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公募基金首次主动清盘,投资人十问退市基金

澎湃新闻记者 施颖楠
2014-08-18 18:01
来源:澎湃新闻
牛市点线面 >
字号

最近的基金市场“退意”正酣。

        最近的基金市场“退意”正酣。

        8月16日,汇添富基金发布公告称,旗下汇添富短期理财28天基金拟终止运作,这将成为中国公募行业主动退市的首例基金。

        截止今年第二季度,汇添富短期理财28天规模为1.34亿,是一只标准的迷你基金。

        从业绩来看,汇添富短期理财28天处于同类产品的中上游水平。截至8月11日,A类和B类自成立以来总回报分别为7.53%和7.98%,自成立以来的万份基金单位收益分别为727元、769元,均为基金持有人赚得了跑赢业绩比较基准的正回报。

        汇添富方面表示,此次主动关闭28天基金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首先,虽然理财28天基金的规模远在警戒线之上,但是确属于“迷你基金”之列,从维护基金持有人利益和角度出发,公司决定关闭该基金;第二、汇添富最初推出理财28天产品原本是为了方便投资者安排投资周期(28天为4周),但在实际运作中发现较早推出的理财30天产品更契合投资者的申赎习惯,而这两款产品的期限较为接近,因此选择关闭28天产品来更好地节约资源。

        事实上,汇添富短期理财28天只能是境内公募基金行业主动退市首例。此前的8月7日,大成基金旗下子公司大成国际资产管理管理公司决定终止旗下两只在港上市的ETF基金——大成中证香港中资民企ETF和大成中证香港中资央企ETF。而稍早前的2013年,汇丰控股(0005.HK)旗下的四只ETF基金(汇丰MSCI金龙、汇丰MSCI香港、汇丰MSCI 中国及汇丰MSCI台湾)早已主动在香港退市了。

        对于迷你基金退市的监管态度和市场影响,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了数位业内人士,试图通过“十问”解构基金退市这件事的“前世今生”。

        

        1.什么是迷你基金?

        迷你基金并非一种官方分类方式,指的是基金的规模大小。通常来看,2亿元,是偏股型基金成立的底线,业内习惯将规模在2亿元以下的,都称为迷你基金。

        2.证监会对迷你基金怎么看?

        一般来说,证监会对基金规模的“容忍度”低于2亿。根据现行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开放式基金在基金合同生效后,连续2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在定期报告中予以披露;连续60个工作日出现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向中国证监会报告并提出解决方案,如转换运作方式、与其他基金合并或者终止基金合同等,并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进行表决。

        但也有例外,比如该办法就规定,发起式基金(编注:基金管理人在募集基金时,使用公司股东资金、公司固有资金、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或者基金经理等人员资金认购基金的金额不少于1000万元人民币,且持有期限不少于3年)的基金合同生效三年后,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两亿元的,基金合同自动终止。

        3.市场现有的迷你基金,多是什么类型的?

        在经历2008年至今的熊市后,离开成立时的底线,逼近清盘的迷你基金正在渐渐增多。WIND数据显示,截止今年二季度末,共有130只基金资产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清盘线,比去年底的69只增多了近一倍,数量占比也从去年底的4.46%上升到7.5%;同时约有500只基金低于成立门槛2亿元,占比则将近3成。

        此其中,短期理财债基、QDII基金和部分表现差的股票型基金是重灾区。截至二季度末,市场共有115只短期理财型债基(A、B、C类分开计算),其中规模低于2亿元的有56只,低于5000万元的30只。

        4.迷你基金为什么这么“不争气”?

        济安金信副总经理王群航对澎湃新闻记者指出,迷你基金之所以规模很小,通常是基金业绩不好,投资者不愿意申购。而业绩不好,通常由四方面原因导致:基金公司管理能力差、基金经理管理能力差、市场不好、产品本身的设计已经不合时宜。

        王群航称,短期理财债基之所以普遍“迷你”,则主要是因为产品设计不合时宜。到2013年二季度末,各类基金中,与基金成立之时对比,净赎回规模最高的就是短期理财债基,这一面世仅一年的创新产品,迅速遭遇市场不认可,说明产品设计存在问题。

        往前看,2011年,银监会正式叫停30天以内的银行短期理财产品,庞大的理财需求处于服务的真空状态。瞅准空当,2012年5月9日,首批短期理财基金汇添富理财30天债券基金和华安月月鑫短期理财债基问世,前者募集244.42亿元,后者182.22亿元,而随后由工银瑞信推出的7天理财基金首募规模接近400亿元,创下近几年来基金首募规模的新高。

        但市场迅速发现,短期理财债基的收益率和货币基金相比并无明显优势,甚至更差,却需要忍受少则7天多则三个月的封闭期,流动性毫无优势,遂逐渐被市场“遗弃”。

        5.迷你基金是“害虫”吗?

