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部分高校暑期实践项目被指流于形式:很多问卷都是自填的

澎湃新闻记者 韩晓蓉 实习生 潘梦琦
2014-08-20 13:31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尽管学校提供了几次培训,但对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来说,仅凭自身力量要完成严谨科学的数据收集困难重重。新华社 资料

        暑假接近尾声,全国各高校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也陆续结项。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调查发现,部分高校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存在“水分”,有学生并未真正实践,也有学生认真实践而完不成预期目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完成暑期社会实践项目,一些高校另辟蹊径,与NGO(非政府组织)合作。    

        对身在象牙塔的大学生来说,暑期社会实践是一场考验。

        “很多同学因为天热,根本没有出门调研过。” 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小米连续2年都参加了暑期社会实践。

        今年,在老师带领下,她所在的团队花了近半个月的时间对江苏苏州某村的自然地貌、亲缘关系和民风民俗进行了详尽调研。小米坦言,“调研条件很艰苦,夏天十来个人共用一个厕所和浴室,还是临时搭建的。”

        吃苦耐劳是考验,与陌生人沟通、扎实调研也是考验。

        来自另一所大学的小卢今年大四,之前她参加了学校一个农村课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但是,小卢深感调查的局限性,“学校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让当代大学生多接触农村,但一份问卷十几页,很多问题涉及家庭隐私问题,农民有时候根本不愿意说。”

        小卢表示,尽管学校提供了几次实践培训,对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来说,仅凭自身力量,要完成严谨科学的数据收集困难重重,“做调查问卷过程辛不辛苦因人而异,也有人为了完成任务在火车站直接找人做问卷。”

        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大学生还会遇到难以克服的外在困难。东华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范迎同学曾参加过一个暑期去海南支教的活动,“我们去的时候小朋友都放假了,而且当地的家长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支教很难开展。”

        不少大学生向澎湃新闻记者反映,他们的大学直接把暑期社会实践和学分挂钩,学生必须填写暑期社会实践手册,经学校审核通过后方可获得相应学分。这意味着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关系到毕业。这一硬性规定使得不少学生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在暑期社会实践手册上“下功夫”,而实践过程则敷衍了事。

        在一些大学的贴吧里,“吐槽”学校暑期社会实践的帖子颇有人气。

        新生们向学长讨教暑期社会实践经验,学长们纷纷表示自己的暑期社会实践实在太“水”,“想当年我们社会实践去的周庄,然后在那3天蹲网吧里,1小时拍照,回家自己填N份问卷就搞定了,太形式主义了”。有同学甚至淡定地表示,“我们的暑期社会实践只花了一天就做完了。”    

        “现在大学生暑期实践面临的问题是缺乏指导、缺乏深度。”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党委副书记杨荫稚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今年,上海师范大学的一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首次尝试与NGO组织合作,从而获得更加专业的指导。

        “我们希望这种实践模式不止在暑期,还要延续到日常学习。我们的学生有能力,只是缺乏实践的舞台,这样的合作也许是统一教学和实践的新模式。”杨荫稚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上师大计划在今年下半年与学校周边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进行合作,借园区的硬件设施和市场需求,给大学生一个学以致用的机会。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