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罗青:城市是怎么成为艺术中心的

罗青
2014-08-15 02:12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编者按】

        城市的美术馆、博物馆,最集中地体现了这个城市的文艺特征。台湾地区著名画家、诗人罗青,不仅是位优秀的文艺创作者,还是一名出色的文艺观察家。对一个城市的文化运作,尤其是城市的美术馆如何运营,罗青老师有着深入的观察和思考。

        罗青1948年出生,1949年抵达台湾。现任东大书局沧海美术丛书主编,明道大学英语系讲座教授兼艺文中心主任,美国圣路易华盛顿大学及上海大学客座教授。其多幅画作为大英博物馆、柏林国家美术馆、中国美术馆等处收藏。

        以下是罗青老师在“笑望书读书会”上的分享。

2013年10月27日,上海,一名市民在陆家嘴中心绿地观看用废弃电脑主机创作的艺术作品“山色”。  鲁海涛 澎湃资料 

        艺术不同于一般民俗,它的门槛比较高,因为要欣赏,要理解,要参与,这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

        在21世纪后半段,我们基本会进入后工业社会。所谓后工业社会,不同于工业社会的资本生产,其最大的特点是:知识就是资本。也就是说,生产的机器,也是生产的产品,还是生产产品的原料。最后,人们在消费知识的同时,仍然需要知识。这就是文化创意产业。这在我们的社会已经部分实现了,可大部分人还没注意到。

文创中心:从巴黎到纽约

        一般认为,当瓦特发明蒸汽机,从而带来工业革命之后,真正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巴黎发端。因此直到现在,我们仍将巴黎视作世界艺术之都。法国名作家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任法国文化部长时,拨了巨款,向世界的艺术家宣传蒙娜丽莎。曾经有人质疑他,蒙娜丽莎已经十分出名,为何还要如此宣传?他说,因为还有很多婴儿不知道。这正说明了文化艺术产业的重要性。

        在我年轻时,很多朋友都跑到巴黎去,只为了证明自己是艺术家。这是城市发展的经典案例。

        对于巴黎来说,100年之中,在巴黎产生的天才是有限的,但如果能吸取全世界的天才,那么这些天才就用不完。所以,虽然很多艺术家汇聚在巴黎,但他们大多数是外国人,例如毕加索是西班牙人,等等。而一旦巴黎成为艺术之都,就连小裁缝都能赚大钱了。简单来讲,在艺术的金字塔上,最顶尖的美术馆、艺术家等活跃起来之后,底端的产业,如服装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等,也都跟着提升起来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纽约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几乎可以跟巴黎相抗衡。那么,纽约又是如何经营的呢?

        纽约当时在美国的地位,与深圳过去在中国的地位是一样的,只有金钱、没有文化。当时,看戏、买画要到芝加哥,一些美国的艺术家都跑到芝加哥去卖画。作为一个典型的民主国家,在美国,只有符合一般大众口味,一件事情才能成功,例如美式足球。

        美国的美术馆基本上都是私人的,例如,我们看到的美国最有名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芝加哥美术馆(Art Institute of Chicago),完全都是私人的。

        当时负责芝加哥美术馆的是一个画廊老板,他劝美国的阔太太们,去巴黎买一种新的画派——即毕加索、马蒂斯等人的画。而当时毕加索、马蒂斯在巴黎没有市场,不被认可。后来,该馆长决定给这些画做个展览,可第二天就被董事会否决了,理由竟然是,芝加哥美术馆是一个非常有尊严的、有品位的美术馆,不能展览这些不入流的作品。

        于是,洛克菲勒等藏画人便集合起来,在纽约重新办了一个美术馆,即今天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The Museum of Modern Art,简称MOMA)。该美术馆一经成立,便吸引了欧洲所有的流浪艺术家。美国就此迅速取代巴黎,成为新的世界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心。

        世界上能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只有很少的几个城市。纽约兴盛了大约有40年,一直到1995年纽约股市大崩盘,英国顺势起来,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就是那个时候盖的。

        就最近10年来说,英国成长为世界创意产业最兴盛的地方之一。据德国一个机构的统计,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创意产业聚集地,第二是英国,第三是瑞士和德国。法国巴黎已远远落后了。

