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17、18集精要:开放前夜

澎湃新闻记者 蒋曦 实习生 唐震宇
2014-08-21 13:33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编者按】

        从8月8日晚起,48集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央视一套晚8点黄金时段播出。

        澎湃新闻记者整理了其中的部分剧情,共同缅怀邓小平及其他中央领导人在历史转折时刻的决断与智慧。

        以下为8月20日晚第17、18集剧情精要。

万里视察农村后决定立即调整农村政策。

        米粮库5号。

        邓小平闲适地坐在藤椅上,侃侃而谈:解放军报登了一篇大文章,你们看过了吗?这个是呼应光明日报评论员的文章,很有力量,看来这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影响大得很。是你们理论动态率先刊登的,反响很大就说明文章写得很好!只要是马列主义的,就驳不倒。

        胡耀邦仰天大笑,坐在另一边的胡乔木也微微笑了笑。

        邓小平的兴致很好,见两位手下爱将也笑了,便继续说:现在理论界的争论很大,我看这个争论很好,就是要有争论,文章的目标就是“两个凡是”。

        胡耀邦说:对!

        邓小平指着胡耀邦说:从目前的状况看,不能只在报纸上刊登几篇文章,而是要在理论界,甚至全党、全国展开一场大讨论,耀邦同志,你要当这个急先锋哦!是不是有人让你做检讨?

        胡耀邦:对,不过实话跟您说,我真不知道这个检讨怎么做,就把这事儿拖下来了。

        略做思索,胡耀邦说: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发表之后,一些省委自发组织了讨论,比如甘肃省委、黑龙江省委,他们的态度很鲜明,都在各自的省报发表了文章。

        一直没有说话的胡乔木说:一些老同志,像陈云、徐帅、聂帅、乌兰夫等,都发表文章,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科学院、社科院、各大高校的理论工作者的反响也很热烈。

        邓小平听完两人对工作成绩的说明,便说:好啊,我们现在就要恢复和确立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些天我也在想,光有实事求是还不够,还要在实事求是前面加上一个“解放思想”,因为只有解放思想加上实事求是,我们才能够闯出一条新路来。要因势利导,把这场大讨论推向全党、全社会,要掀起一场解放思想的大运动。

        胡耀邦接过邓小平的话:小平同志,我一定当好这个急先锋!

        正说着,秘书王瑞林走了过来,告诉小平:罗瑞卿同志来电话,说有急事要见您。

        

        邓小平的会客室里。

        罗瑞卿将轮椅挪近邓小平,悄声说:老首长,我知道您担心我,但我了解到,西德现在的医疗技术,是可以信赖的。

        邓小平说:你站起来,我当然高兴,可以说我比任何人都高兴,但毕竟上了岁数了,动这么大的手术,我不放心啊!

        罗瑞卿点点头,回答:我知道,我也担忧啊。

        邓小平继续关切地说:那就不要开这一刀嘛,毕竟这么大岁数了,保守疗法可能更合适。

        罗瑞卿回答:老首长,你对我的关心,我心里非常明白,可我心里总有想要站起来的愿望啊。现在的形势到了这个节骨眼上,真理标准的讨论,正在往前推动,我经常对部队说,我们要争取做思想解放的表率,可是我这个军委秘书长还坐在轮椅上,我不能不站起来啊!

        邓小平急了,站了起来,认真地对罗瑞卿说:坐在轮椅上就坐在轮椅上嘛!这有什么关系,你罗瑞卿坐在轮椅上照样能指挥千军万马!不是我舍不得你挨这一刀,是国家的事业舍不得你挨这一刀。国家需要你安全哪!

        罗瑞卿感动了,握着邓小平的手,有些哽咽:我的医疗报告已经打给中央了,要是中央批下来,那边安排妥当了,我还是飞一趟(去西德)吧!

        邓小平沉默了,坐回了沙发里,罗瑞卿看着邓小平,两人都没有说话。

        

        罗瑞卿回到家中。

        妻子有些担心,问:下午回来,你就一句话不说,是不是首长不同意你出国治疗啊?

        罗瑞卿呆呆地坐着,说:我感觉出来了,小平同志对我(去治疗)是一千个一万个不放心哪!

        妻子偷偷抹了抹眼泪:这种事情谁能说放心就放心的下。

        罗瑞卿看着妻子说:你咋还哭了,我就是去做个手术,又不是去上战场。

        妻子说:以前你上战场,我都没这么害怕过,可这次……

        罗瑞卿有些为难:我就不信做个手术比上战场可怕。战场上的子弹不长眼睛,做手术的好歹都是专家医生,别哭了。咱们两这么多年风风雨雨都过来了,不会那么容易别离的。国家现在急需要人,小平同志要的是最好最高效的人,我现在这个样子能做什么啊?

