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邓小平扮演者马少骅:演小平的担子太重,不敢再接咯

澎湃新闻记者 孙丹 实习生 邓灵灵 发自北京
2014-08-23 14:57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人物 >
字号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马少骅饰演的邓小平。

        北京八月的一个午后,身着藏青色T恤、戴着黑色鸭舌帽和墨镜,年近六十的马少骅蹬着自行车出现在咖啡馆门口。是的,自行车。

        “演小平的担子太重,不敢再接咯。”说着一口四川普通话,马少骅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演得太累,就像挑着担子走了好远,终于上了岸,长舒一口气。随着《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以下简称《邓小平》)热播,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了马少骅饰演的邓小平,点赞者络绎不绝。

        但对于自己的表现,马少骅却直言,因为担心害怕,拍摄时也没机会看回放,结果现在自己和观众一样,也是第一次看,看的时候直冒冷汗。

“现在看还心惊肉跳,晚上睡不着”

        “刚看完剧本,害怕,不敢接。但后来,看得我怦然心动、激动不已。”

        怕,是怕达不到人物高度。激动,是剧本生动展现了一个伟人和时代。

        回想起刚拿到剧本时的情景,马少骅依然有些小激动,“光剧本就磨了四年,可以说,龙平平[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主任(原邓小平研究组组长)]把他这一生的研究通过艺术形象再现了。”

        看剧时,观众会讨论人物像不像,会被某一个场景打动。却不知,这拍摄背后的艰难:投资约1.2亿;60万字剧本,数易其稿;去年9月开机后,紧张拍摄112天杀青,后期制作长达7个月;多达500人的剧中人物,涉及场景1000多个……《邓小平》的制作难度从数字中可见一斑。

        “都不容易。前期准备一个月不到,我就上戏了。”马少骅告诉澎湃新闻。

        曾在《走向共和》《辛亥革命》等大型近代史电视剧中扮演过孙中山,马少骅对于“大戏”还是有经验的。但面对时间紧、强度大、细节多等压力,马少骅也有些吃不消。对于他想再准备一个月的要求,制片人张小红也只能连连道歉。

        心慌,害怕。刚上戏时,马少骅暗暗在心里着急。

        事情总有两面性。正因时间紧迫,不得不逼得马少骅迅速走向邓小平的人物内心。不看电视、不接电话,甚至不见家人,把自己关起来,成天琢磨邓小平。虽然第一场戏就得到了吴子牛导演认可,但马少骅自认,“我知道自己哪儿欠缺,都记下来了。”

        马少骅平常会带个小本,把表演时不够“味儿”的场子记下来,回去再细想。

        常有人叫马少骅“戏疯子”、“老戏骨”,拍戏时豁出去的事儿也干过不少。拍《疯狂赛车》时摔成骨裂,至今还会发作;拍《邓小平》时因为糖尿病脚也肿了,天天打针吃药……

        说起这些经历,马少骅倒很平静,“为了这戏豁出去没什么。不全身心投入,展现不了‘邓小平’这个人物。但我能力有限,尽心尽力展现到什么程度也只能这样。”

        现在,每天晚上,马少骅会准时守在电视机旁,验收自己表演的成绩单。“看的时候,心惊肉跳。我常常晚上睡不着觉。”

“希望下次可以弥补遗憾”

        随着收视率节节攀升,各种评论也铺天盖地而来。

        “我不敢上网看大家的评论。说好吧,我骄傲;说不好,我丧气。”马少骅一直担心表现是否合格,但这种担心不是在像不像,而是能不能鲜活地表现。他坦言,演孙中山时,像不像很重要;但演邓小平像不像不是第一位,更重要的是内在和精神。

        虽然得到了邓家人的肯定和不少人的支持,但由于拍摄时并没有机会看回放,马少骅着急又无奈地表示,“如果那时让我看看,可能遗憾就少了。”

