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日本海军经费不够怎么办?天皇自掏腰包赞助

章骞
2014-10-12 10:13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北洋海军访日盛宴

        1891年7月14日早晨,不断有马车在清脆的铃声中到达横滨港码头的防波堤。码头上已铺好红地毯,布置好了天幕。当身着盛装的人们从马车下来时,周围的人们纷纷行礼致意。这些人当中有全副金饰大礼服的军人,也有礼帽燕尾服的文官。不远处的海面上,停泊着十余艘挂着满旗的军舰。其中最为醒目的便是两艘黑色侧舷,白色上层建筑,蜡黄色的桅杆与烟囱,也就是所谓维多利亚式涂装,艉旗杆上飘扬着黄龙旗的巨舰。

        这两艘巨舰便是来访的北洋水师“定远”与“镇远”号铁甲舰。随同来访的还有“经远”、“来远”、“致远”及“靖远”号巡洋舰。来访舰的侧旁停泊着六艘接待的日本舰只,都属于常备舰队,其中最大的是依然挂着帆缆,显得有些老态龙钟的装甲舰“扶桑”号,其他五艘则是比较新型的巡洋舰,较大的两艘是“高千穗”与“浪速”,另三艘则是不足两千吨的“高雄”、“葛城”与“大和”。与威风凛凛的清舰相比,六艘日舰显得单薄多了,港口观看军舰的人群里时而可以听到感叹之声。

        港口的防波堤上停泊着多艘飘扬着黄龙旗的小汽艇,在北洋水师军官的引导下,这些日本的显贵士绅依次登上那些小汽艇向着“定远”舰而去。“定远”舰的桅顶高高飘扬着提督将旗,舷门也被装饰一新。第一批汽艇到达“定远”的舷梯,上面乘坐的是日本皇族北白川宫能久亲王与日本首相松方正义及随行人员,迎接他们的是等候在舷门口的北洋水师丁汝昌提督、驻日钦差大臣李经方以及身着整齐的各舰管带。后甲板的军乐队高奏礼乐,宾主纷纷施礼致意。而后登舰的还有日本贵族院和众议院议员、各省的大臣和次官、陆海军的军官,不少新闻记者也应邀而来,受邀者大约五百多人。

        这是由丁提督、李公使主办的一次招待会,由于五年前,“定远”等四舰前往位于长崎的三菱造船所检修,当时由于旅顺的船坞还在建造中,整个东亚只有长崎才有大船坞维修定远级的巨舰。然而,水兵登岸后与当地警察发生冲突,酿成了一次严重的外交事件。而这次访问横滨,中日双方都刻意化解紧张气氛,安排了这样一次高规格的招待活动。

        上午十点,活动正式开始,“定远”的甲板上,准备了柠檬水、冰块、各式各样的卷烟等,供参观者随意享用。他们在大清军官的引导下,听取了关于军舰的介绍,还参观了军舰的各个角落。

        十二点左右,宾客们被引导到布置就绪的西餐立食会场,宾主边饮食边畅谈,气氛非常融洽。这时候,主办方向宾客深表歉意,原本节目单上写着的舞会,由于到场的女士太少而不得不取消,招待会就此结束。

北洋水师“定远”舰,它与”镇远“二舰当时堪称“亚洲第一巨舰”。


日本深受刺激,掀起扩军浪潮

        上面的情形是根据北洋舰队第二次访问日本时,《每日新闻》的相关报道再现而成的。从中可以看出,在访日期间,北洋舰队展示了非常明显的友善之意,这在很大程度是由于1886年北洋舰队第一次访日时发生了长崎事件。虽然该事件通过外交手段得以平息,但是给双方多少带来了阴影。

        因此这次访日过程中,丁汝昌亲率的北洋舰队在访问了神户、横滨、吴以及长崎等军港及镇守府、造船厂等海军机构,参观日本军舰外,还将重点放在与各地行政长官、贵族进行交流,并与皇族和政要之间进行友好交流。前文提到的宴会便是一种代表性的举措,这样的宴会又在16日再度举办,总之是刻意地营造一种改善关系的气氛。当然,日本方面也为了防止事件再发,对各地官员一再下达指示,要对来访官兵以礼相待。

        通过双方的努力,这次访问本身没有造成什么冲突,但是,前去日本访问的六艘巨舰却给日本带去别的影响。日本当时的外务次官林董便留下了这样的回忆:“当丁汝昌率领舰队来到横滨港时,国人看到这些军舰威风凛凛的外观,陷入了一种极为恐惧的状态。”而这种心态,在当时日本的主要报纸上,更是得到了栩栩如生的反映。

        期间,“定远”等舰访日的报道充斥了日本各大报纸。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每日新闻》7月14、16日连续发表的一篇标题为《沮丧的海军》的文章。

        该文首先比较了来访的清舰和接待日舰的各项数据,指出无论是排水量、航速、大小,日方都无法与清舰抗衡。同时他还指出,来访清舰中有四艘是铁甲舰,而日方只有一艘,而且比较陈旧。走笔至此,作者笔锋一转:尽管中国的人口比日本多10倍,然而“日本就十九世纪文明发展角度看,要比清国高出数段,因此从实力上看,绝不输给清国”。