        现在全世界都在找第四个艺术创意产业中心,很多人推测会是上海或北京,这就要看北京和上海能不能出现人才,是否有这个远见。有远见者,就像美国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第一任馆长阿弗烈德·巴尔(Alfred H. Barr, Jr),他从24岁任馆长直至去世,几乎一手撑起了整个纽约的艺术产业。

        日本的东京,在20世纪80年代有机会成为艺术中心,但因为日本人非常排外,因此失去了机会;到90年代,台湾地区也有机会的,但当时台湾内部政局混乱,所以失去了这样的机会。

        我们现在再看上海,要把这个大的宏观的地图放在脑袋里。

海派文化与商业化操作模式

        目前优秀的海派画家被严重忽视。我认为,吴友如是最早的都会画家和科技画家,是中国第一个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画家。曾建议上海世博会将吴友如在《点石斋画报》中所画的潜水艇、火车之类的画作收集起来。

        有人感慨,自大陆改革开放以来,金钱至上的观念,让人们忽视了自己的宝贵文化。但我认为,即便从物质的角度讲,海派文化也是一块可以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金矿,只是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在伦敦泰特现代博物馆,有一幅画作是其镇馆之宝,描绘了风雨中一辆火车飞驰而来的场景。自瓦特发明蒸汽机以来,火车便成为由工业革命带来的历史变革中最重要的标志。而在中国,能将重要历史转折点通过艺术的方式传世的,只有上海的画家。因此,海派画家的作品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艺术瑰宝。

        或许西方在艺术方面的商业化操作模式,对我们会有所助益。比如美国纽约的大都会美术馆的商业化运作过程。大都会美术馆的一楼是小卖部,地下一楼为餐厅,可以说,最好的位置都用来做生意了。

        在一楼与地下一楼的夹层间,有间十分豪华的餐厅,是大都会美术馆之友的所在地。这是一个收藏家俱乐部,凡是入会的会员都要经过审查,除了要交60万美元的会费外(这笔会费用来补贴美术馆的日常运作),每个会员都还要有一定量的藏品。

        那么,会员能从这一俱乐部得到什么回报呢?事实上,这是一个类似内部股票交易的组织。会员可提前获知美术馆未来五年的展览计划,展览目录中,有些画是需要向其他美术馆或博物馆借的,有些是需要向私人收藏家购买的。然后俱乐部成员根据目录将那些需要购买的画先买下来,此时由于未作宣传,画作的价格比较低,等到展览时,成员再将画作捐给或借给大都会美术馆。

        这一做法,实际会产生四赢的效应:一、美术馆不用花很多钱就能得到非常好的作品;二、收藏家可以提前购买好画,借助美术馆的展览效应,获得丰厚收益;三、美术馆的学者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研究尚未出名的好画,获封各类奖项;四、美术馆通过展览可以进行很好的大众美术教育。

        前不久,大都会美术馆有个非常好的案例。著名画家王季迁先生收有一幅非常好的作品《溪岸图》,大都会美术馆顾问、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史讲座教授方文看中了这幅作品,便向美术馆推荐。于是方文联系了自己的妹夫,由他的企业——德州一家大型化学厂——出资购买,之后再捐赠给美术馆。这个交易的关键性运作在于,在提前签署捐赠合同时,并未写明日期。也就是说,当此画在美术馆展览时,持有者还未正式捐赠,只是承诺捐赠。这样做的好处是,首先,美术馆白白得到一幅好画,获得了好的名声;其次,企业以低价购买画作,在展览之后再进行捐赠时,画作价格已比原价高出很多,这不仅可为企业免除很大一部分税务,还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社会形象。

        再回想我们中国的博物馆或美术馆,在这方面还很落后,这些西方先进的艺术市场的运作模式可为我们所借鉴。由此也可见,纽约超越巴黎,成为世界艺术中心,并不是一个偶然。

        (本文根据报告者2014年2月受笑望书读书会所邀而做的分享内容整理,未经报告者审定。感谢“笑望书读书会”何采桐、马祥军、史美林、胡天翼的采访记录)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