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神秘秘书余刚高中老师:不愿推墙倒

澎湃新闻记者 彭玮
2014-09-11 18:21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人物 >
字号

对于余刚的落马,老师李成英表示不愿参与“墙倒众人推”。

        舆论责难让退休教师李成英难以承受,一切缘于他29年前的学生在“打虎”声中应声“落马”。

        他的学生——现年46岁的余刚,中央政法委办公室原副主任,不久前出现在中央纪委的通报名单里,因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和公职。通报称,经查,余刚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巨额贿赂;与他人通奸。

        李成英是余刚高二的英语老师,他在先前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称,“不容易啊,从我们这么个小地方走出去,他还是算比较成功的,但是他没有把握好自己。”

        李成英认为,余刚走到这个地步,主要是因为自己个人的原因,“中央纪委已经立案了,说明他肯定是收受了贿赂。”在李成英看来,这不能怪罪他人。

        李成英假设,余刚如果在广东挂职后选择离开国务院秘书三局,结果可能就不会如此,但他自己没有选择离开,继续在“羽翼下面生长”。

        李成英分析,如此下去,余刚是“长不大的”。

        他同时也在采访中谈及2007年对去北京找余刚时遭受的冷遇,20年前,他把令自己引以为傲的优秀学生介绍给人民大学的朋友。20年后,余刚连他的短信也不回复。他从此和余刚不再联系。

        随之而来的非议让李成英不堪重负,他说,如果余刚没出事我这些话可以说,但出事了之后说就会被人说墙头草。

        9月8日,澎湃新闻记者联络到李成英时,他说不想参与“墙倒众人推”,他在回忆细节时也显得谨慎而犹豫,“往事仿如烟,依稀难以记忆,恐有失实不便谈及。”

        至今,在李成英的心目中,余刚是个听话的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性格内向,不大和人交往,待人也很和气,低调,从不张扬自己的成绩,但他同时觉得,“人是整天变的,随着地位、经济状况、周围的环境,这些都会让人产生变化。”李成英感慨道。

对话李成英

        澎湃新闻:您是哪年参加工作的,开始就在大通湖一中任教吗?

        李成英:我是1968年下乡,1971年到大通湖一中开始教英语。

        那个时候大通湖一中还是大通湖农场职工子弟学校,主要招收国营大通湖农场的孩子。“文革”时期学校的教师都是由当地自行解决的,我是工农兵学完才回农场的,后来一直在这所学校待到退休。

        澎湃新闻:你当时为什么选择做老师,有没有想过其他职业可能?

        李成英:我当老师当时是领导指定,别无选择。

        澎湃新闻:那时的农家学生怎么样?

        李成英:那时候农家孩子和城里的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考上重点大学的也比现在多。后来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老师也基本走光了。

        澎湃新闻:这么说,你从教时经历的城乡流动性还是比较大的?

        李成英:起初流动性相对平稳,恢复高考前十年教育还是比较公平的,现在教育资金投入都倾向投入给重点中学,教育不公平导致城乡差异越来越大。到90年代末,流动性很大,不少年轻老师都下海了,我们则属于年纪大的,留守下来。比如余刚高二班级的班主任是教数学的,他是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的,后来下海了,也就失去联系。

        澎湃新闻:澎湃新闻之前报道过,余刚大学刚毕业时就工作去向征求过你的意见,你后来也去北京找过他……

        李成英:那个就不要谈了……

        澎湃新闻:是不是当时去北京找他,他没有接待你,你觉得挺失望的?

        李成英:挺失望倒也不是,只是觉察到他有些细微的变化。人各有志,既然他很忙,也就算了。人是整天变的,随着地位、经济状况、周围的环境,这些都会让人产生变化,话说回来,我也只不过是教了他一年的老师罢了。

        澎湃新闻:那你之前对他学生时代的印象是怎样的,你当时看好他的吧?

        李成英:他当时就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农家孩子,也没什么家庭背景。他父亲当过兵,教育出了非常规矩和典型的农家孩子。他兄长是我学生也是要好朋友。

        澎湃新闻:1991年他从人民大学毕业之后面临两个工作分配的选择,一个是去铁道部下面的法律机构,另一个是国务院法制局。你当时为什么劝他去国务院工作?对一个农家孩子来说,高层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复杂多变。

        李成英:当时余刚的第一志愿是铁道部,我提出自己的建议:去铁道部的下属机构,对将来的发展不及去国务院这类中央机关作用大。

        这个道理很简单嘛,从下面要慢慢做上去比登天还难,况且他还没有家庭背景;但是在上面干得不好下调却是易如反掌的。当年碰到,我也只是顺便问他工作去向,然而给了他建议而已,至于他最后做决定时是怎么考虑的就不好说了。

        澎湃新闻:你去北京找他,当时具体是什么情形?

        李成英:我那时在北京进修,有个学生想去国务院拜访,所以就联系了他,没想到得到那样的回应。当年我把老同学徐孟洲介绍给他,徐当时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后来我也是跟徐通信了解到一些关于余刚的消息。

        澎湃新闻:您有其他学生也在北京念书,有像余刚一样当官的吗?

        李成英:有啊,北航、北商、北邮(编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的学生都有,我去他们也都还是接待的,学生对我还是很好的。

        澎湃新闻:作为老师来说,你希望学生给予你怎样的回报?

        李成英:对学生没有指望回报。余刚之于我,他即便地位再高,按人之常情,有欠于我。

        澎湃新闻:你觉得中央“打虎”到现在,问题的根源出在教育身上吗?

        李成英:这不主要归咎教育,与监督察人用人等机制有关,你应该问专家,我只是一个退休老师。

        (文中李成英系化名)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