        对基金公司来说,小基金依然占用人力、后台、渠道等资源,这对基金公司的资源优化配置带来了影响;对投资者而言,相比其他规模较大的基金,迷你基金可能会面临相对较高的运营费用和单位交易成本,如一些小基金往往换手率较高,带来了单位交易成本的增加;而对整体行业而言,迷你基金的僵而不死也固化了行业的创新发展。

        6.迷你基金可以有哪些出路?

        过去,基金公司往往通过找“帮忙资金”申购迷你基金以化解清盘危机,但是随着迷你基金越来越多,基金公司的负担也日益沉重。

        证监会给出转型(转换运作方式)、与其他基金合并或者退市(终止基金合同)三个方向。由于退市通常有损公司声誉,合并的技术难度高,“转型”是最主流的出路。2013年11月19日,华安基金公司发布公告,其旗下的短期理财型基金“双月鑫”转型为“月安鑫”的议案获得了参加大会的基金份额持有者的全票通过,成为市场上首只转型基金,此后掀起了一阵迷你基金转型潮。但必须注意的是,转型并不意味着基金业绩就会好起来。

        7.一只基金决定退市,都有哪些程序要走?

        未来汇添富短期理财28天基金要走完退市全部流程还有四个步骤,即通过现场方式召开持有人大会;对通过的持有人大会决议进行备案;获得监管备案确认函,并对生效的持有人大会决议进行公告;最终实施基金合同终止方案。

        上述流程中第一步约需要30个工作日,第二步约需要20个工作日,其后两步骤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上述安排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和《汇添富理财28天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合同》的有关规定”做出的安排。而算上事前沟通以及发布召开持有人大会公告,上述流程亦很可能是未来基金主动退市的范本流程。

        8. 这样会损害持有人利益吗?

        退市不等于血本无归,基金资金托管在银行,清盘会按照实际净值将资金返还给投资者。

        按照汇添富的公告,在通过终止该基金的议案在持有人大会决议生效并公告前,基金仍按照《基金合同》约定的运作方式进行运作,在到期日,基金份额持有人可提出赎回申请。

        而议案通过后,基金即进入清算程序,6个月内,基金财产清算小组将完成对基金财产的估值和变现。在基金财产清算后的全部剩余资产中,扣除基金财产清算费用(本基金清算费用由基金管理人代为支付)、交纳所欠税款并清偿基金债务后,按未付累计收益结转后的基金份额持有人持有的基金份额比例进行分配。

        9.基金清算的费用由谁来出?

        以汇添富这只基金为例,按照《基金合同》的规定,清算费用应由基金财产清算小组优先从基金财产中支付。不过,汇添富表示,考虑到本基金清算的实际情况,从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的角度出发,本基金的清算费用将由基金管理人代为支付。

        王群航指出,这一做法值得推广。否则,如果大机构资金在下一赎回日将基金悉数赎回,而未赎回的小散就得以剩余的基金资产一力承担巨额的清算费用,将损害持有人利益。

        10.未来会有更多迷你基金退市吗?

        在欧美市场,基金退市是已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以美国为例,每年合并或者清盘的开放式基金约为5%。美国投资公司协会年报显示,在过去的十多年间(2003—2013),美国每年清盘的基金平均达到282只/年,合并的基金达279只/年。可以说,顺畅的退出机制建立为国外基金行业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只是在中国基金业,此前还没有公司敢迈出这一步。

        王群航认为,由于市场上的短期理财债基均为持有者获得正收益,清盘并未损害持有人利益,因此在汇添富的示范效应之下,未来将有更多迷你的短期理财债基走上效仿的道路。但如果是权益类迷你基金,净值在面值以下,亏损的持有者对于“业绩不好就撒手不管”的抵触情绪将会很大,此类基金的清盘要三思而后行,想必效仿者寥寥。

规模倒数前十基金

来源:数据截至8月15日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