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杨胜群:《邓小平传》不回避党内矛盾,着力揭示传主思想品格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付珊 实习记者 周扬清 发自北京
2014-08-26 17:46
来源:澎湃新闻
中南海 >
字号

历时8年完成的《邓小平传》。

        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杨胜群带领一个8人团队用了8年时间完成了一部《邓小平传(1904-1974)》。

        这也是经中共中央批准撰写的一部邓小平的传记,作为官方纪念邓小平110周年诞辰活动之一,该书已于近日出版。

        8月25日,杨胜群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表示,希望通过这本传记“客观真实地反映出邓小平的思想发展脉络”。        

旅法勤工俭学“睁眼看世界”

        入境登记表、在巴耶中学的同学名录、生活开支账目,还有在工厂做工的工卡……《邓小平传》编写组曾去法国、莫斯科等地追寻邓小平早年的足迹,收集记载邓小平在法国勤工俭学和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期间活动的多种珍贵史料。

        “五年零三个月的旅法生活,在他的人生和事业中是至为重要的。”邓小平在法国的克鲁梭工厂里面做苦工,可是赚的钱连饭都吃不饱,甚至自己还要倒贴法郎。《邓小平传》真实地叙述了邓小平的旅法生活,告诉读者邓小平“在对‘机器吃人’的资本主义社会有了切身体验之后,他原有的工业救国、实业救国的不切实际的理想破灭,认识到只有通过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才能救国救民。”

         1926年,邓小平因组织反帝爱国活动被法国警方驱逐出境,而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在那里度过了1年的学习时光。在这一年里,邓小平经常同国民党右派学生就中国革命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激烈辩论。书中写道,他犀利的词锋、雄辩的口才是出了名的,有“小钢炮”之称。

        “非常积极,有能力,是一名优秀的组织工作者。”编写组在俄罗斯政治历史档案馆里找到了莫斯科中山大学中共党组织给邓小平的鉴定。

        当邓小平离开莫斯科回国时,用书中的话说,他“已成长为一个成熟的职业革命者”。

写邓小平不回避党内矛盾

        国外生活的历练仅仅是邓小平革命生涯的开端。在之后的撰写过程中,编写组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写出邓小平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思想。

        “邓小平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战略家,如何把他的思想写出来,这是最难的。”杨胜群告诉记者,编写须查阅大量的内部档案,不放过每一处细节。立论有据是《邓小平传》的一个特点。

        杨胜群认为,中国共产党与别的政党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就是党内经常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这种思想斗争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党内矛盾,如果没有这样的积极的思想斗争,党就失去了活力。” 他说,邓小平政治上“三落三起”都是与党内思想斗争、党内矛盾密切相关的。

        早在1933年5月,邓小平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执行了毛泽东的正确路线,被当时苏区中央局“左”倾领导者定为“邓(小平)、毛(泽覃)、谢(维俊)、古(柏)”“毛派头子”,被撤销职务,受到党内最后严重警告处分。正是这样的经历,磨练了他的意志,也让他进一步锤炼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品格。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重大事件,邓小平都经历了,而且几乎都是处在漩涡之中,如整风反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还有“文化大革命”,等等。“写邓小平的思想,就要把他放到党内思想斗争、党内矛盾中去写。”杨胜群说,“我们在书中都没有回避,都是很细腻地做了反映。”

        “凡是杰出的人物,总是处于矛盾漩涡的中心。要不然,他就没法成为伟人。”杨胜群对澎湃新闻表示。        

深入思考“实事求是”

1978年12月,邓小平与陈云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对中国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谈及邓小平的思想品格,杨胜群认为独立思考、实事求是是最为闪亮的。

        他说,邓小平这一思想品格,是他从苏联学习回国后,在党中央机关担任秘书和秘书长时开始形成,经历了半个多世纪革命生涯长期艰苦锤炼后逐渐成熟。

        邓小平先是亲身感受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而后又经历了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错误对中国革命造成的危害,特别是他还参加了结束陈独秀右倾错误的八七会议并担任会议记录。“可以想见,会上那些总结用鲜血换来的教训的发言,对他的震动和教育该有多大。”杨胜群说。

