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海上画室|艺风画室:不拘束,让学生发挥天性

澎湃新闻记者 陆斯嘉 实习生 徐一超 施烨婷
2014-08-27 16:38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正在中华艺术宫展出的“补白•添彩——哈定艺术成就回顾展”让半个多世纪前的“哈定画室”呈现在世人眼前。从土山湾到充仁画室再到哈定画室,“画室”已经构成了一条重要的上海美术发展的历史脉络,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将带读者一一走访。1949年,14岁的胡曰龙因为一则电台广告成了艺风画室的艺徒。只需倒痰盂、烧早饭、送公子上学,便可以免费贴身学艺。

艺风画室老照片

        “各位听众旁友(沪语,朋友),现在有一家画室要招收一名艺徒。画室提供食宿,要求艺徒欢喜画图、身体健康、呒没(沪语,没有)勿良习惯。有兴趣、有意向的朋友请到海宁路乍浦路口额(沪语,的)艺风画室报名、参加考试。”1949年,上海电台正播放着“书场”特别节目《杨六郎空谈》,其中的这则插播广告引起了胡曰龙的注意。14岁的他借用一张纸、一支笔,临摹了一份画稿,便成为猛将弄石库门里两间房屋与过街楼打通的六十平米的艺风画室学徒。

        胡曰龙住进了画室,“客厅很干净,进门有一条长沙发”,沙发拉下来,夜晚就是小学徒的床。“早晨起来叠好被子,放入沙发抽屉内,再把沙发坐垫放好。”用完早点,胡曰龙负责送先生家的公子到九龙路国民小学。多年后,这位公子成为了一名雕塑家。

        画室主人费伯夷早年留学东洋习西画,回国后任职于东宝映画株式会社,从事动画创作,与万籁鸣兄弟为同事。费妻毕业于新华艺专。胡曰龙记得费先生曾说:“我想培养一些人,这里的收费比上海哪一家画室都低。”胡曰龙作为门生,只须做些诸如倒痰盂、烧早饭、送公子的勤杂,便获得了免费贴身学艺的机会。

        “费先生采用复式教学,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同时开课。”开课前,胡曰龙根据先生便条,摆放画架,挂上各式石膏像,安排画椅。趁学生未到之际,再读几页英文。

        1950年初,进入艺风画室学徒半年多后,胡曰龙与费先生有了一次短暂告别。新中国成立后,费伯夷因种种原因不得不远走香港。1950年中,费伯夷回到上海,打算带胡曰龙赴港,到他的广告公司工作,为劝动小胡,费先生甚至与胡母促膝而谈,胡曰龙在一旁偷听到先生“很多心里话”,但是“命是注定”,师徒二人再度告别,从此天各一方。当年的学友,有百货公司画海报的王跃达、上钢三厂的宣传员杜家勤、后来去了内蒙古的张子明等,64年后,姓名犹记,音讯已断。

        1950年随费伯夷夫妇赴港的很可能有一幅梅兰芳先生的油画肖像。胡曰龙清楚记得,当他第一次踏进费府,便在客厅墙上见到了“梅兰芳”,“尺寸大约50厘米乘60厘米,画得很松。梅先生是坐着的,估计要坐一天。”据费伯夷先生说,梅兰芳花了5根金条定购此画,但画始终没拿走。

        后来,在“命中注定”下,胡曰龙先后求学于行知艺校、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并终身从事艺术创作及美术教育。当他找出14岁在艺风画室学习期间的一幅儿童石膏肖像与一张绘上海市虹口区下海庙的水彩习作时却说:“还是那时画得松,不拘束,现在的大学毕业生都画不出那么好。”

        在胡曰龙看来,所谓的“好的老师,会让学生把天性发挥出来”。费伯夷先生便是这样一个人,尽管艺风画室的存在只是沧海一粟。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