        从化装造型到神情仪态、举手投足,或多或少留下可以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在大事情上更淡定、更平实,这不影响他的激情。我太激动了。比如最后上天安门,邓小平很腼腆,大家表扬他,他低着下巴微笑。我这些地方拿捏得还差一点。”

        “在原则问题上毫不留情,再轻重缓急一些就更好咯。”

        “有要求不要把妆化得太老,但如果皮肤质感再真实一点,那更好。”

        “邓小平说话时不要闪镜头,很多话都很精彩。一闪就散了。”

        “有一场含着泪告别周恩来的戏删了,很可惜。还删了一些其他戏,也蛮遗憾的。”

        ……

        提起遗憾,马少骅就好像掏出了自己的“记错”小本儿,一条条道来,带着惋惜又自责的语气。而看到一些精彩话语和场景被删后,马少骅也很吃惊和无奈。还曾有同行给他发消息表示疑惑,为何小平一些戏份删了却不删知青的戏……

        常说,演员一旦入戏,出戏便成了难事。

        谈话在普通话、京片子和川普之间交替。马少骅时不时会切换到“邓小平模式”,满口川普,说到激动时会拍拍桌子,传神的语气和神态偶尔让记者恍神“面前的究竟是谁”。“因为接下来还要拍一部邓小平在江西时期的电影,所以一直没出戏。”虽然一再表示演邓小平的担子太重,不敢再演,但由于推脱不掉,马少骅决定拍最后一次。但谁知道是不是最后一次呢?

        “之所以再接这个电影,就是想弥补遗憾和损失。”马少骅告诉澎湃新闻,以后得邓家人、中央文献研究室同意,他才会再演邓小平。

“演过小平,言行举止要更注意”

        也许,有人认得出马少骅扮演过孙中山,却很少知道他还出演过很多“小人物”。比如邓平寿(《好大一棵树》)、李忠厚(《沂蒙》)、谢长发(《外乡人》)、窦婴(《汉武大帝》)、长孙无忌(《贞观之治》)……

        从“大人物”到小角色,都为马少骅塑造各种人物提供滋润“养分”和基础。

        “演小平,与我以前演草根人物有关系,我知道底层人的真实情况。而且他们的朴实情感是一样的,所以这次我在戏里能放得下来。”

        为此,马少骅举了个例子:在服装上,剧组做了好料子的中山服,但马少骅提出了修改意见,他认为,邓小平在穿着上非常简朴,和普通人一样。“这个话我曾和朴方说过,我说老人家衣服穿得很得体,并不在乎穿得多好。朴方说,对对,我也是这样的,能不能把这个也写到电视剧里去。”

        在细节表现中,如何更精道、更传神,是演员们都希望拿下的课题。

        剧中,邓小平会用自己的手绢给孩子擦眼泪、给娃娃擦鼻子,“这些是剧本上没有的细节,很生活,但是能体现小平的感情。”

        “他在能指挥千军万马的同时,又对家人很有爱,也很可爱、真挚。我很爱他。”马少骅毫不掩饰对这个角色的喜爱之情。

        在众多扮演过的角色中,马少骅认为这次邓小平对自己影响很大,“(让我)看淡名利、实事求是。他很厚道,真诚而实在,同时又很细腻。做人就要向他学习。相比孙中山,我感觉自己更了解邓小平。”

        当问起最近会不会有“火了”的感觉,马少骅用川普回答:“无所谓。”

        早上照常去公园锻炼,骑着自行车出行,生活并没有因此改变。每当被认出或被表扬时,马少骅总是连连道谢,并希望对方提些意见。“被认出来的时候是多了,但认出就认出了呗。”

        要说完全没有受到影响,也不可能。“现在去菜场买菜,不好意思大声砍价了,还价也和颜悦色,‘稍微便宜一点’。”马少骅有些哭笑不得。“但在言谈举止上,确实要比以前更注意,比如不能乱停车等等,这也是对我的鞭策。在选角色上也得注意,肯定不能演日本鬼子。”

        这些对于马少骅来说,都不曾是负担。他甚至从未担心过会被角色定型,他认为每一次表演都是考验,自己也渴望接受挑战。

“挑战从读书时就开始咯”

        很多人都疑惑,剧里马少骅的四川话“廊子那么好”?

