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西方最特立独行的12个文化人,每人都有本不合时宜的书

李炜
2014-08-27 21:34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编者按】

        “书痴”李炜的新书《嫉俗》是一部西方文化史的《聊斋志异》,选取了12个重要人物:佛兰芒画家艾克、挪威作家汉姆生、波兰作家贡布洛维奇、维特根斯坦等,勾勒他们的故事。这些人都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却凸显个性,所涉及的领域也各有不同,因而《嫉俗》里的文章写法、体例也多种多样,有剧本、有自画像、有倒叙……

        李炜在后记里说:《嫉俗》“是为了那些想在自己死去前,多看几眼这世上的种种美好、多了解一点个中的奥妙——它仅仅是为这样一群人而写的”。很感动的一句话!为了多看几眼这世上的美好,除了书里写到的故事,我们想更多地了解西方文化,还可以参考他给出的这份书单。

        
        Breton:历来不顾及读者感受的布勒东,句子复杂、逻辑含糊。这让他的作品(包括诗歌)既不通俗也不易懂。最适合切入他思想的书无疑是《访谈》(Entretiens)。这本书收集了他在1952年应法国记者André Parinaud邀请而做的一系列广播采访。虽然布勒东事先就写好了答案,《访谈》读起来还是像一本口述的自传。
        Dürer:最奢华的丢勒画册是德国艺术史家Norbert Wolf的《阿尔布雷特·丢勒》(Albrecht Dürer)。要是有读者想知道如何用另一种方式阐释丢勒的自画像《忧患之子》 ,以及他最著名的版画——1514年的《忧郁、一》——也可参考我的《碎心曲》,书里解释了为何文艺复兴时期间“忧伤”这种感情会席卷欧洲。
        Gombrowicz:不懂波兰文的我,都是阅读英译版的贡布洛维奇作品。最近他的《日记》(Diary)由美国Yale University Press重新出版;行家都称赞它的英译。虽然书名听起来像再普通不过的流水账,每一段日记其实都是一篇小散文。这几年他的小说也陆陆续续重新译成英语,但反而是旧版的小说读起来更流畅。也正因为流畅,反而不像刻意搞别扭的贡布洛维奇。
        Hamsun:要读汉姆生,必然得从《饥饿》(Hunger)开始。在我比较过的三个英译版本当中,最好的是诗人兼作家勃莱(Robert Bly)的译本——虽然我不是勃莱的粉丝。读完《饥饿》后,还可以看丹麦导演卡尔森(Henning Carlsen)在1966年改编的电影。一幕幕精美的黑白画面,再加上卡尔森极富创意的指导,让片子既写实又梦幻,简直像一场发烧时做的梦。
        Herodotus:希罗多德大作的译本数不胜数,不少都可以从网上免费下载。内容最丰富的版本是《里程碑希罗多德》(The Landmark Herodotus)。虽然译者Andrea L.Purvis的文笔平平,但此书有大量的注解及地图,在正文旁还有年表,列出希罗多德叙述的每件事发生的时间。此外,它还收集了不少篇附录,每一篇都详细解释了一般读者或许从未想到要问的事,比方说,古希腊的重装步兵是怎么打仗的。
        Jarry:除了当学生时被迫读些莎士比亚,大多数读者毕业后一部戏剧作品也不会碰。这有点可惜;不少经典文学著作都是舞台剧——而且只能是舞台剧,换成别的体裁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雅里的《愚比王》(Ubu Roi)无疑是最佳范例:不但经典,而且无法写成小说或拍成电影。不过,因为剧本里用到了不少俚语,对白也时常荒诞不经,万一翻译不到位就没那么滑稽了。要是读者能看懂一点法文,可能试着与原文较量效果会最好。
        Lawrence:劳伦斯的大部分著作都可在网上找到,包括《智慧七柱》(Seven Pillars of Wisdom)。想买英语“实体书”的读者千万得小心;《智慧七柱》的版权已过,现在还在销售的几乎都是扫描了原书、没纠正任何扫描错误就印出来的水货。最优秀的版本是英国Castle Hill Press发行的“完整的1922年牛津文本”(The Complete 1922 Oxford Text)。不过,此书的精装版已售完;平装版尚未面世。
