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寻找邓小平前妻张锡瑗墓

林夏
2014-08-19 14:28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8月16日下午,阴天,天空中飘着轻细的雨丝。我漫步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整洁的道路上,只为寻找一名烈士的墓地。这位烈士名叫张锡瑗,她在1929年去世时仅有22岁。

摆放有鲜花的张锡瑗墓。    澎湃新闻  孙湛  图

 邓小平的第一次婚姻

        今年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伴随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热播,邓小平与夫人卓琳风雨同舟、相濡以沫的故事情节也为大众津津乐道。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邓小平人生第一次短暂的婚姻却鲜为人知。

        张锡瑗,1907年生于河北省房山县良乡镇。父亲张镜海,曾任方山县良乡火车站站长,参加过“二七”大罢工。张锡瑗在原直隶省保定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读书,1925年到北京深造,认识了李大钊、赵世炎等党的早期重要领导人,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到苏联中山大学学习。

        张锡瑗在中山大学的俄文名叫“多加多娃”,她被分配在共青团第七小组,而邓小平是当时这个小组的组长,年龄比张锡瑗大3岁,比她晚2个月来到莫斯科,两人因此而相知相熟。

        1927年,邓小平因革命需要而回国到武汉,任党中央秘书。此后不久,张锡瑗回国后也到了武汉,在党中央秘书处工作。随着党中央迁往上海,二人也同往上海,张锡瑗就在邓小平下属的秘书处工作。1928年初,二人正式结婚,当时邓小平24岁,张锡瑗21岁。

        邓小平的女儿毛毛后来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写道:“为了庆祝这对年轻的革命者喜结良缘,中央的同志们特地在上海广西中路一个叫聚丰园的四川馆子办了酒席。周恩来、邓颖超、李维汉、王若飞等在中央的大部分人都参加了,共有三十多人。”

        婚后,邓小平与张锡瑗的感情一直很好。那时,邓小平夫妇与周恩来夫妇住在一起,周恩来和邓颖超住在楼上,邓小平与张锡瑗住在楼下。邓颖超回忆道,那时候,常常听到楼下那小两口又说又笑。当毛毛向父亲邓小平询问时,邓小平说:“那时候都是年轻人,当然又说又笑!”

        1929年爆发了蒋桂战争,中国共产党抓住时机,决定在混乱的广西发展党的武装力量。这年夏天, 中央决定邓小平以中央代表身份去领导广西地区的革命斗争,当时张锡瑗已经怀有身孕。

        1930年1月,邓小平从广西回到上海,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汇报广西的工作。忙完公务后,邓小平赶紧去医院看望正待分娩的妻子,谁知张锡瑗出现难产,得了产褥热,几天之后便不幸去世,最终孩子也没保住。      

张锡瑗埋骨龙华烈士陵园

        1931年5月,邓小平再次从广西回上海时,带着弟弟邓垦到江湾公墓去看了张锡瑗的墓。1949年上海解放后,邓小平一进城就去寻找张锡瑗的墓地。因为战乱,日本人又在江湾公墓那里动土修机场,许多烈士的墓地都找不到了。

        后来,在当时埋葬张锡瑗的中共中央工作人员李强的帮助下,邓小平终于找到了张锡瑗的墓地。而当邓小平、卓琳夫妇二人一起前去查看时,发现那里已遭水淹。于是邓小平叫人把张锡瑗的遗骨取出来,放在一个小棺木中,和当时找到的苏兆征烈士的遗骨一起,安放在邓小平在上海居住的励志社的楼下。

        不久,邓小平就根据中央的命令离开上海,率军挥戈进军大西南。张锡瑗和苏兆征的棺木,一直存放在上海励志社旧址,最后于1969年被安葬在上海烈士陵园(现已更名为龙华烈士陵园)。

