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内思想周报 | 医患之争中媒体边界何在

澎湃新闻记者 周哲 张博
2014-08-18 14:43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医患之争中的媒体边界
        本周“湘潭产妇之死”这一新闻事件,再度将医患矛盾带入舆论热点。这一新闻之所以引发大规模讨论,大约在于它在舆论场上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反复,切中国人多个敏感神经。
        整个事件自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抒情报道发端:描绘孕妇的惨状与医院的不作为。但很快有评论员指出:孕妇死因为死亡率极高的“羊水栓塞,加之男方家属在得知病情后,出于怕影响生二胎的考虑,没有及时在手术通知单上签字,应担负孕妇死亡的主要责任。
        这个直指家属愚昧的版本瞬间翻转了舆论,这件事的网络版本变成了“恶婆婆与无能丈夫害死孕妇”的故事,激起了更大范围内的愤慨。然而进一步的事实证明,家属只是表露了一些犹豫情绪,在实际的医疗程序上并无过错。
        知名网络“辟谣”人士@破破的桥 评论:“以前媒体只消费医生一次,现在变为消费医生和病人各一次。”
        在专业化程度极高的时代,略具专业知识的记者在一件公共事件上的判断力,与毫无专业素养的记者相差可能并不大。互联网对于信息的易于获得性,使得所有不完整信息都可能自成逻辑,并快速传播。@破破的桥进一步认为,要求记者与评论员专业已不现实,这一类医闹问题最好交给第三方专业机构来裁决。
        媒体对于公共事件应该恪守何种专业守则,公共讨论在多大程度上能推动相关议题的进步,由此成为这一事件引发的深度思考。

林毅夫长文回应张维迎:中国的问题要自己提出解决办法
        7月初,在韦森主办的杨小凯逝世十周年追思会上,围绕着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作为,张维迎与林毅夫爆发尖锐争论。8月13日,林毅夫再度发表长文,驳斥张维迎并系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张维迎(左),林毅夫(右)。

        林毅夫整个文章透露出总结“中国经验”的强烈意愿,在回顾了自己与张维迎“国企是否全盘私有化”和与杨小凯的“制度建设与经济建设孰先孰后”的争执后,林毅夫总结了自己的观点:渐进双轨的改革是局限条件下的最优。他感慨:“我不主张回到斯密的观点,而主张回到斯密研究问题的方法——研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

        此一文章,或可看作林毅夫近年来不断“左转”,最终确立大政府观点的宣言之作。
        此外,政策派经济学家华生最近也发文纪念杨小凯,他在文中说“小凯的个别观点也许偏激,但思想方法并不偏激”。对于林张之争,华生评论道:“毅夫讲政府做的95%都是对的,否则中国没那么大成就,恐是他在世行时看到不争气的发展中国家太多了。我觉得对70%就不错了。维迎总说市场万能政府最好别干啥事,恐是因他从没离开过政府附属单位,衣食不愁话语有平台,不知我等体制外的众人生存的难处。”

即使经济繁荣,晚期中华帝国也产生不了资本主义
        赵鼎新在《学术月刊》7月号刊发的文章《加州学派与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近期在网络引起讨论。
        在回溯了2002年左右彭慕兰与黄宗智对于明清之际中国江南经济发展模式的争论后,赵鼎新认为,二人虽观点各异,但实质都纠结于人口与经济这一影响中国经济模式的细节指标。赵鼎新的观点是:中国有市场经济而无工业资本主义,其深层原因在政治与意识形态层面。从竞争性的多国体系的延续到独立和半独立城市的出现,到天主教世界的分崩离析以及私人利益为导向的工具理性的价值化,这些工业资本主义崛起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在中国的深层历史结构中皆无诞生的可能。而只有在这些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经济/人口”以及地理区位因素才可能发挥作用。明清历史的运行模式依旧依循帝国体制与儒家意识形态的这一框架,其经济规模的膨胀只能称之为“繁荣”,而绝对带不来现代资本主义意义上的“发展”。
        赵鼎新近年的工作重心,是以社会理论解释宏观历史问题。在对于“晚期中华帝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资本主义”这一重要问题的回应中,他更偏重于国家建构、政教关系、意识形态等结构性要素的分析。
左一为赵鼎新。

教皇方济各飞越中国领空,问候电报发送失败

        8月14日,罗马天主教皇方济各抵达韩国访问。当其乘坐的专机飞越中国领空时,方济各按照教廷礼仪,向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和中国人民发送了问候电报。
        据路透社报道,教皇方济各在电文中说,进入中国上空之际,向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中国人民送上良好祝愿,祈求和平。之前,教皇约翰-保罗二世由于北京与梵蒂冈之间令人担忧的关系而被拒绝飞越中国领空。这是教皇出访亚洲时首次获准经过中国领空。

        不过,据法新社8月15日报道,梵蒂冈官员15日承认,中国领导人没有收到教皇方济各一世在飞越中国领空时发出的前所未有的祝福信息,并将这一失误归咎于技术问题。

        中梵关系于1952年断交。梵蒂冈至今仍同台湾保持“外交关系”。长期研究梵蒂冈外交的浙江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孔陈焱13日对《环球时报》说,教皇获准飞越中国领空并向中国领导人发送问候是中梵关系的一个积极进展,但中国和梵蒂冈正式复交仍需时日。中梵关系目前主要存在三大障碍:主教任命、台湾问题和“封圣”问题。

习近平对邓小平道路、理念、情感三认可

        8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微信公众号“学习小组”发布文章《习近平对邓小平的“三个认可”》,署名秋白。其编者按认为,理解习近平对邓小平的评价与看法,就可以理解当前和未来中国的走向。
        文章指出,第一个认可是道路认可。履新之后不到一个月,习近平即“重走南巡路”,像邓小平“南巡”为改革开言路,习近平此行也为接下来的重拳反腐等全面深改定了基调。
        第二是理念认可。作者认为,习近平关于“前后三十年”的关系判断——“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与邓小平对“姓资姓社”的论断相近。习近平对毛泽东的评价也与邓小平所说的“毛泽东同志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理念一致。
        第三是情感认可。文章提到习近平曾表示“要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情怀感。他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以及“我要再一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个口号”,该口号由邓小平在“南巡”中提出。“认可与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