        

        王瑞林走进邓小平办公室,小平正在给一株花浇水。

        王瑞林说:罗瑞卿同志已经出发去机场了。临行前他打来电话,一定请您放心。

        邓小平停下了手中的活,吩咐秘书:你打电话给外交部的黄华,让他请驻西德大使馆的同志一定要好好照顾罗瑞卿。

        说完邓小平坐会沙发,说:罗瑞卿到西德治病,这个事真让我有些揪心。

        王瑞林见邓小平很忧心,便说:有位老同志要见您。

        邓小平问:哪位?

        王瑞林:谭震林同志。

        

        邓小平让秘书在客厅门口通畅的过道里设下桌椅。

        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谭震林便快步走了过来,对邓小平说:人家都说我这个“谭老板”老爱放炮,可这个炮,不放不行啊!

        邓小平说:那好,坐下说,坐下才好“放炮”。

        谭震林说:我还没放炮呢!我坐下也不安稳。

        邓小平:那你说说,你这个炮口,朝什么地方?

        谭震林颇为激动:我就是找你小平同志评评理,你说这个世界上,有没有这个道理!小平同志,你最清楚,我谭震林当年担任过湘赣边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的主席,接替毛泽东同志担任湘赣边第二任特委书记。我跟着主席几十年浴血奋战,我就想写一篇纪念主席的文章,可写什么呢?后来我看到光明日报的一篇特约评论员文章,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呀!

        邓小平说:那篇文章我看了,当时的反应很大,有很多意见,而且扣了很大的帽子。说是反对毛主席。

        谭震林说:我看,那是最拥护毛主席的,我就是受这篇文章的启发,想结合实际谈一谈,关于主席倡导的实事求是的作风。小平同志,我可是没找秘书为我代笔啊,而是关上了门,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可是这帮“混秀才”却把我文章的第四部分统统删去了。

        邓小平有些好奇,挺起身子问:你的第四部分,写的是什么?

        谭震林回答: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昨天,他们派了两个人到我家来,说这第四部分讲的统统都是真理标准的问题,根据中央精神,必须删去,还说党刊不能介入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大人,我就想不明白,他们凭什么不让我讨论!

        邓小平问:你是怎么回答他们的?

        谭震林:我和他们说,你们听好了,如果说我的这篇文章,材料上用的不够恰当,文字不够妥当,那都好商量,但是我文章的观点,一丝一毫都不能够改动。

        邓小平一拍桌子,竖起大拇指,称赞:好!你还是当年大闹怀仁堂的那个气派!不过你走错庙门了,我不管这个事。但你既然来了,那我就越俎代庖一次,这样吧,你的文章我改一下。

        谭震林叹了口气:打倒“四人帮”,都快两年了,我们这些老家伙,着急啊!不能再拖了,按照现在的局面,只有你讲话才管用,你要是不讲,别人抗不动啊!

        

        邓小平来到自己办公室,拨了一个电话,对电话那头的人说:我是邓小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判断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光明日报那篇文章的观点是对的,是驳不倒的,我是同意这篇文章的观点的,现在有人反对,说这篇文章是反毛主席,这个帽子可真大!这样不好,争论是难免的,争得好!

        王瑞林劝道:您别太激动。

        邓小平自言自语:谭震林说得对,不能向后拖了。

        王瑞林:您已经说得很明确了,他们不会不听的。

        邓小平不说话,走到办公室的一角,坐在沙发里,对王瑞林说:战争年代,我们的战士在泥泞中推大炮,喊着口号,推七八次,十来次,甚至几十次,才把大炮推动了,不容易哦!所以说,解决问题,不是靠推一次两次就能解决的了的。何况我们现在要推动的是一个国家,一个党。

        在邓小平的支持和领导下,一场声势浩大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党全社会中汹涌澎湃的展开了。

        

        西山,叶剑英住所。

        两人在松柏间的小路上走着。

        叶剑英说:小平啊,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现在是如火如荼,全党全社会都卷入了。

        邓小平:这个一讨论,就什么问题都暴露了,两个凡是现在已经是站不住脚了,我看,关于我们党的重点工作向现代化建设上转移的问题,可以正式提上来了。

        叶帅开起了玩笑:小平啊,你已经点了两把火了,再点一把,这生米就成熟饭啦!

