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洛杉矶时报:中国人为治理雾霾想尽奇招,美国人曾经也是

Julie Makinen
2014-09-17 11:26
来源:澎湃新闻
唐人街 >
字号

        【编者按】

        国外媒体向来关注中国治理雾霾。《洛杉矶时报》9月14日发表文章,汇总了中国各地为解决雾霾提出的各种奇思妙想,同时指出,美国也曾在上世纪50年代有过相似的经历。文章认为,中国政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努力应对空气污染问题。

        

        文章开头描述道,武汉市正计划修建一栋新的摩天大楼,这栋大楼的外层装潢使用的是一种能“吃掉”空气污染物的高科技的材料;一位艺术家建议使用一种巨型的类似吸尘器的设备来吸收北京天空里的大气污染物,被吸收的大气颗粒还可做成珠宝来销售;一位研究者建议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建立“城市风通道”,通过控制城市里建筑的高度和密度,形成雾霾消散的通道。

        “在中国,几乎每周都会有媒体报道那些治理雾霾的奇思妙想。最近的建议包括:使用无人机在空中冻结空气中的污染颗粒,并把它们空投到地面;在建筑的顶部安装巨型喷头,以洗掉空气中的污染;或者是像引水入京一样,挖一条从北京到海边的长100英里(约160公里)的隧道,让新鲜空气流入北京。”

        文章指出,在今天的美国人看来,这样的头脑风暴似曾相识。回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南加州被雾霾袭击,洛杉矶开始着手打击空气污染时,城市官员们同样也在寻找能够减少城市雾霾的良方。

        那些已经被人们长久遗忘了的想法包括:凿一个穿越圣盖博山脉的洞来排走雾霾;在大楼楼顶和山底丘陵地带安装成网络的风扇;部署一支1000架飞机的队伍到空中,用它们的螺旋桨来破坏逆温层。

        1953年11月,《洛杉矶时报》上的一则新闻的标题是“人人都有雾霾综合征”。这些建议如此古怪,以至于时任加州行政长官古德温•奈特嘲笑他们是“一伙喜欢小题大做”的妄想症患者。

        “当年发生在洛杉矶的事,现在也在中国发生了——一堆疯狂的想法接二连三的出现。”《洛杉矶雾霾启示录》的作者奇普•雅各布斯说。

        文章称,在中国,这样的头脑风暴既让一些人感到高兴,也被一些人嘲笑。一些人用白眼对此表示不屑,他们认为,这些想法的出现恰好说明了中国还没有把治理雾霾看成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支持方则认为,这些想法的涌现证明中国终于愿意尝试一些办法,或者说是想尽一切办法来认真对待大气污染了。

        每年有好几个月都呆在中国的荷兰艺术家达恩•罗斯格德,也就是那位想出要发明一个类似于吸尘器的巨型设备的人说,“有时候,标准化的科学很容易就抛弃掉一些新想法,因为这些想法听起来很荒谬,或者是不会被允许研发的。但是,现在我们都处在束手无策的境地中,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办?难道要我们一直等下去?”

        文章指出,尽管对这些要解决雾霾的尝试,最好的描述是“不切实际”,但是也有一些人开始自己动手,解决雾霾问题。

        比如,工程师托马斯•托尔赫姆是一个很喜欢鼓捣小发明的人,他是一名弗吉尼亚大学文化心理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主要的研究领域是中国。去年,托尔赫姆发现市场上的空气净化器贵的要命,这让他很困惑。于是他利用一个风扇、一根皮带和在网上购买的高效微粒空气过滤网自己制作了一台空气净化器。

        在用粒子计数器对这他的发明进行测试后,托尔赫姆把他的测试结果通过博客发布到网上。随后,他的朋友和熟人开始不断地为制作一台空气净化器来找他。于是他决定以“SmartAir”命名并销售他的设备(刚开始时的定价是33美元,这比市场上动辄成百上千美元的空气净化器要便宜很多),他还在中国的许多城市开设了工作坊,教客户如何制造自己的空气净化器。根据公司雇员格斯•塔特的介绍,目前为止,托尔赫姆公司已经售出了约7000台空气净化器,并且聘请了一群美国的产品设计师来建造一套原始的SmartAir净化器系统。

        “毋庸置疑,空气净化器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注意,有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商机。”塔特说。他注意到现在已经出现了好几个模仿SmartAir的商家。

        居住在北京的英国艺术家马特•霍普的发明更有意思,他使用一个宜家的废纸篓、一个战斗机飞行员的口罩、一个摩托车头盔、一个小型发电机和其它一些零碎的物件建造了一个空气净化自行车。他说,在大街上骑车的过程中,自行车能够向骑车的人传送新鲜空气。到现在为止,这俩自行车还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其它的想法包括,在衣服上装上空气探头来告诉你所处的环境是不是污染很严重,或者是一个小型过滤器——看起来很像一支烟那种,使用者需要把鼻子凑到过滤器前呼吸(8支一盒,每盒9.95美元 )。

        这个类似于香烟的过滤器的宣传片上这样说到:“当你走在大街上,你不需要再像一个传染病患者或者外星人一样带着又热又不舒服的口罩来阻挡雾霾。”

        文章提到,除了这些小发明以外,还有一些完全是噱头的东西,比如陈光标在去年推出的“罐装空气”。

        “陈光标的行为,目的是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和游客的花费,这让人想起了20世界50年代的洛杉矶,当时洛杉矶的一些旅游纪念品商店走的是完全相反的道路——他们在兜售‘罐装雾霾’。其中一个瓶子上的标签建议顾客把‘罐装雾霾’当做镇定剂来使用:‘当你觉得幸福多得让你喘不过气来了’,打开瓶盖,深呼吸。”

        文章表示,随着越来越多古怪的发明出现,人们很容易忘记这样一个事实:成千上万的中国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正在埋头苦干,他们的工作也许不那么吸引人,但是他们确实是在认真地尝试着理解和处理国家现在面对的环境难题。

        文章指出,中国政府在不断加大对环境研究的投资,今年对空气污染的研究投资会达到16亿美元。中国现在花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在实施人工降雨来减少空气污染。

        “根据《中国日报》的报道,北京气象局今年将会花费320万美元来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以减少雾霾污染。这是致力于降低空气污染的人工影响天气费用第一次被列入政府预算。北京气象局说,这些资金将会被用于实验和购买设备上。根据中国气象局的说法,到2015年,全国范围内的气象部门都能使用人工影响天气的方法来提高空气质量。”

        

        (编译 胡祥杰)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