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睡前阅读·疗心手记】心旅

牧田
2014-08-30 03:04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人们日常生活中工作、交谈、喜怒哀乐,在精神科领域都被归为精神活动,所谓精神活动就是人们脑内各类化学物质的碰撞与反应的产物,因此,一切怪异或违常的精神活动都可以通过改变化学反应来得以修正,这也就是现代精神药物治疗的基础。

        但是,回顾历史,在化学药物或是草药被广泛应用于人类之前,早就产生了诸多控制精神活动的方法,低层次的譬如巫术、迷信,高端的则有宗教、灵修、催眠等。

        最近遇到一个案子,中年女性,在二十多年前参加高考的时候,由于精神压力过大以及填报志愿的失误,使得其在整个大学期间饱受情绪问题的困扰。此后在各类不同现代药物的帮助下,她也能够获得稳定的工作、完整的家庭,但却始终无法摆脱抑郁症不定时的烦扰。

        去年,她通过某种途径,得知了一种较为传统的修行方式,于是展开了一段奇妙且代价惨重的修行之旅。

        印度,古老而神秘的大陆,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那份神秘依旧保持得相对完整。我的病人为了追求内心的平静,摆脱疾病的困扰,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片土地。在5月到6月,马哈拉施特拉邦,在一个朴素、简洁、静谧的,称之为某医院的地方,开始了一个月的修行。

        每天清晨,晨曦初现,修行者们早已起床洗漱,为即将开始的新的一天内心的净化,做好身体上的准备。

        修行者们互相称为家人。家人,顾名思义,同一片屋檐之下,寝食一处,同进共退。家人来自于五湖四海,世界各地。当然,碍于语言的限制,更多的言语沟通通常还是在同一国度的家人之间进行着。此时,我的病人正与一同前往的同胞们一起,开始当天修行的第一项内容,观看录像。

        录像的内容是创始人的演讲,为众多修行者介绍、讲解教义的精髓、修行的方式及科学的理论。录像被翻译成了不同的文字,加载字幕,方便世界各地的修行者们。这样的环节,每天会进行两次,另一次是在晚餐过后。

        大约半个小时之后,我的病人走出录像放映室,修行者们前往餐厅,进早餐。早餐内容平淡,中餐与晚餐同样如此,粗茶淡饭,当然,修行的重点不在于此。

        早餐过后,是个人治疗的时间。每位修行者会被安排进入相应的治疗区域,接受医师的治疗,治疗的内容类似于经络疏通、去污排浊,形式上近似于中医的推拿或是火罐。每天的治疗时间为20分钟。在除去了身上的杂质之后,便开始了修行最为核心及关键的部分———冥想。

        冥想是瑜伽中最珍贵的一项技法,是实现入定的途径。一切真实无讹的瑜伽冥想术的最终目的都在于把人引导到解脱的境界。一名习瑜伽者通过瑜伽冥想来制服心灵,并超脱物质欲念。感受到和原始动因直接沟通。

        我的病人所进行的修行也是瑜伽的一种,冥想自然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大约五十名家人依次走进一间屋子,盘腿坐下。周围是若隐若现的空灵的乐曲、昏暗的灯光。双眼微闭,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始调整气息。据说技法熟练的修行者可以很快达到空无的状态,哪怕睁开双眼,仍然能够进行灵与肉的释放。我的病人是一名初学者,体会氛围,感受知觉是她首先要学会的。每一次冥想的时间不到30分钟,上下午各进行一次。

        下午的安排较为自由,没有特殊的规定,修行者们可以在庭院中帮忙料理一些农活,准备晚餐。也可以走出医院,去到周边的集市逛一逛,购买一些小商品或食物,当然,酒精烟草等是不允许带入的。

        晚餐过后,修行者们还会观看一次录像。接下来,导师会带领他们进行家人间的交谈,每一个团体由两名导师带领,约十名家人组成一个团体,大家在这里交流各自一天的体验,分享所感所悟。偶尔导师会指引你今后的方向,家人会给你无私的鼓励,在那样的一种氛围中,你会成为前所未有的焦点,被呵护,被包容,被爱。我的病人后来告诉我了她的这种感受。

