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民资的银行坏账生意:最高可赚20%!

澎湃新闻记者 杨晓宴
2014-08-22 20:43
来源:澎湃新闻
金改实验室 >
字号

随着银行“做账”压力加大,沉寂已有一段时间的不良贷款转让市场正在迅速回暖。目前除了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不少民间资产管理公司都低调跻身其中。

       银监会近期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银行业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率连续第11个季度双升。不良贷款的形势令人头疼。

        不过,据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了解,在银行领导们头疼的背后,对另一部分人来说,则是生意来了——随着银行“做账”压力加大,沉寂已有一段时间的不良贷款转让市场正在迅速回暖。而且,和十年前不同的是,目前除了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不少民间资产管理公司都低调跻身其中。

        “毛利率可以达到50%以上,扣去诉讼、执行、律师、税费等费用,预计年化投资收益至少可以保证在10%以上。如果不良在短期一两个月内就可以收回的话,单笔坏账也可能有10%的利润,也就是说年化收益率甚至可以上百。”一位民间资管公司负责人对澎湃新闻记者如实相告。

        是不是很诱人?当然,钱其实也没那么容易赚。今天,澎湃新闻就给各位详细说一说眼下的银行坏账生意,尤其是民资的银行坏账生意。

时间换空间的生意

        故事不妨就从最近刚刚交易的一笔生意说起。近日,某大行上海分行将39笔总价1.9亿元的中小企业不良贷款,以1折价格卖给了资产管理公司。

        1折什么概念?就是1.9亿元贷款,1900万就卖给了资产管理公司。只要这笔贷款稍有抵押(银行贷款一般都有抵押),资产管理公司就能赚钱。

        银行这么精明的主为什么如此贱卖?为什么不自己亲自处理?一位业内人士一语道破:以时间换空间。

        银行处理坏账过程中,相关起诉一般都会胜诉并取得拍卖权和优先受偿权,但问题在于,有时候拍卖处置过程不尽顺利。

        起诉、拍卖无果后,银行一般采取的处理方式包括:核销、打包转让、以物抵债和减免利息。

        核销,是银行将不良资产做账务处理,提列坏账损失准备,但继续追偿,或从利润中注销;打包,也就是不良资产打包进行债权转让,后续再无追偿权;以物抵债,则是银行自己买进资产自行处理;最后就是减免利息,这个一般仅针对对公单位。

        在上述方案中,核销这些就都不用说了。若自己买入,如果不能及时处理会影响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另一方面,对基层行来说,会直接影响员工工资。因此,一般而言,在没有指标任务或者十足的把握下,银行不会随意收进资产。

        而如果再考虑到处理不良率的时间压力,不良资产打包出售通常就成为了银行的最优选择,业内人士也称“以时间换空间”。

        事实上,时间压力几乎是个最重要的因素。像前些年4万亿刺激计划的时候,银行放贷多、基数大,不良贷款率很低,银行就大都是自己处理不良资产,有时间慢慢耗。但现在不良率持续上升,面对业绩考核,各方就都坐不住了,因为一般处理一笔不良要耗时一年到两年,很多银行业绩报表耗不起。

        “2009年4万亿投出去之后,连四大生意少很多。”前述业内人士说。而现在的情况是,民资都纷纷介入做这行生意了。

利润最高可至20%

        那么,新情况下,银行现在为何倾向于和民间资产管理公司合作?

        除了前述的“时间换空间”,对于银行来说,通过招标形式,寻求和民资资管公司合作,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对方可以提供优于四大资管给出的价格。

        “比如一笔1000万的贷款,其实最多就是借出600万、700万,现在还不出来,形成坏账了,四大资管可能只愿意支付200万。但如果能向银行报价400万到500万,虽然银行可能觉得还是吃点亏,但是已经很可以了,毕竟对坏账率也是立竿见影的。”

        “都是价格问题。”一民资资管公司负责人则如是说。据介绍,如果不良资产是信用的,普遍在一两折,但前提是可以收回来。不良抵押贷款,有瑕疵的,较为普遍的是四五折;如果法律事实简单清楚,折扣可能会上调至六七折;如果在此基础上,拍卖流程可以很快走完,收回坏账,那么八九折也有可能。

        不过上述人士特别提醒说,如果说中间要等个一两年,则还要预计未来一两年年的房价波动,要寻找一个安全垫。“平均下来,处理一笔不良需要一年半到两年时间,所以具体操作时一般都要算上时间成本,也就是抵押物的贬值程度。”

