先是在中央党校进行的。

        1977年10月5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办好各级党校的决定》中指出,“要提倡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学风”。10月9日,叶剑英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作《坚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的讲话。

        根据叶剑英提出的要求,中央党校开学后,决定把研究“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历史作为中共党史课的主要内容,组织800多名来校学习的高中级干部集中讨论“文化大革命”以来党的历史。

        这次讨论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究竟以什么为标准来认识和判定历史是非。

        为此,在胡耀邦的指导下,从1977年12月开始酝酿、翌年4月形成的一份研究党史的文件中,明确提出两条指导原则:一是应当完整地准确地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二是应当以实践为检验真理、辨别路线是非的标准。

        在这两条原则的启发下,有些学员开始对“文革”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提出质疑。有些学员仍然认为,评价“文化大革命”还是要依据党的九大、十大、十一大文件的精神。

        于是,一些理论工作者开始酝酿,就检验真理标准问题撰写文章,澄清在这个问题上的模糊认识。

        1978年3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一篇题为《标准只有一个》的思想评论,明确提出:“真理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社会实践。”

        1978年4月,《光明日报》编辑部准备将他们早已收到、几经修改的一篇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哲学专刊上发表。

        该报负责人看到文章清样后,意识到这一论题的现实意义,决定委托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的同志帮助作进一步修改,准备作为重要文章在报纸头版发表。

        文章在修改过程中将标题改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文章最后由胡耀邦审阅定稿。1978年5月10日,文章首先在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上刊发。5月11日,以“本报特约评论员”名义在《光明日报》头版发表,新华社当天发了通稿。12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以及《解放日报》等全文转载;13日,又有多家省报转载。

        到5月底,全国先后有30多家报纸刊登了这篇文章。由此,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国展开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