        医院里几乎没有任何娱乐设施,也没有网络。思想修行是一项疲劳的运动,在结束了一天的修行后,修行者们便早早洗漱、休整,等待明天同样的节目却可能完全不同的心灵体验。

        三十天后,修行结束了,我的病人返回到了自已的家中。收获是不小的,导师的指引,家人的鼓励,自我内心的洗涤,一个月的时间里,低沉的情绪仿佛从未来骚扰过自已,她觉得不虚此行,所花费的金钱都算不上什么。

        修行是有延续性的,每天依旧有许多功课需要完成,一周过后,她突然开始感受到了极度的疲乏与困倦,每日卧于床上,不愿从事任何日常活动。她在网上咨询过家人,有一些已经修行了数年之久,大家告诉她,她的身上有大毒,每日卧床是排毒的过程,要坚持。是的,坚持,每一次抑郁来袭,所有人告诉她的都是要坚持,医生告诉她服药要坚持,家人告诉她修行要坚持,可那种熟悉惧怕的感觉萦绕了她半辈子,没有人比她更了解这种感觉了,抑郁症依旧在她身体中,没有离去。

        又过去了两周,她拖着沉重的身子,回顾自已一生做过所有的错误决定,走到阳台,从自已四楼的家中跳了下去……

        现在,她坐在我的对面,坐在轮椅上,和我诉说着这一年里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她的抑郁症状仍然时好时坏,每天服用着剂量颇大的药物,但恶劣的心境就像一个透明的罩子,把她整个人包裹住,所有的挣扎或是反抗都是徒劳。

        我是一名精神科医生,不是社会上流行且收入颇丰的所谓的心理医生。多年的医学教育与实践告诉我,由化学物质组成的人类,必然需要化学的手段加以改变。所以,我告诉她,我可以每周与她进行交谈,但是有两个条件,药物继续服用,还有,告诉我,你准备做的傻事。

        人脑是奇特的物质,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在思考其运作的方式方法。近一百年来,化学药物大行其道,治疗疾病,改变行为,进而控制思维。然而,另外的一种方法,通过改变行为模式来控制思想,改变人脑化学物质的反应,却从来没有失灵过。心理医生与精神科医生较量着,试图证明自已对人类的贡献。

        心理疾病或是精神疾病患者都有一种通常的认知,寻求外界的帮助,摆脱困扰是他们最大的愿望。外界的帮助是一种短期行为,不必改变他们的生活。打个比方,吃一片药,打一针是一种行为,然而每天定时服药,按时打针,连续几个月或是几年,那便是一种生活的改变,这一点是大部分精神心理异常者不能接受的。因此,不断改变,不断尝试,不断失败,这就是他们的模式。

        这类人群,还有一大特点,暗示性极强。周围环境与人物对其在短时间内可以造成极大的影响。在印度的经历是美妙的,我的病人至今回忆起来,仍充满着留恋与渴望。修行与自杀在时间上有着明显的前后关系,但对于其是否构成因果的解释可以有许多。我的病人怀疑过修行本身,那一个月的行为是不是自杀的原因,但她同样怀疑,真正的原因是因为自已修行得不彻底。两种怀疑会长时间停留在她的脑海中,永远没有答案。

        我翻阅了一些网上的资料,倒也不能武断地判明她所接触到的是什么旁门左道。但就其心理承受程度来说,如此的标准化群体行为模式,集中的教义灌输,对于其自身的康复是无益的。精神控制的应用领域是广泛的,大到宗教传播,小到电视购物,无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都在其中,受到一些影响。所以,你的心理健康吗?你的精神世界强大吗?记住,我们都有缺点,你可以选择带着缺点生活下去,但如果你想改变缺点,那么就请自已改变自已固有的行为,而不要让别人的行为改变你自已。

        

        (作者系精神科医生)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