        在具体的合作中,其实在银行转让不良资产招标之前,资管公司早已介入和银行的价格谈判和尽职调查,一笔一笔不良资产谈好价格后再进行打包,最后再走招标流程。

        对于资管公司收购银行坏账的利润,民间有传闻“相当之高”,这句话其实只说对了一半。

        有相关人士向澎湃新闻算了这样一笔账:本身银行贷款的时候抵押房产打过六七折,形成坏账后,资管公司接手再在此基础上打个六七折,就资产价值而言大概是个四五折的水平,毛利可以达到50%以上。毛利之外,扣去诉讼、执行、律师、税费等费用,预计投资收益可以达到年化10%以上。如果不良在短期一两个月内就可以收回的话,单笔坏账也可能有10%的利润,也就是说年化收益甚至可以上百。但能在如此短时间内收回的案例并不是很多,很多时候也出乎银行的意料。

        “即使房价下跌20%到30%,最后本金和收益还是有保障,因为收购成本不到房价的50%,这比投资者直接持有房产的风险要低。”上述人士说。

        “但银行也不太可能给到你年化20%到30%的利润,如果做到这个程度,就会有大量的资金涌入。大量资金涌入之后,银行议价能力提高了,资产价格自然就会下来,所以收益率是个市场动态平衡的过程。”

“民资做的是屌丝的活”

        还记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前面说银行坏账生意利率相当之高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吗?除了一个供求平衡的意思,还有另一层意思——其实这生意也没那么好做。

        据一国有行人士介绍,与不良资产处理相关的核销、以物抵债、打包,支行都只有办事准备材料的职能,拍板权至少要在省行层面,金额达到一定数量还需总行开会决定。同时,打包资产出售额度也是由总行配置给分行。

        与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强势国有四大资管公司竞争,民资资管靠什么在这个市场安身立命?这显然不仅仅是个价格问题。

        一位民资资管公司的高管告诉澎湃新闻,民资介入的业务类型主要有两种。

        一类是资管公司能够确保法院通过强执行力把债还出来的。“有没有抵押物其实倒不是最关键,最关键是搞清楚贷款人的资产情况。因为即使是信贷,银行也不可能在对方没有资产的情况下就贷出去那么多钱。”这种情况下,一般资产包里的单笔不良数量比较大。

        “其实民资更多是做一些比较屌丝的活。抵押的房子要一套套去做尽职调查,处置要跟踪。一套房子100、200万,四大也不是很愿意去做这些事情。”前述人士说。

        还有一类,就是资产包里的不良资产比较琐碎,单个案例在几十万到几百万。“对我们来说其实就是做一个大数据,就是说统计意义上多少能收回来,比如成本是1000万,统收回来有2000万,那就可以做。”

        一位银行业内人士也说,出售给资管公司的不良资产债权,印象深刻的是债项繁多,比如一家企业大约有10笔左右的贷款,但是关系明晰、耗时较长的类型。

        但总的来说,因为完全自负盈亏,民资的资管公司对收购的不良资产要求不低。而民资的底线则是“法律事实清楚”。“一般有瑕疵的资产我们都不愿意接受。比如抵押房屋不是一抵的,或者其他法院封过,其他债权人已经先把这个资产冻结了的,一般不做。”

是门好生意,最大不确定性在房价

        民资的坏账生意能做多久?从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各方倒都还挺看好的。

        一个最直白的理由:长三角的银行不良资产率仍在攀升,坏账率远高于其他地方。而更关键的是,此轮主要集中爆发于小微企业的坏账正在加剧,并逐渐扩散到珠三角及山东半岛。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三角地区出现了不少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并在当地金融办的引导下参与收购银行坏账。2012年2月,温州成立了第一家民间资产管理公司。截至目前,温州共有12家民间资本管理公司获批,其中至少有3家在开展银行坏账的收购业务。

        前面还有一句只说了一半的话是,其实高层也乐见地方政府组织民资买单,真要有点不好的资产,什么都让国资的四大买单,四大也吃不消。

        “国有银行和国有资产管理公司都是国有体系,这是相对好处理的;但是对于股份制银行来说,不良资产的受让方也是民营股东占主导的民间资管公司,这才符合市场规律。”浙江大学法学教授李有星说。

        广发证券银行分析师沐华也预测,未来的方向肯定是让民资更多地进来。“后续的话,如果有一些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规模做得比较大的话,或者程序相对比较规范的话,监管部门批准,未来也会更加市场化。”

        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则仍是房价。例如在房价腰斩的温州,民资进入银行坏账收购市场的速度之所以不快,与市场不看好楼市有着密切关系。

        “不过,至少在未来三五年,会有一个好的发展”,有位乐观派的业内人士如是说。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