        接着,这篇文章使用了比较煽动的语调:“原本期待清舰队来访会激起发展日本海军的舆论,但是他们到达神户都已经两个星期了,看到这些军舰的人不可胜数,但是全国林林总总的数百家报纸竟然没有出现一篇‘要扩展日本海军’的评论,现在不管是为了日本也好,为了海军也好,也只能发出几声叹息。”

        并进一步煽动道:“正是因为有人认为今天的日本海军不过是海军省的海军,而不是日本的海军之故,才会导致清国海军就停在眼前,人们还默不作声的结果。”

        而后他还尖锐地提出了日本海军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比如门阀作风、效率低下、脱离民众等,并提出“即便海军军人期望造舰,即便国库中有650万日元的剩余资金,只要失去了国民对海军的期待,那么连维持当前的海军都无能为力”。

        这篇文章自始至终强调日本人对于海军太不关心,不止一次地呼吁,希望掀起一股全民范围的“海军扩展浪潮”。

天皇自掏腰包,赞助海军扩张

        从那篇题为《沮丧的海军》之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北洋海军第二次访日给日本舆论界带来的冲击。虽然文中指责日本民众不关心海军,然而事实上,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扩展海军的浪潮始终没有停息过。

        早在1874年侵台事件起,日本就将清朝作为假想敌开始海军建设。1882年11月,日本海军卿川村纯义便提出了第五次扩张案,购入巡洋舰“浪速”、“高千穗”及“千代田”等航速比较高的舰艇,企图以速度来对抗清军的铁甲舰。

        1885年12月,日本改革政体,废太政官制而改内阁官制,任命伊藤博文担任第一任内阁总理大臣。海军省的主官相应也改为海军大臣,由西乡从道首任。西乡基本继承了川村的既定方针,他下令从1886年6月起发行海军公债1700万日元,新造舰艇54艘共66,300吨,这就是所谓第一期军备扩充计划。

        在这个计划中,最为引人瞩目的便是“三景舰”,这三艘4,278吨的海防舰是法国著名的舰船设计大师白易劳设计的,以日本三大景点命名。舰上装备一门单装的320毫米的巨炮,就是为打破“定远”和“镇远”两舰而用。

        正是由于对北洋海军的对抗意识非常浓烈地围绕着整个日本,因此,尽管是非常友善的访日远航,北洋舰队还是让很多日本民众大感威胁。日本海军更是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促使了其加速其海军建设。

        1891年7月8日,就在北洋舰队到达日本的第八天,日本当时的海军大臣桦山资纪就向国会提出了军舰增建的计划,希望在1892到1900年间,花费总计5855万2636日元,建造铁甲舰4艘、巡洋舰6艘、侦报舰1艘共计73,600吨主要军舰,并新造远洋雷击舰12艘、一等雷击舰48艘。不过,日本国会仅仅同意了部分计划。

        庞大的造舰计划对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并因此引发了诸多政治问题,而后的内阁会议压缩或否决了多次的造舰计划。于是,明治天皇在1893年2月10日将各国务大臣、枢密顾问官及两院议长召到宫中,提出了6年内自己每年从内库中拨出30万日元(相当于皇室经费的1/10)全部用于造舰,并要求文武官员也减薪一成纳为造舰经费。此举引起了巨大震动,甚至有些议员们提议献出薪俸的1/4用于造舰,众议院立即再次审议并修订了预算案,决定从1893年到1899年度共拨出1808万2520日元的造舰经费,并得到了贵族院的同意。据此,决定建造“富士”、“八岛”、“明石”和“宫古”4舰。其中“富士”与“八岛”为新型的12,000吨级战列舰,这两艘舰一旦完成,将全面压倒“定远”和“镇远”号,不过这两舰直到甲午后的1897年才服役。

明治天皇在位45年期间,日本实现了社会、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发展,他的名字是日本兴盛和崛起的标志。


        当甲午战争爆发时,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1艘,雷击舰24艘,总排水量为61,373吨,正在建造的军舰6艘、雷击舰2艘,计333,495吨。虽然可压倒“定远”号的战列舰尚未完工,但是“吉野”等各种新型舰艇陆续入列,更为重要的是,日本此时基本完成了海军的组织建设,镇守府和军令部等机构也相继设立,常备舰队已经编成,日本海军孕育成一支近代化的力量。

        相对于日本海军的迅速扩张,曾经领先日本的北洋海军却裹足不前,清帝国只是满足于得到若干近代舰艇,却怠于建立一支近代海军。从根本上看,近代海军发展的基础却始终没有建立起来。他们搞洋务,也不过是幻想存中学之体而取西学之用,因此,中国是在一个没有建立近代国家的基础上从事海军建设,当然无法摆脱前近代军队的各种弊端,形成的不过是一个个利益集团,而不是近代的国家海军。也正因为如此,1891年北洋海军的军舰第二次访问日本之时,其实力全面优于日本。然而,这次访问却在某种意义上促使了日本海军的扩张,而且访问过程中,舰队的很多实际问题都在日方强大的情报工作下暴露而出。

        三年后,甲午战争爆发。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