        Mandelstam:除了诗歌,曼德斯坦的散文也独具韵味——那种一流诗人写散文时独有的味道。《时间的噪音》(The Noise of Time)是个佳选。在我看过的所有关于曼德斯坦的书当中,印象最深的是俄国现代诗歌学者Oleg Lekmanov以诗人姓氏为名的专论。书里叙述了不少有趣的琐事,可惜英译很糟,有些复杂的句子几乎到了看不懂的地步。
        Radnóti:匈牙利文又是一门我没学过的语言,所以只得通过英译版看劳德诺提。不过,所有重要的译本我都读过。虽然每个版本都各有高下,总的来说,George Gömöri和Clive Wilmer的《被迫行军》(Forced March)比较适合初读者。其实,我这篇文章里用到的诗歌都是拼凑出来的。也就是说,因为每个译者的风格迥异,为了确保意思没被这个或那个译者扭曲,每首诗译成中文时我都参考了不同的英译版。
        Tarkovsky:除了塔可夫斯基最好的三部电影——《安德烈·卢布廖夫》、《潜行者》、《飞向太空》——还有大量的二次文献可用来打发时间。但这些几乎都是给学者看的著作——包括那些豪华大开本的图书。可能唯一的例外是英国作家代尔(Geoff Dyer)的《区域》(Zona),虽然这本书只谈了《潜行者》,而且就像代尔所写的其他书一样,无论话题是什么,到头来讲的都是他自己。至于我这篇文章里的引句,它们全都是真的,只不过往往不是来自口述,而是书写:也就是说,我把“主角”和“配角”发表过的文字改成对白。不少人物的一举一动也是真的,根据我看过的纪录片段所描绘。至于那些虚构的场景,它们应该也不算离谱——至少,如果放到一部塔可夫斯基电影里头的话。
        Van Eyck:我看过不少讨论艾克的书,最值得三思的是美国艺术史家Craig Harbison以画家为名的专著。虽然Harbison是潘诺夫斯基的学生,他却没有依照老师的想法研究艾克;事实上,他称自己为一个“有几分反潘诺夫斯基的份子”。但这完全可以理解。就像我文中所言,要想在艺术学术界出人头地,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推翻潘诺夫斯基的理论。至于那些只想要在视觉上得到享受的读者,他们可以翻翻Annick Born和Maximiliaan P.J.Martens的《艾克的细节》(Van Eyck in Detail)。顺便说一下,这篇文章的格式来自维特根斯坦的第一本著作。
        Wittgenstein:维特根斯坦的书是出了名的难读。唯一的例外是《文化与价值》(Culture and Value)。其实这本书的德语直译是《混合评论》(Vermischte Bemerkungen)。或许因为他所有的书名都很枯燥,他的英语出版社才选了这个稍微有点趣味的名字。这本书收集了一些哲人笔记中最接近格言的文字。有兴趣的读者还可以找英国导演贾曼(Derek Jarman)以哲人姓氏为名的电影来看。剧本不但由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所编,而且还是这位英语文学泰斗最俏皮的一次创作。至于我这篇文章的格式,它模仿的当然是维特根斯坦的最后一本著作。
        Zweig:茨威格没写过一本难读的书——但这恰好是诽谤者攻击他的理由之一,仿佛每个人的著作都得像维特根斯坦的那么晦涩。除了小说,茨威格还写了不少文笔流畅的散文及名人传记。他的好几部作品也搬上了银幕,有些还不止一次;可惜这些电影没有一部是货真价实的艺术大作。初读者可以从茨威格的自传《昨日的世界》(Die Welt von Gestern)开始。

        写到这里,我也想两手一拍,让书页自动打开,然后走入书里,消失一阵子。可惜这么做只会让大家觉得莫名其妙。在这个社交网统治的时代,没有多少人能理解那种仅仅属于窝在一本书里的乐趣了。

《嫉俗》,李炜/著 于是/译,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4年8月版,定价:28.00元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