        杨胜群告诉澎湃新闻,正是带着对“左”和右的两种错误的感受和教训,邓小平在广西领导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和红七军转战的过程中,得以敏锐地觉察到并屡屡抵制新出现的李立三“左”倾错误的干扰和影响,最大程度地减轻了革命力量的损失。

        建国后,邓小平的实事求是在“大跃进”运动中体现出来了。“和党内的领导人一样,邓小平希望中国的经济建设速度加快,尽快让人民群众过上好生活,改变国家穷困面貌,这很自然的。”谈及“大跃进”时,杨胜群如此说。

        发动“大跃进”的初衷是为了加快经济发展速度,邓小平在开始时也比较积极,但杨胜群认为邓小平与许多人不同的是,“他还保持比较清醒的头脑。”

        邓小平深知加快经济发展速度需要条件,不能违背客观经济规律,“要实事求是地考虑问题。心要热,头要冷”。当时邓小平就指出,搞经济建设要按经济规律办事,既要有雄心壮志,又要实事求是。

        杨胜群认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1956—1965),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了许多积极、务实、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取得一系列宝贵的思想认识成果。杨胜群说,这为他后来领导党和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这些认识包括:

        1.以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自主地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要不断调整和完善,社会主义具体制度应不拘一格。

        3.社会主义要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生产关系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阶段。

        4.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哪种生产关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就选择哪种生产关系。

        5.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原则,是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区别;要打破平均主义,让农民富起来。

        6.社会主义必须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不是资本主义的。

        7.制订经济建设的长远规划,要以解决人民群众吃穿用问题为中心。

        8.搞经济建设要按经济规律办事,既要有雄心壮志,又要实事求是;不要搞违反群众意愿的“大呼隆”群众运动。

        9.经济建设要搞一套管理制度,农业有农业的“宪法”,工业有工业的“宪法”。

        10.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社会生活中个人选择的自由,不应越来越小,而应越来越丰富。

        11.党的领导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原则。        

伟人也有普通人一样的情感

        与同类人物政治传记不同,《邓小平传》花了不少笔墨去表现邓小平的个人情感历程。

        这些经历包括早年旅法前后与家人的关系,先后的三次婚恋,家里添丁进口等等……“他的三个在战火中出生的孩子都吃过太行山母亲的乳汁,出生以后寄养在老百姓家里。” 杨胜群说。

邓小平与家人在一起。

        与同类人物政治传记不同的是,《邓小平传》花了不少笔墨去表现邓小平的个人情感历程。

        这些经历包括早年旅法前后与家人的关系,先后的三次婚恋,家里添丁添口等等……“他的三个在战火中出生的孩子都吃过太行山母亲的乳汁,出生以后寄养在老百姓家里。” 杨胜群说。

        邓小平下放到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劳动谪居期间,家庭、亲情对他变得尤为重要,成为他在困境下的精神慰藉。“这些在这部传记里都写到了。” 杨胜群说。

        杨胜群认为,政治人物落难的时候,往往是他回归普通人情感状态的时候。

        “归真返璞”的他,完全过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为了省钱,他不再抽好一点的烟,喝好一点的茶,甚至吃馊了的饭菜。为了不让身体不好的妻子劳累,他默默地把家里重一点的家务活都承担了起来。

        作为丈夫的邓小平,作为父亲的邓小平,甚至是作为儿子的邓小平(他还有继母在身边),这个时候的他就和普通人一样了。但他又不是一般的人,落难时脑子里面装的不只是柴米油盐,他还在思考党和国家的大事,在为出来工作创造条件、做着准备。“他一直坚持给毛泽东写信,保持一种联系,这对他复出工作很重要。他希望再度担当改变国家和人民命运的责任,前提条件就是出来工作,否则无从谈起。” 杨胜群说。

        1973年邓小平复出后,毛泽东问他“这些年怎么过来的?”他说了两个字——“等待”。

        “他不是消极地等待,而是在坚持不懈地为自己重新出来工作创造条件,做着应有的准备。”杨胜群总结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