        邓小平:但是,在我们党的高层,阻力仍然很大。

        叶剑英说:这个你放心,军队是可靠的,最近军报上发表的文章,都是非常有力的。

        邓小平:这个我已经注意到了。

        秘书突然跑了过来,追上两位首长,报告:刚刚接到电话,罗瑞卿同志在西德医院接受手术后,因为并发症,不幸去世。

        叶剑英:什么!

        邓小平把脸转了过去,望向松柏后的蓝天。

        机场,运送罗瑞卿灵柩的专机刚刚降落,哀乐响起。

        军人将覆盖着党旗的将军灵柩抬下飞机,邓小平和一干领导人素衣等候。

        邓小平缓步走上前去,将手放在了灵柩上,和军人们一同扶灵前进。

        

        邓小平办公室。

        为罗瑞卿扶灵归来的邓小平沉默地坐着,秘书王瑞林提醒:有几份急件您还是看一下。

        小平:说些什么事?

        王瑞林: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说,安徽今年的旱情还在持续,六千多万亩农田受灾,很多农民外出逃荒。

        邓小平站了起来,两个手指在空中有力的一指:两条,第一,理解通知安徽省委,要他们密切注意旱情,立即把大旱的具体情况报给中央,报给我。第二,大旱之年,一定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保障人民的生活,不得有误。

        

        安徽,大旱中的田间。

        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正带人视察旱情。

        公社生产队长:书记,我们不能再吃大锅饭了,现在社员们都搞平均主义,干活不干活没有区别,大家都没有积极性。

        安徽省委办公楼。

        开会,有人发言:上个月,万里书记在全省范围作了调查,全省有二十八万个生产队,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维持温饱,去年,光是凤阳,就有一万三千人在逃荒。

        万里打断了发言:好了好了,关于具体的数据,我们都已经知道了,我说几句吧。情况是很严重,不,是相当严重,调研的时候有基层的干部和群众提出“借地种麦”的办法,及时种上救命麦,否则地撂荒了,旱季的庄稼将颗粒无收。回来以后,我立即找了有关同志,开了紧急会议,认为农民的意见是有道理的,省委准备,立即调整当前的农业政策。我省农村,一切以发展生产为工作重心。

        

        米粮库5号。

        两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和谷牧一同来拜会邓小平。

        先开口的是谷牧,他介绍了当前的农业发展状况:截止第三季度,我们的农业总产值是一千一百五十三亿元,去年同期是一千一百五十八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和统计数据均有回落,尤其是粮食总产量,由去年的两亿六千八百多万吨,下降到两亿六千二百万吨,减产了六百万吨,增幅是负百分之零点二,这直接影响到全国的供给啊。

        李先念说: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结果各项经济指标不是原地踏步,就是向后开倒车,小平同志,这个现象很不正常啊。

        一直安静听着两位说话的邓小平眼神忧郁,他看着两位同事,问:工业形势如何?

        谷牧说:和去年同期相比,工业总产值是三千七百二十五亿元,略有增长。

        李先念说:就是这点增值,也是发脾气抢出来的。以粗钢的产量为例,是两千三百七十四万吨,与1975年的调整期相比,还减少了百分之零点三,其他工业指标,汽车、煤炭、电力的指标,都不容乐观,东北、四川、山东,都全面告急,如果再这样抓生产,全国的经济都要亮红灯啦!

        邓小平的手握成了一个拳头,在沙发上一下一下地敲打着。

        邓小平示意秘书将一份欧美几个国家的经济统计数据给李先念和谷牧看。

        邓小平说:单从这些经济数据上比较,我们和他们的差距,至少是几十年。我们要建设四个现代化,建设一个富强的国家,如何实现呢?人家如今是日新月异,我们仍然是举步不前,这样搞,要不得。

        李先念:这份报告上说,1976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万八千亿美元,按照一比一点九的汇率算,核三万五千亿人民币,我们是二点八千亿人民币,十几倍的差距。

        谷牧说:1965年,我们的工业生产值大约是一千亿元,同期,美国大约是一万亿元,相当于十倍的差距,过了十年反而扩大到十五倍,我们更落后了。

        邓小平:我们搞四个现代化,不能把门关起来搞,所以我建议,要多派些考察团,特别是经济考察团,去欧洲美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去考察学习,去看一看,现代化国家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了,要看清楚,我们和人家有多大的差距。看一看我们的计划,是不是符合实际,现在世界上的科学发展是一日千里,我们再也不能闭关锁国了,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世界,所以要解放思想,敢于向资本主义学习,把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拿过来,不这样搞,我们要搞四个现代化,就是句空话。