        其实,1955年生于贵州的马少骅,在戏曲大院里,听着左右邻舍的川戏长大,从小就会说四川话。8岁时,他进入贵州省京剧学校学习。“文革”时,父亲背着“反动学术权威”被斗得很惨,决心不再让他学京剧。后来他被部队破格录取了。

        没想到,在贵州军区文工团里,马少骅遇到了引领自己走上演艺正途的老师,王呐。从无实物练习到小品练习,马少骅接触到了正规表演训练,还潜心研究了俄国著名戏剧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理论。

        全面恢复高考后的1978年,马少骅报考了上海戏剧学院。当时,为了凑路费,他还把自己舍不得骑的凤凰自行车给卖了。一门心思扎入复习,上天不负有心人,马少骅以男生排名第一的成绩被上戏录取。

        然而,刚进校园,马少骅就差点想退学。入学第一场试演,老师就点名批评他。也是那一次,教会马少骅,要放下以前的东西,踏踏实实地学。之后,他跟着邱世穗老师渐渐摸到了表演的意义,“什么叫表演?我们演员不要去演壳儿,要谈走心、谈刻画人物,这个(学习)是无止境的。”

        当年的毕业剧目是迪伦马特的《物理学家》,很多学长都不敢演。但马少骅应了下来,并得到老师,包括北京人艺的认可。

        “并不是说这次演邓小平是挑战,敢挑战是从那时候就开始了,挑战下来的胜利会获益匪浅。”马少骅说。

        当年,毕业后必须回本籍工作,让马少骅错失了更好的舞台。“这是我一辈子的伤心。”

“拍戏还要有良心嘛”

        不计较拿钱多少,不计较为角色改变多少,不计较角色是大是小,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演过不少戏,有些小名气,却没有大红大紫;被提名过飞天奖、金鹰奖,却也只是提名。

        “我以前为这苦恼过。后来,我觉得凭什么要苦恼?我从小喜欢表演,是为了要出名吗?我就是喜欢,从喜欢到成为表演艺术家,是需要修炼的。”说到这,马少骅一直很平静。

        “我的命运总是这样,不幸福。不像别人接到的是戏保人,我接到的总是人保戏,挺累的。没有办法,人微言轻,总要承受一些苦难。”即使是小角色,也希望能生动起来,除了演戏,马少骅对其他事物似乎都看得很淡。

        一谈起演戏,马少骅就停不下来。“生活中真实的人物还要结合银幕的美感。有的人说,我不喜欢看你们演(民工)脏兮兮的,这要引起我的警觉。怎么拿捏好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结合?”

        对于当下这个行业的“风气”,马少骅认为,作为从业者,还得要有良心,“(电影)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到一个极端。我前两天听说,《小时代》、《后会无期》比韩剧还韩剧,也没有剧情。你们何必糟践这块银幕?作为从业者,你还有个良心嘛。这种东西拍下去,对下一代你觉得好吗?”

        “像我在《我的儿子是奇葩》里的角色,坦率地说,我不喜欢。但就算不喜欢,我也会认真去演。把小角色演好,也可以练自己。”

        马少骅告诉澎湃新闻,不满意该片有两点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信任接戏的人,所以在没看剧本的情况下接了,没想到角色很弱;另一方面,他坦言,“可惜那个戏,有些风气不好,比如某个演员很出名,到现场要求所有人跟着改剧本……”

        聊起行业里的事,马少骅毫无保留,有时坦诚得令人心惊肉跳。他自己则表示,“我不怕,有什么关系,他(她)们都比我小。”

        然而,从业三十多年来,他心里始终有个“账本”,记着想要攻克的课题:想回到话剧舞台,想尝试科学家的角色,想在银幕上诠释父亲……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