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农科院:未来气候背景下稻田甲烷排放量可能被高估

澎湃新闻记者 孙艺真
2021-05-13 14:37
来源:澎湃新闻
能见度 >
字号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官网5月11日消息,近日,该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耕作与生态创新团队和南京农业大学联合攻关,发现大气二氧化碳浓度(eCO2)升高可以显著促进水稻生长,但对甲烷排放的促进作用呈明显下降趋势。

这项发现表明,国际上远远高估了未来气候背景下稻田甲烷的排放量,这为我国乃至全球农业领域,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纲领提供更科学的决策依据。

中国是世界稻米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据统计,2020年我国水稻播种面积45114.0万亩,总产量21186.0万吨。与“十二五”初期的2011年相比,水稻播种面积减少393.6万亩,总产量增加了897.7万吨。从单产水平看,2011年我国水稻平均单产445.8公斤/亩,2020年提高至469.6公斤/亩,提高了23.8公斤/亩,增幅5.3%。

近日,中美“应对气候危机”的联合声明中也提到,将继续讨论21世纪20年代的具体减排行动,包括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合作。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张卫建介绍,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eCO2)能够显著促进水稻生长,并可为稻田产甲烷菌提供更多的有机碳源,国际上普遍认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提高稻田甲烷排放40%以上。

研究人员基于前期试验,发现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稻田甲烷的增排效应随着处理年限的推移而呈显著下降趋势,第一年eCO2的甲烷增幅达到69.4%,而第二年为44.0%,第三年仅为25.6%。

为进一步验证该现象并揭示其机制,作者借助步入式人工气候室开展了两个生长季的盆栽试验。研究发现,在两个生长季中,eCO2对水稻叶片光合速率、生物量和籽粒产量的促进效应相似;但是,eCO2对甲烷排放的提高效应显著下降,第一季甲烷排放的增幅达48%-101%,而第二季仅为28%-30%,这与前期试验结果一致。

甲烷排放是由其产生与氧化两个过程决定,土壤微生物分析发现,eCO2处理可以同时提高甲烷产生菌和氧化菌,但随着时间推移,eCO2处理对甲烷氧化菌的促进效应更强,从而逐步加强了甲烷的氧化消耗,降低eCO2对甲烷的增排效应。

FACE试验(a)、盆栽试验(b)平均甲烷排放及盆栽试验产甲烷菌(c)及甲烷氧化菌(d)丰度;aCO2,正常大气CO2浓度处理;eCO2,大气CO2浓度升高处理;AA,正常大气CO2浓度处理;AE,首次大气CO2浓度升高处理;EE,连续大气CO2浓度升高处理。

    责任编辑:李跃群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