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教师工资该大涨了

2014-09-10 22:35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从1985年9月10日算起,今天是中国的第30个教师节。

        30年来,中国教师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与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也为各方所关注,各方献计献策,一直不绝如缕。而如果从社会分工和职业选择角度看待教育的绝对主体——教师这一群体,应该更能明了问题所在。

        “十年树人,百年树木”,今天的教育问题,不是当下突然冒出来的。应该把目光至少拉长30年进行考察,才能看清问题所在。

        1985年前后,中国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达到1949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一度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社会上出现“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现象,致使教师队伍人心动摇。很快地,出国热、下海潮在大中小学教师中兴起。社会上的知识精英不再进入甚而离开教师队伍的现象,一直持续到新世纪的最初几年,其间兴起过的从业热潮还包括金融热、外企热、IT热、公务员热、国企热,等等,而唯独没有兴起过“教师热”。

        一般说来,社会上的知识精英热衷于进入哪个行业,是评判该行业实际社会地位的最重要尺度。从人力资源角度来说,当一个行业具有足够多的知识精英时,在他们带领下,整个行业的变革和创新力度无疑要更大一些,具有更高的活跃度和突破成规的能力。

        但是在二三十年间,知识精英未能将进入教育行业视为可选项。相当长一段时间,一些人只是将做教师视为权宜之计,三心二意,随时准备跳槽改行,致使这一行业的进入门槛相对降低。甚至个别品行很差的人物也混迹其中。

        与此相反,从一些政界、商界、文化界名流的简历中,可以发现他们中相当多的人有过从事教师工作的经历。可惜,这种更高的职业适应能力背后的个人素质,比如他们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未能惠及更多的学生。教育行业为什么不能吸引或留不住知识精英?说到底是薪酬!

        与教师直白地讨论薪酬总显得庸俗,但事实就是如此。30年来社会上的职业热点,无一不是围绕更高的收入(或收入前景)而转换,这么多次的转换都没有轮到教师行业,无非是因为这个行业无法提供足以吸引更多知识精英进入的薪酬。

        从投入产出角度审视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当教师只能收获仅相当于一般打工者的报酬时(甚至有所不如),社会怎能指望从中获得数倍之多的回报?

        因为一线教师的薪酬并不高,所以不论是大学还是中小学,安心于教学、科研的教师并不太多。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很多教师热衷于从政、经商、学术“走穴”、办辅导班、补课,其目的多是为了过上与其社会地位相称的物质生活。而由此带来的分配不公、管理混乱和师德沦丧,则为社会所广为诟病。

        所幸,教育经费终于在2012年达到GDP的4%,这些年来教师的工资收入确实有所提高,加之就业压力加大,国际知名大学的博士毕业生进入中国的中学执教也不再是新闻。但这只是开始。当知识精英为争取一个教席挤破头时,中国教育当下存在的诸多问题庶几可获相当程度的解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