        

        中南海,影片放映室。

        纪录片放完了,灯打开了,邓小平在抽着烟,依旧盯着屏幕,谷牧介绍:这部片子是冶金部的同志从国外带回来的,由日本的新日铁赠送的,我们的高炉都是几百立方米,而日本的高炉,最小的也是四千立方米,我们的轧钢机都是人工喂钢,操作事故也多,而日本已经实现全自动了。

        邓小平说:这个片子我借来用一用,给鞍钢送过去。

        谷牧说:鞍钢厂长看过了,这次去日本,他参加了。

        邓小平摆了摆手,说:光厂长看了不行,厂里的干部、技术员、工人都要好好看一看。我们的钢铁生产,再也不能原地踏步了,我们不光要了解日本,还要了解美国,了解欧洲。现在我们和美国还没有建交,但这次你们去欧洲,要好好的学习学习。如果这一次人家提出要搞经济合作,我们心底还没有底,但我们不要拒绝,先拿回来研究,现在的西方投资,正在找出路,所以不要拒绝,用人家的钱,发展我们自身,有什么不好?现在到了把那些束缚我们的条条框框彻底打破的时候了。美国有个石油巨头,叫哈里斯,这个人很有意思,可以去见一见。

        据不完全统计。1978年一年当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共派出各种代表团五百二十九个,人数达三千二百多人。其中,以谷牧为团长的西欧五国考察团最受世界瞩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首次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派出的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被外媒称为中国即将开始的大规模对外开放的侦察兵。

        

        谷牧代表团与西德访问地州长的谈话。

        州长:我们对与中国进行商务合作非常感兴趣。听说你们资金困难,我们愿意提供一些帮助,四亿马克怎么样。不用谈判,我们握握手就可以定。如果四亿马克不够,四十亿马克也是可以的,只需要谈判一个小时就可以定。

        谷牧:我们很愿意考虑州长先生的建议,不过我们希望回去以后商议一下。

        州长:我们愿意恭候,中国的市场太广阔。

        谷牧:州长先生,我们很欣赏贵方的诚意,我想我们今后一定会有很好的合作。

        美国西方石油公司驻欧洲办事处的主管:我今天想转达的是我们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埃德蒙•哈里斯博士的愿望,他为贵国派出如此高规格的经济考察团的举动而大受鼓舞,迫切希望能与贵国开展商务合作。希望双方能建立有效的联系渠道,他希望能把他的直接联系方式告诉各位,欢迎你们访美。

        

        邓小平住所。

        谷牧:我们深有感触,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确实很大。当然也有个好消息。我们所到之处都能明显的感觉到,西方国家对同中国发展经济关系都有浓厚的兴趣。法国总理一坐下来就说,我们不谈政治,就谈经济。到了西德,总统谢尔见我。到了比利时,是国王出面见我。小平同志,你的判断是对的,现在确实是咱们国家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国外有意借钱给中国,也有意投资办企业。德国经济主管部长狄特马就对我说,政府愿意出面担保。

        邓小平:我们中国现在缺钱,而外资也到处在找出路。我们应该很好的利用这次机会,吸引外资。凡是有利于我们国家经济起飞的措施,要大胆的尝试。

        谷牧: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西欧各国的经济都处于萧条和停滞阶段,他们急于找出路。

        邓小平:我们中国市场很大,西方的发达国家不可能视而不见。这是我们的机会,如果能把国际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拿过来,作为起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创新,那我们的发展是很有希望的。

        邓小平:哈里斯这个人很有意思。我看,现在美国人该着急了。美国人很务实,所以中美建交要加快步伐,我们总有一天要到美国去。

        谷牧:只是,我们现在两国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

        邓小平:抓紧谈,双方对立总不可能一辈子对立。总之,我们的大门要打开,胸怀要敞开,迎接八方来客。

        

        谷牧在中央汇报关于这次出访欧洲考察的报告。

        谷牧:欧洲的几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在一二十年的时间内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科学技术起了关键作用。如果没有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欧洲经济的现代化,就是一次新的工业革命。我们中国也必须进行这样一次工业革命。

        叶帅:西欧的先进技术我们很需要。他们的资金过剩,技术需要找市场。我们引进技术的重点应该放在西欧。

        李先念:我同意。外贸部强调外贸统制,现在时过境迁了,还是要发挥两个积极性。都集中在外贸部是不行的。

        华国锋:谷牧同志的提的这个问题是该拍板了。

        