龙华烈士陵园大门,邓小平题写园名。

        龙华烈士陵园,东临古刹龙华寺,和龙华古塔隔路相望。陵园的前身是辟建于1928年的血华公园。1952年,上海市工务局园场管理处接管整修,5月1日对外开放,改名龙华公园。

        1950年,龙华地区挖掘出“龙华二十四烈士遗骸”后,老一辈革命家就萌发了在此建立龙华烈士陵园以告慰先烈的心愿。1983年12月,赵世炎烈士夫人夏之栩来上海龙华后,上书中央建议修建龙华烈士陵园,邓小平当月14日批示。次年2月,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报送了《关于筹建龙华烈士陵园的请示》和《关于龙华烈士陵园总体设计方案的请示报告》。

        中央4月14日批示同意。1987年,当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将筹建龙华烈士陵园的工作列入议事日程。1988年1月,国务院批准“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10月,江泽民为龙华烈士陵园纪念碑题写“丹心碧血为人民”,邓小平为龙华烈士陵园题写园名,1991年2月,陈云为龙华烈士纪念馆题写馆名。

        199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根据国务院批示,批准上海市烈士陵园迁入龙华烈士陵园一并建设,建成的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依此批示,龙华烈士陵园建设工程于1994年5月27日开工,1995年4月5日完成土建工程,7月1日对社会开放,其纪念馆于1997年5月28日开馆。        

寻找张锡瑗墓

        走进龙华烈士陵园大门,正前方是一条笔直宽阔的石板路,道路两旁栽满了高大浓密的苍松翠柏,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氛油然而生。沿着这条大路一直走,便会抵达位于整座陵园中心位置的纪念碑前,两边分别耸立着大型雕塑《独立民主》和《解放建设》。

通往烈士纪念碑的大路。

        绕过纪念碑,登上高高的台阶,就走到了龙华烈士纪念馆的门口,纪念馆中会不会有张锡瑗的身影呢?

        果然,在纪念馆里陈列的诸多早期革命烈士的照片和遗物中,我找到了张锡瑗的头像。在她美丽的照片下方,只有这样短短几行字的介绍:“张锡瑗(1907—1929)河北房山人。中共党员。1924年参加直隶省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旨在改革学校教育的学潮。1925年到北京参加中共领导的国民会议促成会的活动,不久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秋回国,参加领导了保定铁路工人罢工运动。后由党组织调派到上海党中央机关工作。1929年冬在上海逝世。”

纪念馆墙壁上悬挂的张锡瑗照片及简介。

        
纪念馆展柜中张锡瑗做地下工作时用的羊毛披巾。


        参观完纪念馆后,我就顺着陵园中的环形小路向西北方的烈士墓区走去。这时,天空又开始下起了小雨,公园里人迹寥落,只有三三两两的散步者不时经过我的身旁。虽然没有事先查询,但我有预感张锡瑗墓可能就在那里。
无名烈士墓前燃烧着长明火。


        经过了一座无名烈士墓后,环形道路的右侧突然闪现出一片草坪公墓,远远望去好像梯田一般。于是我快步走上前去,沿着草坪前的石子路逡巡在一排排革命烈士的墓碑前。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在其中找到了张锡瑗的墓碑,与之相邻的两位烈士分别是郑振生墓和杨殷墓。
苍松翠柏掩映下的环形墓区。


        显然,张锡瑗墓并未由于她与邓小平的关系而得到特殊对待,它和其他烈士的墓碑一样,安静地躺在绿草如茵的环形墓区中,她生前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镶嵌在上面。由于张锡瑗的英年早逝,她没有机会与小平同志一起等到中国革命的成功,更没有见证小平同志在“文革”后的“春天的故事”。

        尽管如此,烈士张锡瑗还是没有被遗忘,在我去的那天,她的墓前已经有人摆放了一束鲜花。

        小平同志也没有忘记张锡瑗。据毛毛回忆,有一次,邓小平沉思般地说道:“张锡瑗是少有的漂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