        美国白宫。

        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现在各方面条件都具备了。对于我们美国而言,中国已经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要,而在中国方面,也表现出很强烈的意愿同我们改善关系的态度,差不多是下决心的时候了。

        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我作为你的特使去趟北京

        卡特:这正是我所想的。

        

        邓小平住所。

        外交部长黄华:美国派来的特使是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他们希望有所突破。

        邓小平:我们国家现在跟西欧的几个国家打的火热,现在从资金和技术都准备签合同了,这就必然刺激了美国,所以美国很想和我们靠近。

        黄华:布热津斯基这趟来,在台湾问题上可能会有所妥协,估计他们不再会重申倒联络处方案。

        邓小平:这个台湾问题,我们必须要坚持原则。如果要在这个问题上让我们妥协,是不可能的。我们始终要坚持正常化三原则。也就是美国跟台湾必须废约、撤军、断交。

        

        北海公园,仿膳饭庄。

        布热津斯基:邓先生,我很荣幸有当面送给你一件礼物的机会。我请你摸一下月亮,这是一块月球岩石标本。是我国宇航员从月球上取下来的。

        邓小平:我很高兴我能触摸到月亮了。但是我相信,我们中国发展了之后,中国的宇航员也能向美国的宇航员一样到月球上去看一看。自古中国就有嫦娥奔月的故事,只是现在中国发展慢了,让美国的朋友先走了一步。

        布热津斯基:我确信中国人肯定能上月球。

        邓小平:但是我们现在感兴趣的并不是要触摸月球,而是要触摸地球。中国的陆地面积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有九亿人口。你们美国长时间不接触这块土地,是令人奇怪的。

        布热津斯基:邓先生,我正是为了这件事赶来北京与你见面。我们的总统已经下定决心,他授权我告诉你,中美关系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一个中心环节。我们已经做好准备,尽快承认你们的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邓小平:我们欣赏卡特总统的这一决断。

        布热津斯基:去年八月,国务卿万斯先生访华,也见到了邓先生你。当时我方表明,我们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我方政府工作人员要留在台北,当然,这是一种非正式安排,这种人员不具有外交人员性质,也没有使用国旗和政府印鉴等大使馆的特权,我希望邓先生能理解这一点。

        邓小平:布热津斯基先生提出这个非正式安排在我看来,它仍然是倒联络方案的翻版。四年前,基辛格先生到北京来,他向我提出,要把设在北京的美国联络处改为大使馆,把设在台北的大使馆改为联络处,我没有同意。因为这个方案的实质仍然是在搞两个中国。今天你又提出了所谓的非正式安排,这依然是让美国的政府工作人员留在台湾,这是一个没有美国联络处名义的美国联络处。实际上,也是没有标志或者大门上没有国旗的大使馆。我们中国有一句老话,叫换汤不换药,我们不能喝下这样的汤药。布热津斯基先生是哈佛的高材生,你应该明白我说的话。就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在台湾问题上,干干脆脆就这么三条:废约、撤军、断交。也就是说废除《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美军从台湾撤军,美国同台湾断交。总之,关系正常化,就中美来说,是个根本性的问题。正常化和不正常化大不一样。在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都会受到影响。我们的观点很明确,就是那么三条,我们不可能有别的考虑。日本方式是我们能够接受的最低方式,在关系正常化的条件下,我们同意,日本同台湾民间的商业和人员的继续来往。我们不能承诺只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至于其他方面的问题,双方可以各说各的,相互不受约束。

        外交部长黄华:请你们注意,这是我国政府的底线。台湾问题是阻碍我们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这个问题是美国政府派兵侵占中国领土台湾,干涉中国内政造成的,解铃还须系铃人。

        布热津斯基:我们十分清楚,中国在维持世界均势中发挥着中心作用。如我刚才所讲,中美关系在美国的全球政策中,具有中心的重要性。因此,美国政府已经决定愿意接受中国关于双方关系正常化的三项条件。

        邓小平:你们同意了我们的三个原则,就说明我们的立场接近了。至于其他问题的分歧,我们还可以表明各自的立场,还可以继续谈判。所以我建议我们双方可以立即开展具体的磋商。

        布热津斯基:今后,我们请驻华联络处主任伍德科克先生,代表我方进一步磋商。

        邓小平:我们同意就在北京关于关系正常化问题同美方进行具体的谈判。我们的谈判代表就是外交部长黄华,在谈判中,双方都可以各讲各的,相互都没有约束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